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里娜 喬治奧·卡拉布雷西
所謂的“新型食品”(Novel Food)正在進入歐洲市場,走上我們的菜單頁:人們可以吃上蟋蟀、蝗蟲、螞蟻以及其它富含蛋白質的小動物。這正常嗎?
在意大利,如果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我們并不需要把自己變成昆蟲的天敵,不過,從2018年1月1日起,法律允許昆蟲在這片土地上如普通產品一樣流通。這些昆蟲此前一直被視為人類食物的“雜牌”。在我們看來,如果在米飯、面食或面粉中發(fā)現(xiàn)有蠕蟲或蝴蝶,立即倒掉應該是正確的做法。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如今這些“不速之客”正可能成為一道“獨特的菜肴”!然而,最新的食物哲學認為應摒棄動物來源的蛋白質,從這一點看來,食用昆蟲仍是逆潮流的。
食用昆蟲的習慣來自于以消除饑餓為第一要務的國家。昆蟲包含了人體所需。由于意大利的食品業(yè)發(fā)達,支持者或許能很容易地實現(xiàn)品種的培育。這會是一種綠色資源,但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而且對于飼料等因素的透明性也有待規(guī)范。和其他動物的肉一樣,昆蟲的肉味會受到飼料的影響。比如說,幼蟲的味道會因為他們所食用植物種類的不同而改變。此外,意大利沒有出現(xiàn)糧食短缺的問題。相反,這里的食物充足,還可以實現(xiàn)出口,并以其高質量蜚聲海外。
歐洲大陸從來沒有食用昆蟲的習慣,人們也無法預測昆蟲培育對環(huán)境的影響。也許更好的辦法是,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幫助農業(yè)和農民優(yōu)化生產技術,制造更好的意式食品。況且還有人對蜘蛛這樣的小動物有恐懼心理。只憑這一點就足以動搖對以狼蛛等昆蟲為代表的食品類別的信心。
蜘蛛、幼蟲、蟋蟀、蝗蟲、蟬、螞蟻、白蟻、毛毛蟲、蠕蟲、蝎子和蜈蚣……據品嘗過的人介紹,經過油、蒜在鍋里的烹煮,有些昆蟲吃起來像爆米花。蟋蟀嘗起來很可能有點像軟體動物(貝類),而干燥的則有塑料的味道。蠟螟吃起來感覺是牛奶的余味,鮭魚色的意大利蝗則有點像培根。如果你要證實或反駁以上說法,那就必須親自嘗過再說了。
這些國家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墒秤玫睦ハx約為2000種。在這些農業(yè)有問題的國家中,昆蟲是一種資源。熱帶、亞熱帶沙漠的人口是重要的消費者;在亞馬遜,人們吃烤狼蛛;原住民吃樹干上收集的螞蟻和幼蟲?;蛟S再過一段時間,意大利也會成為具有食用昆蟲傳統(tǒng)的國家。
不會。我們之前就說過昆蟲一直被視為人類食物的“雜牌”,很難讓人一下子轉變觀念,將它們看成“好吃的東西”。通常,為了掩蓋它們的特殊味道,烹飪時需要煎炸,因此也會產生相應的不良效果。2015年米蘭世博會時,昆蟲作為蛋白質攝取的另一種方案被提出,也激發(fā)了我們的好奇心。
由于相關的生產、商品化法案在2018年1月1日才開始實施,今年前幾個月不會出現(xiàn)意大利本土養(yǎng)殖的昆蟲,但餐廳可以使用從國外進口的。
使用昆蟲磨成的面粉可以做至少在外形上相類似的常規(guī)食物,比如面條、面包、餅干和蛋白棒。
除了過敏和環(huán)境污染的因素,那些被引入食物鏈的生物基本不會對人類產生毒害。但是,必須對生產方式進行管控,因為沒有任何食物是天然免疫的,包括昆蟲的蛋白質部分。它們或許通過各種途徑積聚了整個食物鏈的污染——比如來自非均質有機廢物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