衛(wèi)青
聽過一張文學音樂歌碟,其中有一首歌《等等等等》:
這原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在那個與世隔絕的村子,翠翠和她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十七年來一向如此。有天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兩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男子離去時依依不舍的凝視,翠翠說等他一輩子。等過了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到黃葉滑落,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著他的承諾,等著他的回頭,等到了雁兒過,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諾。一日復一日翠翠純真的仰望,看在爺爺?shù)男睦锸菙嗄c,那年頭戶對門當荒唐的思想,讓這女孩等到天荒。那時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復返,讓這辛酸無聲流傳……
歌曲似乎有點長,因為它在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聽慣了時下流行的矯情、膚淺、直白的情歌,這首歌給人的感覺就如春日的雨絲,清麗而飄逸,卻又帶著真實的感傷。歌詞很美,如一首雋永的小詩,找不著一個“哀”字,卻遍落一紙“哀”意。那種無形地浸潤于字里行間的哀愁又源何而來呢?細數(shù)那一個又一個無休無止的“等”字——那么多令人心碎的“等”字,就不難感受到那股恬美背后的無盡哀愁了。
歌曲取材于沈從文的《邊城》。
《邊城》與優(yōu)美凄婉的歌曲相比,其純美寧靜及蘊藏其中的愁緒毫不遜色。在沈從文展示的那幅恬靜優(yōu)美的湘西風情畫背后,也有一曲哀婉的曲子在痛苦地低吟,作者曾感慨于知音太少:“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作為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篇章,《邊城》自有其耐人尋味之處,尤其是不動聲色地隱蘊在寧靜祥和背后那種深刻而無奈的哀愁,更是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參悟。在《邊城》中,我們能感受到湘西生活的寧靜、古樸、純美和善良,并為之陶醉神往,同時又嘆息那恬美得凄婉、美麗得哀愁的邊城愛情、邊城人生。
人類的愛情,總是和磨難有著不解之緣,似乎只有其悲劇性才能成就其經(jīng)典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愛情世界里,兩情相悅的甜蜜與人世變遷的無常,完美理想的幸福與現(xiàn)實無奈的悲苦,總是緊緊相依,美麗與憂愁最終孕育了一朵又一朵感情奇葩?!傲鹤!蔽ㄓ谢拍茈p宿雙飛;羅密歐與朱麗葉唯有殉情而死才能同穴同眠;“泰坦尼克號”上的露絲和杰克更是今生無緣,生離死別陰陽兩隔;而瓊瑤小說里那數(shù)不清的愛情經(jīng)典更是無一例外地以悲劇收場……你能說這些愛情殘缺不美嗎?似乎不能。那么多因其凄美而潸然淚下者便是最好的證明?;蛟S愛情本身就有殘缺,就注定要承擔痛苦,要生發(fā)悲情,而人世間的癡男怨女如飛蛾撲火般對之義無反顧、無怨無悔,于是就有了美麗浪漫的“并蒂蓮”“連理枝”“比翼鳥”,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他們的幸福為人所羨,而他們的凄怨又有幾人能知?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同樣是一個悲劇,沒有驚心動魄,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蕩氣回腸,有的只是感動嘆息,因為它純美,更因為它凄婉。翠翠恬靜、溫柔、純凈、忠貞,從外表到內(nèi)心皆姣好無比,有著遠離城市喧囂的湘西人特有的淳樸善良和天真純潔,是邊城中至真至純至美的人性的化身。她是一個將自己的愛情心思埋藏得極深的小女子,她的愛戀,是含蓄的、朦朧的,猶如“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她對儺送的感情像是一直處于少女時期的夢境狀態(tài),有種不可言說的美麗。沈從文將這種少女時期情竇初開思慕異性而羞于表達陷入孤獨的思緒寫得極富詩意,以至于美麗得令人憂愁。而她與儺送這對湘西小兒女的愛情,也是人類穿越時空亙古不變的愛戀。在那個民風淳樸的湘西邊境山城——茶峒,沒有法律制度的嚴苛,也沒有政治權(quán)利的威逼,更沒有現(xiàn)代社會競爭下的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維系人際秩序的是倫理情感、先例習慣和風俗道德。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環(huán)境里,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應該是沒有社會壓迫的,只要兩情相悅便可成為一對神仙眷侶,這樣的結(jié)局才應該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然而,“人類社會的愛情悲劇就在于:社會排斥愛情。因此,愛情的很多現(xiàn)象引發(fā)了痛苦……”,正因為“這種愛常常被生命理性化,常被社會習俗所侵蝕”,所以完美順遂的愛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遇而不可求。因此,盡管身處古樸祥和的小鎮(zhèn),盡管有那么多淳樸善良的人們在關(guān)注他們的愛情,但這純美的愛情依然沒能走出凄婉的天空,即使天保為了手足之情寧愿割愛而離家出走以致最后遇難死去,即使老船夫盡力促成撮合,也改變不了儺送與翠翠業(yè)已夭折的愛情走向。翠翠在爺爺死后依然擺渡為生,望溪流而思故人,而那個無數(shù)次飛入她夢境的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至此,又想起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首歌,想起了那許多令人心酸哀愁的“等等等等……”。
