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漢政治社論語篇介入資源對比研究
      ——評價理論視域下的新聞語篇分析

      2018-10-08 07:57:26劉婷婷江蘇師范大學
      外語與翻譯 2018年3期
      關鍵詞:對話性社論英漢

      劉婷婷江蘇師范大學

      徐加新空軍勤務學院

      【提 要】社論作為一種新聞語篇,作者如何利用語言資源擴大語篇的對話空間與讀者互動,以實現語篇的說服性功能值得關注。而其中影響語篇對話強弱的介入潛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評價理論介入系統(tǒng)的框架下,以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比分析英漢政治社論中凸顯對話性評價意義的介入資源,揭示其分布特征及產生的語篇人際意義的異同,為社論寫作和批評性閱讀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

      1.引言

      語言是人們交際的重要工具。語言交流,特別是書面形式的語言交流,應該被視為建立交流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絕不僅僅是寫作者的“自我表達”。語篇的解讀應被看作與實際的或潛在的讀者協(xié)商意義。這種人際互動遍布在語篇之內,通過具體的語言手段得以實現。因此,語篇中凸顯對話性意義的評價資源值得關注。

      寫作者從語言系統(tǒng)中選擇各種具有較強人際功能的評價資源,即策略性地實施態(tài)度表達、拓展與聽眾的言語互動空間以增強語篇人際協(xié)商功能的語言手段,從而成功說服聽眾接受某種觀點和立場,實現語篇的交際目的。英漢政治社論作為一種新聞類的語篇形式,寫作者是通過利用怎樣的語言資源擴大語篇的對話空間、實現與讀者的互動?反映寫作者與各自的潛在讀者之間怎樣的人際互動關系?二者之間存在怎樣的異同?本文在評價理論的介入系統(tǒng)內,對英漢政治社論語篇進行分析,以期揭示二者在介入資源利用上的特征,為社論寫作和批評性閱讀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

      2.介入系統(tǒng)介紹及研究方案

      2.1 介入系統(tǒng)

      既然言語互動是語言的基本存在形式,語言只要有互動就有介入。介入系統(tǒng)涉及語言使用者對所說/寫內容的態(tài)度、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的調節(jié),決定著文本和外部聲音的關系,即語篇的主體間性1。因此,是說話者證實話語的效度,與受話者保持親密關系或作者定位讀者的有效手段。

      介入系統(tǒng)可根據語言使用者忽略、降低還是承認、提高協(xié)商分歧的可能性劃分為單語和多語。單語,即不使用任何介入資源的陳述性的句子,是對命題直截了當地陳述,不涉及信息來源和其他可能的觀點。在傳統(tǒng)觀點中被認為是“事實性的”、“客觀性的”、是“認知上的非情態(tài)”(Lyons 1996:194)。而多語可以使作者以多種方式把其他聲音投射語篇中而展開對事務的陳述。White(1998)將多語細分為對話縮約和對話擴展兩大類,進一步構建了介入系統(tǒng)(見圖1)。

      圖1 對話縮約與對話擴展(White,1998)

      此外,在討論主體間立場時針對話語來源的重要性,即話語是來自發(fā)話人本身還是來自外源,他提出還可以把介入系統(tǒng)區(qū)分為自言,即內部聲音化和借言,即外部聲音化??s約/擴展框架與自言/外言框架有一定的區(qū)別。前者強調聲音的量,即是否包含多聲;而后者強調聲音的來源,即自我還是他人。自言與外言的框架如下圖2所示:

      圖2 自言與借言(White2001/2003)

      White自1998年最先從社會對話的視角對介入系統(tǒng)進行闡釋后,一直對該系統(tǒng)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2005年,與Martin一起將介入系統(tǒng)發(fā)展為較為理想的框架(見圖2)。本文對英漢政治社論語篇介入資源的分析即在該框架內展開。

