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東
摘要:筆者剛完成浙江省新課改第一輪的教學,順利帶新課改后第一批學生畢業(yè)。對于高三的復習教學,迎考教學,筆者談談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高三;數(shù)學教學;“微專題”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6-0024
高三復習往往要經(jīng)過三輪復習:一輪復習知識;二輪接軌高考;三輪突破難題。一輪復習偏重于知識點的復習、回顧,時間大概三個月。通過三個月的時間,復習高中全部內容,對于中下等層次的學生有一定難度。然后接軌高考,從一輪復習到二輪復習,難度提升很大,對于學生而言,難度很大。往往上課能聽懂,自己做卻無從下手。
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引進了一種新的復習方式——“微專題”復習,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成績進步顯著,取得了優(yōu)異的高考成績。
一、“微專題”的內涵
1. 范圍小、針對性強??梢葬槍W生的實際及時開展,能提高知識信息搜索速度,更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復習的興趣和動力。
2. 要能瞄準學生復習的“病灶”,為了幫助和引導學生專門解決某個(或某類)具體的問題,因此在選題時忌大而籠統(tǒng)、虛而不實。
3. 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思想”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從橫向、縱向聯(lián)系前后知識,形成小的知識網(wǎng)絡,只有把整理加工過的知識依附在思想的線索上,方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4.“微專題”主題的選擇、內容的選取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都與促進認知策略發(fā)展的條件相對應,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教會學生學習認知策略,促進學生數(shù)學認知策略的發(fā)展。
二、“微專題”的功用
眾所周知,當今傳統(tǒng)的高三復習課一般都是按照“章節(jié)——專題——模擬”的三輪教學進行,即一輪復習按照章節(jié)順序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建立高中數(shù)學內容的框架;二輪復習以專題復習、習題講評的形式出現(xiàn),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建構知識網(wǎng)絡;三輪復習重在模擬、訓練以求快速正確地解題。而實際復習教學時,一輪復習中,高考命題的深化加大了教材上內容與高考命題之間的距離,使一輪復習顯得泛化;而短短三個月的二輪復習,常常是專題設計,口徑過大,不能與高考命題設計的口徑有效對接,導致講解膚淺,不能使知識有效集群,要建構高考需要的能力,顯得力不從心;三輪復習基本以“做試卷,評試題,論熱點,談規(guī)范”收場,由于一、二輪復習的一知半解,導致最后半個月學生的狀態(tài)處于混沌狀態(tài)。
由于高三“高大全”的復習現(xiàn)狀,導致復習的低效,筆者認為,有機地在傳統(tǒng)二輪復習模式中穿插“微專題”,可豐富課堂形式,取得更好的復習效果。
這樣,當學生用常規(guī)思路解決問題思維受阻時,就會嘗試從結論出發(fā)或其他不同渠道解決。通過這樣的“微專題”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以及應變能力。
總之,由于“微專題”的“切口小、主題強、形式多、角度新”等特點,決定了它在高三復習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拔n}”可幫助學生有效把握復習重點,避免講、練、評模式的單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活化知識的應用,從根本上拓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因此,“微專題”是對傳統(tǒng)高三數(shù)學復習模式的有益補充和完善,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去研究、思考、總結,這也是促進教師更快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
四、“微專題”的反思
“微專題”的實施,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專題的否定和顛覆,而是有機穿插、“以小見大”,旨在一改以往復習課的沉悶、枯燥和低效,力求把學生帶進復習的“場”中,促其主動學、有效學。在復習中注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微專題”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這對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探究知識規(guī)律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問題串”的拓展,使數(shù)學思想方法滲透落到實處。同時,“微專題”復習實現(xiàn)了數(shù)學知識的有效整合,注重了數(shù)學思想的學習體悟。在設計上,尋找和挖掘題目的內涵是關鍵,注重方法串聯(lián)的題組學習,強調數(shù)學思想的主體突出,注意學生認知的策略獲得和思維的遷移;在實施上,準確把握知識的內容主線,做到選題和講題合理、時間安排合理,教學方式合理,要正確處理講與練的關系,重視當堂反饋與評價,重視課堂互動,通過小組輪流展示、其他組點評、教師“關鍵處”講解等方式加強師生、生生交流,從而真正通過“微專題”復習提升高三數(shù)學復習的效率。
(作者單位:浙江省象山縣第二中學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