《邊城》的悲劇性無疑是讓人為之動容的,從一般意義上說,“悲”和“美”是不和諧的,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能撥動人的心弦。悲到極致,美到極致,便會產(chǎn)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而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則會給人帶來情感上的沖擊與共鳴。這在《邊城》中有鮮明的體現(xiàn)。
讀過《邊城》的人,都會醉心于湘西天然純凈的自然風光和古樸淳厚的民族風情。無論是“青山綠水”“茂林修竹”,還是河面的小船、河底的魚石,都讓人為那一派純凈祥和、如詩如畫的湘西生活而心旌搖蕩、傾心神往;而那里“大方灑脫”“情感真摯、癡情到無可形容”的湘西民俗,更叫人“心向往之”。這樣一個有著迷人的田園風光和人文景致的“邊城”,理應是一個夫妻恩愛、家庭歡欣、你謙我讓、互助互愛的“天堂”,一個沒有紛爭,沒有沖突,沒有痛苦,更沒有悲劇的“樂園”。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卻演繹著那樣一段令人扼腕的愛情悲劇,怎能不叫人為之嘆息呢?正所謂“以美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此其一。
而其二,就應歸功于作家高超的寫作技巧了。沈從文生于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不僅讓他領(lǐng)略了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更給了他特殊的氣質(zhì)。他自小諳熟那塊土地,諳熟這一帶人民愛惡哀樂的鮮明生活方式和吊腳樓淳樸的鄉(xiāng)俗民風,因此形成了對民間的、世俗的東西特別敏感的審美情趣。過早面對社會殘酷和周圍生活的愚昧,使他將“殘酷”“愚昧”寫入作品時清除了任何炫耀獵奇的可能,反而形成了一種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對那些悲劇性人物,他懷有不可言說的同情和關(guān)注,一方面對他們堅韌的生活能力有贊美,另一方面懷有對人的命運不可知的深重哀嘆,他寫的湘西生活表現(xiàn)的是一種鄉(xiāng)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他寫作的目標僅僅專注于那些歷經(jīng)磨難而又能倔強地生存下去的底層人民的本性,用看似輕淡的筆墨,點出令人心靈顫抖的故事。
《邊城》就是在他輕描淡寫的娓娓而談之中,道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文中看不到激烈的措
辭,聽不到沉重的慨嘆,所有的悲歡離合都如行云
流水般輕柔、隨意。而在這種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筆調(diào)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悲哀和沉重,這正是作者的高超之處。將最真的情感放在意識最深處,而游心于遠,從容不迫地展示其震撼人心的魅力。這種感情,只有完完全全發(fā)自于內(nèi)心,才能最終打動別人的內(nèi)心,引起共鳴。其清新樸實、明凈澄澈的筆觸,不僅恰到好處地造就了《邊城》的美感,更絕妙的是在這種美感之中所營造的深刻悲劇氣氛。而其語言,頗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脫俗清新,追求純和真的美文效果,更使得這種表達下的悲劇性入木三分,最終演繹了一曲愛的絕唱。
因此,可以這樣說,《邊城》是一個美麗的悲劇,美中有哀,哀而更美。這便是《邊城》,這便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人生。唯美和哀絕,雖然是這首愛的絕唱吟詠的基本格調(diào),但這應該并不說明表現(xiàn)人生的哀傷與悲劇性正是《邊城》的意蘊所在。雖然作者不希望《邊城》只是引導讀者去桃源旅行,但也決不會意在將悲劇委婉地展示于人,而是希望這個悲劇能讓人感動,能發(fā)人深省,進而讓人了解湘西、關(guān)注湘西,讓這樣的悲劇永不重演,永不再現(xiàn)。
汪曾祺稱“《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隱伏著作者的很深的悲劇感”。清新純美的語言描寫的一派如畫的田園風光和如詩的淳樸生活及一場至純至美的兒女戀情,的確成就了一個“溫暖”的作品,但不動聲色、漫不經(jīng)心的筆墨讓我們最終看清了那是一個悲劇。其美,掩飾不住沉痛的悲;其悲,更襯托出凄婉之美,悲與美的完美融合構(gòu)筑了一段恬美而凄婉的邊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