      圖3 介入系統(tǒng)框架(根據White2003;Martin White2005整理)

      2.2 研究方案

      本文在評價理論框架下對英漢政治社論語篇中的介入資源進行研究,即介入系統(tǒng)中各類資源出現的頻率、分布特征的異同進行分析,進而從主體間性(語篇寫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權勢關系、互動的方式和互動的力度的強弱、語篇中人際意義的構建是否和諧等)的角度探討英漢社論語篇中不同介入資源的使用引發(fā)的語篇人際意義的異同,揭示英漢政治社論為實現語篇對話性評價意義,在介入資源上的選取策略和交際特征。

      2.2.1 語料來源

      本文在搜集語料時,為保證研究的真實性、有效性和概括性,盡可能地遵循真實、全面、充分和公正的原則。為了防止由單一的寫作風格造成的不準確性,每種語言的語料都采自兩家不同的報紙。英語社論取自美國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漢語社論的選取則來自《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上述報紙均具有較高知名度和權威性,且發(fā)行量大、受眾廣泛的主流報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在收集英文語料的過程中,囿于條件所限,英語社論皆取自《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網絡電子版,網址分別為http://www.nytimes.com和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2.2.2 語料選取規(guī)模及分析步驟

      基于研究內容和目的考慮,本文從權威的主流報紙上選取有關國家政治的100篇英漢社論(英漢各50篇)作為分析的語料,對于所選語料在時間上的一致性不做嚴格要求。在研究過程中,本文以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選取的語料進行研究。(1)在收集到的100篇英漢政治社論語篇中找出承載對話性功能的詞匯或語法結構,對這些介入資源進行逐一標注;(2)對所標注的介入資源進行統(tǒng)計,對比分析各類介入資源在英漢政治社論語篇中出現的頻率和分布比例(評價資源出現的頻率以句子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3)結合數據分析介入資源使用的異同,及其引發(fā)的人際意義,并給予解釋說明。

      3.英漢政治社論語篇介入資源對比分析

      3.1 英漢政治社論語篇多語介入資源的選擇及分布狀況

      在對英漢社論介入資源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前,筆者有必要提及兩個重要的概念,即“互文性”和“對話性”。介入系統(tǒng)的建立正是受到了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互文性”和巴赫金(Bakhtin)的“對話性”理論的影響(李戰(zhàn)子2002)。這兩個概念提醒我們,不同形式的文本相互影響、相互交織,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成為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單獨的語篇都是作為這個系統(tǒng)的一個部分而存在,任何一個語篇都是對之前語篇的回應或是對潛在讀者的反應進行的預測。評價理論引入了“互文性”和“對話性”的概念,用以指寫作者或說話人運用語言對別的寫作者或說話人的觀點和陳述,對從外部引用的命題,采取某種評價立場。當寫作者或說話人引用或談論別人的話或思想時,互文性定位就啟動了,語篇的對話性也隨之增強。

      用以實現語篇“互文性”或“對話性”的資源在評價理論中主要由“多語”實現,體現在語言手段上:否認(如 no,never;不,不是,絕不等)、讓步結構(如 yet,although,but;雖然……但是……,僅管、即使等)以及語義上含對觀點有較高程度的接受和肯定意義的詞匯或短語結構(如Predictably,of course,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可以預料的到,……當然……,毫無疑問等)分別用以實現其中的“棄言”、“反期望”和“宣言”,即實現話語的閉合;表示可能性推測的情態(tài)成分(如may,will,perhaps;可能,必須,應當等)用來實現話語的開放;直接/間接投射(如:They said…,It is stated that…;他在會上提出:……,據說,……等)用以實現其中的“歸屬”,即指明態(tài)度或聲音的來源。

