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英 李冰
摘要:歌唱模塊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探究該模塊的教學模式是高中音樂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高中音樂課程內容由六個模塊組成:即音樂鑒賞、演奏、歌唱、創(chuàng)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要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為目標,制定教學課案,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傳授技巧方法并科學的實施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策略
一、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的意義
歌唱是集姿勢、呼吸、咬字、聲音、表情及內心情感于一體的一門表現性極強的學科,高中歌唱教學中涉及的歌唱形式有合唱、重唱、對唱、表演唱、小組唱和獨唱等多種形式。內容涉及中外優(yōu)秀創(chuàng)作歌曲、經典民族歌曲、通俗歌曲及歌劇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使歌唱更富有趣味性和充實感,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歌唱興趣和愛好,增強歌唱的自信心。通過演唱學習學生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歌唱。高中歌唱教學對歌唱氣息、音色、咬字吐字及藝術表現力等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歌唱方面的技能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氣質、心理素質和舞臺表現力等綜合能力,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歌唱的興趣和愿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它不僅能抒發(fā)人的情感,培養(yǎng)人的音樂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調節(jié)人的情緒情,促進身心和諧、健康。對高中生來說歌唱是他們釋放壓抑心情,緩解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同時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唱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
二、當前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課程理念定位不準,教學價值迷茫。個別教師在對歌唱模塊教學時,總是照搬專業(yè)音樂院校的聲樂理論和教學方法,對這些枯燥的知識很多高中生難以理解,無法培養(yǎng)興趣。教學目標不科學,把歌唱模塊教學簡單地理解為唱歌教學。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課程理念定位不準,造成教學活動與實際目標不符。其次,教學內容的隨意性。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過于專業(yè)化、內容隨意、方式落后等問題,部分教師對歌唱模塊教學缺乏重視,教學內容隨意性強,缺乏內容的完整性,這導致學生的歌唱熱情不高,對知識和技巧也沒有理解和掌握。再次,.教學方式落后。一些教師對于歌唱模塊教學只是開展最基礎的唱歌練習,教學方式落后,學生的參與興趣不高,也無法對歌唱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
三、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策略
(一)教師范唱,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師在歌唱模塊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將技能技巧的學習融入歌曲的表現之中,加強與學生互動交流,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親自示范讓學生判斷、模仿正確歌唱技能,教師的范唱不僅有利于學生體會到歌唱的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熱情,還有利于展現自己的教學風采和專長,與學生拉近距離,樹立威信。教師采用邊彈邊唱、帶碟伴唱或清唱等多種形式表現歌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享受教師演唱帶來的音色美、表情美及情感美。
(二)培養(yǎng)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采取“集中欣賞”和“結合欣賞”的形式,如,“感受合唱經典”、“無伴奏合唱作品賞析”、“童聲合唱的藝術”、“五彩繽紛的演唱形式”、“獨唱的魅力”等。在進行演唱實踐時結合排練曲目進行賞析,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培養(yǎng)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根據模塊特點引導學生感受人聲豐富的表現力和美感,引導學生用健康的審美意識規(guī)范自己的歌唱實踐,讓學生用歌唱的形式表達意境,抒發(fā)感情。通過實踐掌握歌唱技能,得到情感的陶冶與升華。
(三)精選教學內容,注重發(fā)聲訓練教學與歌唱情感訓練。教師要對歌唱模塊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合理選擇引入流行歌曲,挖掘歌曲中的教學點,可借助流行歌曲引出相應的音樂知識。比如教師可以用陳奕迅《你的背包》這首歌曲,為學生講解真假音切換的技巧,加強歌唱技能的引導和訓練,對于發(fā)聲訓練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發(fā)聲器官,教師應注重運用多媒體更形象地展示出發(fā)聲基本原理,做好氣息的發(fā)聲和控制,對于發(fā)聲練習的曲目在選擇時也應該注重難度適中。
(四)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注重技能訓練,培養(yǎng)歌唱技巧。歌唱的基本技能的學習融于歌唱實踐活動中,在歌唱模塊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想使學生的演唱具有超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必須具備良好的歌唱技巧。教師要重點對學生加強歌唱技能訓練,比如對于視唱樂譜來說,就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發(fā)揮識譜能力強的學生的帶頭作用,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幫助,在提高整體識譜水平的同時,學生在此過程中也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溝通中建立融洽的同學友誼。在具體的歌唱實踐中,應重點關注正確的呼吸方法、有氣息支持的發(fā)聲、圓潤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歌唱的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等方面。注重分析歌曲中蘊含的情感,演唱時應把握力度、速度。
(五)重視合唱教學,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表演”習慣。合唱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高感、和聲感和集體協(xié)作能力。要讓學生學習合唱的基本知識和演唱方法,按照分聲部排練、聲部檢查、聲部合成、藝術處理的排練程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整體的感受、體驗與表現。學會在指揮的帶領下有方法地、有藝術感染力地、默契地演唱。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歌唱教學,并用相關軟件將學生上課時的聲音錄下來,處理出典型的聲音來比較、講解、分析,以幫助學生正確辨別自己發(fā)出的聲音,然后加以糾正,糾正起來針對性更強,更直觀。
(六)把聲樂作品欣賞與演唱實踐相結合。重視歌唱教學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欣賞與歌唱實踐中融入知識與技能,教會學生欣賞和演唱,要精選中外優(yōu)秀、經典的聲樂作品給學生欣賞,組織他們從演唱形式、演唱方法、演唱風格、情感表達等方面對作品進行分析討論,提高他們的聲樂欣賞水平和演唱水平。根據學校條件舉辦各種類型的演唱會、音樂會或歌唱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示音樂表演才能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信心,提高歌唱學習興趣和歌唱水平。
參考文獻:
[1]葉倉宏.高中歌唱課教學方法研究[J].音樂時空,2014(16)
[2]滕海燕.淺談高中《歌唱》模塊的創(chuàng)新教學[J].中國音樂教育,2017(02)
[3]官思渡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研究[J].音樂天地,2018,(03)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課題名稱《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策略研究》 課題編號:【2018】-JKGHYB-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