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強
初中物理教學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積極引導、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于漁”,本人的理解是在教育中“漁”即為學生能用已知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去主動探究未知的世界,而“漁”的前提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訓練下能體會和琢磨出自己的一套“漁”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獲得除了模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交流和合作中體會和形成。
討論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蘊涵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逐漸形成主動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學活動由傳統(tǒng)的教師傳遞學生接受的過程,轉變?yōu)樵诮處熤笇碌娜w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活動,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深化科學素質教育的內涵,讓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 增加師生的互動
在討論中學生能從自身的角度去陳述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的辦法,這與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心理預設有一定的差距,教師可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調整內容,吻合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結構,做到“對癥下藥”。增加了教師對學生知識結構水平、思想動態(tài)的掌握,從而增強教學雙邊活動效果。
二、 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通過群體討論而非個人獨立完成的形式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發(fā)生質的飛躍。學生通過利用學過的知識以及查閱相關理論及實踐資料,在一個非常有限的范圍內解決問題,對個人原有知識結構的提高非常有限。而通過群體討論的方式彼此之間的知識更容易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啟發(fā)而提取,從而將其他成員的知識整合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進而對問題的加工比個人更加深入,使解決問題的質量大大提高,即出現(xiàn)“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知識結構的重新組合,提高了知識結構的容量和質量。
三、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討論題一般都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學生在準備討論題時除了要回顧已學過的知識外,還必須對已有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分析、加工、推理、論證等一系列思維活動。特別是在爭論中遇到的問題常常是事先預想不到的,這就迫使學生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抓住問題的實質,然后組織大腦中儲存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論證,從而得出結論進行辯駁。這種高強度、高密度的思維活動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們的觀點相互激發(fā),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思維的“亮點”,教師及時地捕捉并積極地啟發(fā)引導,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趣味性。
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討論題一般都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僅死板地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是不行的,還必須把書本上的知識結合實際問題加以靈活運用才能解決討論中的問題。這樣學生在準備討論的過程中運用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
(1)對預習題的設計要求有以下特點:①問題要具體,目標要明確。要使學生通過預習明確下堂課的學習目標和疑難問題各是什么。學生把問題帶進課堂,使課堂具有較為明確的目的性和選擇性。②問題要有程序性和啟發(fā)性。題目的安排順序要與學生的起點行為、思維的發(fā)展順序相一致,敘述要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③深度、難度、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相適應。思考題不能過深過難,否則會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理不清預習內容的思路,這樣的預習就毫無價值。
(2)教師的問題設計。討論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依據物理學習的訓練重點,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這堂課應該討論哪些問題,還要估計到學生會提出哪些疑難問題,只有對課堂上有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早有所料,才能使討論順利進行。同時要針對討論的問題,準備如何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如何點撥學生去理解、去升華,對討論的形式、討論的展開、討論的深入、討論的歸納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課堂討論才能有序地進行,才會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3)課堂。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組織能力的考查。教師對討論目的任務的布置要求簡明、切中要害。經過充分討論后,學生可按相同的觀點分組進行進一步討論,以完善自己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最后得出正確結論.在總結中,要充分肯定學生們在討論中取得的成績,指出討論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學生討論中出 現(xiàn)較大分歧的問題,要花大力氣,詳細、全面地分析產生分歧的原因,對各種糊涂認識,要進行徹底地糾正,把學生的認識統(tǒng)一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使學生對有關的物理概念、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有深入的理解.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去評價學生,并且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最重要的不是老師評判對錯,而是由學生自己能對討論的結
(4)教師的問題布置。由于初中學生物理學習的經驗及方法尚不充分,所以教師要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細化,不能籠統(tǒng)的把一個討論題丟給學生。細化后的每個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性、連續(xù)性,并且應是教學上的重點內容。另外,每個問題難度要適中,應讓學生力所能。
教師對每一個討論問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最 及,不能讓學生望而卻步,喪失學習信心。必要時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復習相關內容,降低討論難度,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討論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也可以精心設計預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