      多語指具有對話性意義的評價方式,是介入資源中分析語篇的“對話性”,即語篇是否打開/閉合對話空間、寫作者是否愿意與讀者進行意義協(xié)商的重要方面,是介入分析的重點。當筆者對多語的評價方式進行探討后,單語作為不涉及任何介入資源的使用情況也就隨之凸顯了。因此,本章節(jié)以對多語的介入方式做重點分析為切入點,觀察英漢政治社論語篇的介入特征。

      經過分析和統(tǒng)計,英漢社論語篇多語介入資源各個體現方式的選擇和分布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英漢政治社論語篇多語介入資源類型的選擇和分布比例

      注:IV=Intra-vacalise EV=Extra-vocalise DC=Dialogic Contraction DE=Dialogic Expansion DIS=Disclaim PRO=Proclaim DEN=denial COU=counter-expectation CON=concur PRON=pronounce END=endorse ENT(=Entertain ATTR=Attribution ACK=Acknowledge DIST(疏遠)=Distance

      為了更直觀、清晰地看到英漢社論的介入特征,筆者繪制柱狀圖輔以說明(見圖4)。

      圖4 英漢政治社論語篇多語介入資源類型的比例對照圖

      從上面的表1和圖4,可以看到,英漢語篇在介入資源的使用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先從整體上觀察,在英語語篇的1032個句子中,多語介入資源的使用達到了71.32%,占到了相當高的比例,即平均百分之七十的句子通過使用介入手段調節(jié)態(tài)度的表達。這同時也說明,英語語篇由于對多語的介入資源的選擇如此之高而具有較強的對話性。語篇的寫作者與讀者進行協(xié)商的意愿值很高,愿意接受潛在的不同的觀點。

      而在漢語語篇中,這一比例僅有33.52%,即平均只有三分之一的句子使用了多語的介入資源。絕大多數的評價通過單語實現。在評價理論框架中,單語的評價方式是通過“裸的陳述”(bare assertion),即不使用任何介入資源來實現。如下面的句子所示:

      (1)Those guys are so selfish.(monoglossia)

      (2)In my view those guys are so selfish.(Heteroglossia—“entertain”)

      句(1)是單語式的評價表達,而句(2)是多語介入式的表達,通過“In my view”傳達出評價者愿意接受可能存在的不同觀點,以一種“協(xié)商”的姿態(tài)表達主觀的評價。在介入框架中,單語凸顯出評論的事實性程度較高(Martin& White,2005),因此,句(1)的表達方式凸顯出評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但從介入的視角出發(fā),從人際互動的強弱程度來看,句(2)的評價方式凸顯的對話性明顯強于句(1)。它易于打開語篇中潛在的多種聲音產生對話的可能性。

      既然單語并沒涉及任何介入手段,卻為何作為介入資源的一部分?這正是Martin,White創(chuàng)立的評價理論對傳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由于受“對話性”和“互文性”理論的影響,盡管沒有任何介入方式的陳述式表達也同樣具有對話的可能,也是對某種潛在“聲音”的回應,充滿了人際意義,運用單語表明說話人/寫作者選擇不直接承認存在分歧的可能性,或者是假定所面對的是一個意見一致而非意見不一致的言語團體。只不過,較之多語,其對話性相對較弱。因此,漢語語篇由于較多的使用單語傳達評價,從而使語篇的對話性減弱。

      3.2 自言與借言的選擇及分布及人際意義

      由于多語的介入資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作不同的劃分。下面,筆者從其各種方式的使用上來看,英漢語篇呈現的異同。

      自言和借言,是多語的介入資源中兩大協(xié)調對話之間或主體之間定位的資源。自言,指寫作者在語篇中通過自己的聲音傳達評價,通過“棄言”、“宣言”和“承認可能”的方式使篇內呈現對話性,使自己的聲音具有主體性,即使命題的內容變得從某一個特定個體、主體間的角度來講述。而借言,指寫作者通過借助篇外的聲音表達評價,由“歸屬”和“認同”來體現。通過把某一個命題或言語歸于某個來源,把篇外的聲音引入篇內來實現語篇的對話性。

