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保霞
摘要:為了教育培養(yǎng)學生,更有利于孩子成長,必須凝聚家長力量,密切家校合作。首先要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內容。同時要組織家長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知識,傳授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長和孩子能夠順暢溝通,陪伴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感受,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
關鍵詞:家校合力 轉變觀念 教育方法 溝通順暢 培養(yǎng)興趣
從教20余年,我一直在第一線承擔教學工作并擔任班主任,教育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但這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和家長、學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常言道: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明白一個道理,為了教育培養(yǎng)學生,更有利于孩子成長,在小學階段必須凝聚家長力量,密切家校合作關系,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快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孩子的成長成才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一、轉變觀念,明確家庭教育內容
據了解,有相當數量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就是給孩子請家教或讓孩子上課外補習班。教育的理念是功利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單一的,甚至是包辦的。很多家長跟孩子的溝通只談學習,最關心的是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幾名、鋼琴考多少級、比賽拿什么獎,至于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則很少過問。圍繞考試科目的學習成為家庭教育的首選,使得一些學生看似學到一些知識,但是對思想道德法律觀念缺乏必要的認識。教育內容、方式圍繞考試升學來做,實際上就是扭曲的家庭教育。為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我們辦起了家長學校,組織家長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知識,傳授家庭教育方法。通過學習,家長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他們認識到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規(guī)矩意識、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家庭不同于學校,家庭首先是生活的地方,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重要的不是怎么說,而是怎么做,這是最基礎的家庭教育?,F在很多家長自己不守規(guī)矩,做事沒有底線,路上闖紅燈、對人說假話等等,把不守規(guī)矩、不講社會公德的壞習慣傳給孩子。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一種學習型的家庭教育,而不僅是著眼于經濟上、物質上、名利上的,家庭教育不光是學習教育,也不光是對子女教育,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在學習型家庭中得到終身的幫助和提高。無論時代、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都應該重視家教、家風。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意味著人們的生存難度加大。越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家庭的作用就越重要。
二、認真學習,掌握家庭教育方法
新生開學不久,我們組織了面向學生父母、立足提高學生父母自身素質的專題學習活動。我們班的學生父母代表如約走進學校舉辦的父母課堂學習。孩子上學做父母的還需要學習嗎?許多父母帶著好奇、帶著疑惑、帶著期待而來。
“孩子上了小學,作為小學生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嗎?”活動伊始,課程主持人上來就向父母拋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許多父母一臉不解,或沉思、或竊議,做父母還需要準備嗎?隨后老師從“孩子要長大了”和“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變化了”兩個方面,結合實際,剖析了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特點及當前教育的社會新形勢、新狀況,父母們或凝神沉思、或頻頻點頭。經過老師的講解,家長們茅塞頓開,明白了為什么自己一心為了孩子卻教育效果不佳?為什么自己無奈卻沒有辦法?就是因為自己不了解孩子,對孩子期待太高。明白了做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是需要先做好自己的,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我校在組織家長教學活動中,從父母自身的態(tài)度、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如何與學校老師密切合作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在父母自身的態(tài)度方面,父母體驗到:家教重在養(yǎng),而不在教;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孩子的實質在于教育自己。家庭教育的最好境界是:讓爸爸成為孩子敬仰的英雄,讓媽媽成為孩子崇拜的偶像。在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方面,父母明白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與父母分離、走向獨立的過程:從抱著走——扶著走——陪著走——到看著走,只有真正去傾聽孩子心聲,全面了解孩子,理解信任尊重孩子,賞識鼓勵支持孩子,才能與孩子進行有效地交流與溝通。
三、陪伴成長,和孩子順暢溝通
在和家長座談時,我經常告訴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交流時,一定要遵循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原則。在飯桌上,可以說:“兒子,媽媽今天有點累,給媽媽講講你們在學校好玩的事咋樣?”或者是:“丫頭,聽說老師表揚你了,究竟怎么回事,能說說嗎?”還可以說:“學英語真不錯,你也教我?guī)拙浒桑 碑斠粋€家長表現出對孩子的需求時,孩子一定會敞開心扉,將他們的成功快樂甚至煩惱憂慮向家長傾訴??梢哉f,在潛移默化的溝通與交流中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如果平時不關心,不了解孩子,等出現問題時才想起了解情況,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愛我你就陪陪我”。是的,多陪陪孩子是實現良好家庭教育的途徑之一。每位家長應盡最大努力,哪怕舍棄一部分工作和娛樂時間,也要陪伴在孩子身邊。我認為,小學階段的家長陪伴孩子是一種責任,更是孩子的一種幸福。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復印件,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家長的這個原件存在問題,只要家長和學校老師攜起手同孩子共同成長,孩子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培養(yǎng)興趣,尊重孩子感受
現在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入學開始,就千方百計想讓孩子學得多,懂得多,把孩子的雙休日、節(jié)假日都安排得滿滿的。家長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沒有和孩子共同探討。家長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會使孩子學得非常辛苦、吃力,甚至不想學。有的孩子喜歡自己動手,搞一些小制作。而有些家長認為這與學習無關,就加以阻止、限制,不準他們做。其實,孩子在制作的過程中也需要動腦思考,不懂的地方,由于興趣的驅使,他們還會主動查閱有關的資料和書籍,或者尋求幫助,而這就是學習的過程。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動手操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事實證明,小時候培養(yǎng)的興趣往往是一生事業(yè)的基礎。
家長們應該認識到,做父母的責任并不在于強迫孩子學這學那,而是應該給孩子一定的、自南寬松的空間,讓他們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果家長只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規(guī)定孩子去學什么,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和發(fā)展規(guī)律去培養(yǎng)孩子,很可能會延誤孩子的發(fā)展,甚至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我認為,與其給孩子買這買那,不如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首先是要有安靜的環(huán)境,消除可能影響孩子學習的干擾原因。其次是使孩子的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使孩子對在書桌進行的學習活動感興趣。抽屜里要備有各門功課所需要的工具,他需要時就能立刻找到,不會因為缺少文具而心生煩躁。第三是環(huán)境要整潔美觀,使孩子一有時間就會愿意坐到這里進行學習。而對于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要利用“報酬效應”,讓孩子自己設立某個階段目標,以獎勵的形式來滿足孩子的愿望。只有孩子達到規(guī)定的目標之后,才可得到自己期盼的東西或想做的事,而不可予取予求。
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家長的介入使得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加寬廣,學習途徑更加多元,學習效果更加顯著。我們相信,家校合力,一定能夠提高小學生的素養(yǎng),使孩子走向成功之路。
(責任編輯: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