      由此可看出,二者是凸顯語篇對話性的不同方式,前者的聲音來源是“單一的”,而后者的聲音來源是“多樣化的”,由此引發(fā)的人際意義也有所不同。自言的使用表明寫作者對自己觀點被接受的程度有較大的把握,直接把評價的責任引入篇內,傾向于愿意承擔評論的責任;而借言的使用則說明評論者預測到自己的評論可能引起爭議,通過直接、間接投射將篇外的聲音引入篇內,從而將評論的責任轉移到篇外的某個“聲音”上。某種程度上,借言的使用讓評價者要承擔的評論責任減輕。英漢對自言、借言的選擇呈現怎樣的異同?

      圖5 英漢政治社論語篇自言與借言的分布比例對照圖

      分析表1,筆者發(fā)現,自言在英語語篇中總共出現了386次,占多語介入資源總數的52.45%;借言出現了350次,比例為47.55%。而在漢語中,自言出現了417次,比例高達88.91%,可借言的比例僅有11.09%。(見圖5)縱向比較,漢語社論對自言的選擇多于英語語篇,而英語社論對借言的選擇高于漢語;橫向比較,雖然英漢社論對自言的選擇均多于借言,英語社論對二者的選擇趨于平衡,漢語中自言、借言的選擇差異性較大。從總體上講,漢語社論絕大多數的多語介入評價是通過自言形式實現的,而英語社論則較注重對借言的選擇。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英漢社論語篇都較注重使用自言來提高語篇的對話性,增強語篇人際互動的力度。尤其是漢語語篇,在不多的多語介入中大量使用自言來提高語篇內部的對話性。同時,也看到差異性。英語社論對借言的選擇較多,語篇中的聲音來源呈現“多樣化”的特征;而漢語社論由于較多選擇自言的評價方式,語篇中的聲音來源呈現“單一化”的特征。

      這與不同文化語境下中西方新聞媒介的不同職能有相當大的關系。在中國,新聞媒介的主要職能是宣傳和引導,即在黨性原則的指導下,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和政策,引導、鼓舞并組織人民群眾去實現黨和政府的工作目標(姚里軍2002:21-22)。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而存在的黨報社論,更是充當了“輿論導向”的重要角色。這決定了社論語篇的寫作者必須代表正確的“聲音”發(fā)表評論,盡可能客觀、準確地評論事實,并承擔言論的責任,“單一化”的聲音來源使語篇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易于與讀者建立“指導與被指導”的人際互動關系,使語篇更好地發(fā)揮其交際的功能;而英語社論的寫作者會刻意避免語篇聲音的單一性,通過融入篇外的多種聲源,轉移要承擔的評論責任。

      3.3 對話縮約與對話擴展的選擇與分布及人際意義

      對話縮約與對話擴展是根據話語是關閉還是打開與分歧立場的對話空間而引起對話性增強或減弱劃分的。前者包括“棄言”和“宣言”兩種體現形式;后者由“承認可能”和“歸屬”的評價方式體現。當評論者利用對話縮約的介入資源表達觀點的時候,是對先前的某個“聲音”引發(fā)的觀點要么直接否認、拒絕,要么毫無疑義地接受、認可。這可以從對話縮約的兩個大方面的體現形式,即“棄言”和“宣言”上看出來。而直接、明確地的拒絕或接受某個觀點時,從多聲性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縮小了對話的空間,對話性減弱。如

      (3)He didn’t[Heteroglossia—denial]apologize for that case.

      (4) She had so much money,but[Heteroglossia—counter-expectation]she still lived a simple life.

      (5)Of course,[Heteroglossia—concur]all of them have been saved.

      句(3)中“didn’t”的出現使話語處于對話狀態(tài)。在評價理論的框架中,語義上的“否定”不單純表達邏輯上“肯定意義的對立面”的含義,從對話性的角度來看,“否定”之中蘊含著之前的一個“肯定“的聲音。所以,“didn’t”是評價者對“He apologized for that case.”這樣一個暗含的肯定聲音采取的拒絕的回應,雖然話語是對話性的,然而對話空間較小,呈相對閉合的狀態(tài);句(4)中,“but she still lived a simple life”是評價者期望的聲音“she lived a luxury life”的反駁;句(5)中,of course 的出現,表明評價者與潛在的聲音持相同的看法,明顯承認后面的觀點。從語義上看,三個句子均顯示:評價者認為沒有必要與潛在的讀者進行意義協(xié)商,使話語的對話空間趨于關閉。而當上述三個句子用下面的方式表達后,如:

      (6)It seems[Heteroglossia—Entertain]that he won’t be a hero.

      (7)“She had so much money,yet she still lived a sim-ple life.”her best friend said.[Heteroglossia—Attribution]

      (8)It’s quite possible[Heteroglossia—Entertain]that they have been saved.

      由于通過“承認可能”和“歸屬”的體現方式進行介入評價,句(6)、句(7)和句(8)顯示出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表明評價者對命題可能存在的分歧持協(xié)商的態(tài)度,而使對話的空間趨于擴展。英漢社論中在對話縮約和對話擴展的選擇上存在著哪些異同呢?

      繼續(xù)觀察表1和圖4,通過統(tǒng)計和分析,可以發(fā)現,英語語篇中的對話縮約總共出現了192次,占總的多語介入資源的26.09%,而對話擴展出現了544次,比例為73.91%;在漢語語篇中,對話縮約和對話擴展分別出現了54次和415次,所占的比例相繼為11.51%和88.49%。(見圖6)

      圖6 英漢政治社論語篇對話縮約和對話擴展的分布比例對照圖

      通過縱向比較,可以看到,英語社論中對話縮約的選擇略高于漢語社論,而漢語社論中對話擴展的選擇卻略高于英語語篇,但之間的差異性均不大;橫向來看,無論是在漢語還是英語社論中,對話擴展的比例都高于對話縮約。因此,總體上說,英漢社論對對話縮約和對話擴展介入資源的選擇呈現出較為相似的特征。

      對話縮約和對話擴展產生的語義差別是很微妙的,它們的使用是建立語篇人際立場的重要策略。相比較而言,使用對話擴展的介入方式提高了語篇對話程度和讀者協(xié)商的意愿值,話語被接受的程度較之用對話縮約來表達要高得多。因此,策略性較強。

      然而,英漢社論雖都對對話擴展持較多的選擇,有意思的是,在體現對話擴展的具體形式,即“承認可能”和“歸屬”的選擇上,出現較大的差異。有關“歸屬”的討論在對自言和借言分析時曾經涉及到,在此不再贅述?,F在來看一下英漢語篇對“承認可能”的選擇有什么異同。

      如上面的表1和圖4所示,英漢語社論對“承認可能”的選擇在整個多語的介入資源中普遍多于其它類型,其在語言手段上主要由情態(tài)成分實現,語言的情態(tài)意義體現了說話者看待某命題或提議的角度。英漢社論本質上是一種勸說型的語篇,就必定含有豐富的情態(tài)意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多語的介入方式在漢語語篇中的比例竟高達78.46%,明顯多于英語語篇。這說明,在漢語社論中為數不多的多語介入資源主要由“承認可能”的方式實現,且通過其擴展對話空間。為了便于深入地討論,筆者將英漢社論語篇作為較為重視的介入方式進行細致的比較。由于“承認可能”涵蓋了Halliday所列舉的四種情態(tài)類型(詳見Halliday 2000:258),筆者進一步來比較四種情態(tài)類型在英漢社論“承認可能”的介入資源中的選擇和分布(見表2)

      表2 英漢“承認可能”的介入資源中情態(tài)類型的選擇和比例分布

      由表2可看到,英語社論在較高的“承認可能”的介入資源中選擇了較多的表可能性的情態(tài)類型。在本文分析的英語語料中,will,may,probably,It seems that…,It’s likely that…等情態(tài)值較低的情態(tài)成分大量出現;而漢語社論則較多的選擇表義務的情態(tài)類型,比例達86.96%,在本文分析的漢語語料中,“應當”、“要”、“應該”、“需要”、“必須”、“一定要”等帶有“勸說”含義的情態(tài)成分大量出現。

      這個典型的差異進一步說明了漢語社論中表責任的情態(tài)成分的大量使用,使語篇呈現較強的“號召力”與“權威性”;而英語社論對可能性情態(tài)類型的較多選擇,則表明寫作者要與讀者建立相互協(xié)商的人際立場。

      4.小結

      本文在評價理論介入系統(tǒng)的框架下,對英漢政治社論語篇中介入資源的使用進行了對比分析。所得的結論如下:

      1)英語社論傾向于選擇不同類型的多語介入資源,對單語的介入方式選擇很少;在多語的體現方式上,傾向于大量使用引入篇外聲音的借言和增強語篇對話強度的對話擴展,而在后者的實現方式上使用大量情態(tài)值較低的表可能性的情態(tài)成分??傮w上看,語篇整體呈現的對話性較強。

      2)在漢語社論中,對單語的介入方式選擇較多,平均只有三分之一的句子使用多語式的介入評價。而在這為數不多的多語介入資源中,更傾向于對自言的選擇,通過讓評論者自己的聲音經常由主體性來提高語篇的對話程度;此外,雖然對對話擴展也持較多的選擇,與英語社論選擇傾向相似,但多數是由表義務、責任的情態(tài)成分體現的,這與英語社論有較大的差異??傮w上說,較之英語,漢語社論語篇的對話性較弱。

      注釋:

      1主體間性的概念實際上涉及不同的領域,包括社會學的主體間性、認識論的主體間性和本體論的主體間性。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主體間性主要是指語言是自我主體與世界主體的交談,是主體與主體間交流的產物。海德格爾曾認為“把言談道說出來即成為語言……言談就是存在論上的語言”(海德格爾1987:197),而伽達默爾也認為“語言按其本質乃是談話的語言。它只有通過相互理解的過程才能構成自己的現實性”(伽達默爾1999:570)??梢?,語言的真正存在是語言的運用,是交際主體間的談話。語篇作為語言的書面交際形式,也存在著主體間性。閱讀文本是對話,而文本是另一個對話的主體(巴赫金2001:199)。所以,主體間性或者說對話性也是建構語篇的核心范疇。

      猜你喜歡
      對話性社論英漢
      新民周刊首屆青少年社論大賽獲獎名單
      新民周刊(2023年16期)2023-05-30 10:48:04
      關于社論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綜述
      山西青年(2019年22期)2019-01-15 20:24:30
      《海浪》的復調特征解讀
      商務英語翻譯中英漢褒貶義詞的應用探討
      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
      論摘要語篇的對話性與人際意義構建
      英漢文化中的委婉語應用對比分析
      高中歷史對話性課堂的構建
      EFL/ESL課堂LC1與LC2的跨文化對話性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6
      英漢校園小幽默
      尉犁县| 永靖县| 南安市| 浮山县| 盐源县| 华安县| 方山县| 福安市| 板桥市| 齐齐哈尔市| 罗定市| 凉城县| 千阳县| 晋江市| 荥经县| 滦平县| 商洛市| 中宁县| 永德县| 双柏县| 陆川县| 梨树县| 密山市| 六盘水市| 石河子市| 赤城县| 依安县| 凌源市| 古丈县| 宁乡县| 克什克腾旗| 阳江市| 达州市| 和林格尔县| 平乡县| 墨竹工卡县| 侯马市| 河池市| 疏勒县| 开远市|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