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偉
摘 要:儒道兩家特征迥異,進路不同,但儒道“同源一體”,縱觀中國傳統哲學的發(fā)展,儒道兩家思想從開創(chuàng)之初便呈現出既并立又互補的形態(tài),故而其終極目標頗具共通性。儒道兩家彼此互為補充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獨特形態(tài),對中國的政治思想、民族精神和文人情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儒道互補;基本特征;三個維度;思想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2-0065-03
關于中國傳統哲學源頭,蔡元培先生很是贊賞胡適先生“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v觀中國傳統哲學的發(fā)展,儒道兩家思想從開創(chuàng)之初便呈現出既并立又互補的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如馮友蘭所說決定了中國傳統哲學“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具體地說,儒道互補框定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形態(tài),儒道兩家思想相反相成地支撐著中國傳統哲學的大廈。儒道互補思想長期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社會政治形態(tài)、民族性格以及民眾的精神氣質。
一、儒道基本特征
關于“儒”,《說文》有這樣的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本科浔驹?,“儒”的產生與古代喪葬密不可分。大致在殷代前后,我國開始出現辦理喪事的專門人員,即早期的“儒”,也稱為“巫師”“術士”。故有儒家起于“巫”的說法。史書也有相關記載:“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保ā稘h書·藝文志》)孔子是當之無愧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到了孟子,儒家思想進一步向前發(fā)展,人們也稱早期的儒家思想為“孔孟之道”。荀子則為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以孔子思想為主導的儒家思想是一種人倫文化,側重以人為中心,講人性,重仁義,其核心的概念是“仁”。此外,儒家提倡德治,重視修身養(yǎng)性,重視后天學習對人的影響。儒家一貫主張建立有等差、有秩序的社會結構。儒家學說,到了漢代,經董仲舒改造,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并且一直延續(xù)下來。
老子所開創(chuàng)的道家學派,首倡“道法自然”。人處天地間,最智慧的處世之道是不逆自然。本自然之天性,順自然之規(guī)律,方能成其所以然。其次,道家崇尚“天人合一”。這里的“天”,比“自然”的概念更大,可泛指宇宙。道家還提倡“致虛守靜”,樂享“逍遙”。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道德經》)。只有當心靈處于“虛”和“靜”的空靈狀態(tài)下,人方可能以虛靜察萬事萬物之萬變。這是一種以虛克實,以靜制動的人生智慧。莊子看中的是“自由”,追求的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莊子認為要想達到“自由”而“逍遙”的人生,需要“無所待”,即無所依賴,無所仰恃。道家還主張“無為而治”,其具體含義大致有二:一為尊重和順從自然;二為不恣意,不妄為。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神諭,所要表達的就是一種順應民意、不恣意妄為、不隨意擾民的“無為而治”的境界。可見,道家核心理念是返璞歸真,是以人性為本真的。在這種對“道”的信仰中,可以使個體生命得到撫慰,“也有助于將人類凝聚為一個有秩序有理想的社會,使生命充滿意義感、美感和神圣感”
在天人關系問題上,道家的側重點在“天”,儒家的側重點則在“人”。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他們認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就是“天”。儒家則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道家重“天”,是因為其精神實質是崇尚自然,講求一種精神超越。儒家重“人”,是因為其精神實質在注重人倫,講求“人”的社會屬性。荀子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而莊子則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保ā肚f子·齊物論》)莊子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后世發(fā)展影響巨大。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此后,經幾代大儒如張載、二程、朱熹和王陽明等改造和發(fā)展,“天人合一”思想發(fā)展到了巔峰,最終演化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思想之一。
儒道兩家同源于《周易》?!吨芤住酚醒栽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與“天”“地”相對,這里的“君子”也可廣泛理解為“人”?!叭恕碧幪斓亻g,與天地構成三才?!疤斓厝恕比郊雀餍衅涞?,又相互對應與聯系。同出一源的儒道兩家,從誕生之初便注定了要在交叉而獨立中前行。水流千遭,終歸大海。儒道作為兩大主流思想,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以其各自鮮明的個性特質從不同側面影響和規(guī)范著中國人的思想。從共時的角度,儒道顯現更多的是相反相成;而從歷時的角度,二者呈現更多的則是相輔相成。總之,從總休發(fā)展趨勢上看,儒道如動脈和靜脈,既相互獨立,有相互補充,循環(huán)往復地為中華民族的血肉之軀提供著精神養(yǎng)料,輸送著不竭動力。
二、儒道互補的三個維度
(一)儒道互補是陰陽互補
儒家文化多呈剛健進取的風格,主擔當,重參與,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度。自孔子提出“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始,儒家學派堅韌不拔、不屈不撓之剛健進取之陽剛風格初露端倪。到了孟子,其“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的提法進一步定格了這一風格傾向。當然,儒家也講陰柔,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講的就是陰柔,但其前提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也就是說,儒家在追求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價值取向時,其陰陽是有等差,有次第的,是以陽為主,以陰為輔的。與儒家文化相反,道家文化多呈陰柔退讓風格,主無為,主不爭,有“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漢書·藝文志》)的雍容。老子在提倡“柔弱勝剛強”(《道德經》)之“貴柔”主張的同時,也重陽剛,也講斗爭。胡適曾贊譽老子為“革命家”。確實,老子針對當時的時勢曾頻頻發(fā)出怒吼。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保ā兜赖陆洝罚┯秩纭疤熘罁p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保ā兜赖陆洝罚┛傊?,儒道兩家雖然在陰陽傾向上主體風格各異,但其自身都各自兼顧著陰陽要素,維系著自身相對的陰陽平衡。作為中國思想的兩大主流,儒道兩家之陰陽互補從未被阻斷過。只不過是儒家講求“抱陰處陽”,而道家講求“抱陽處陰”罷了。
(二)儒道互補是人文與自然的互補
儒家在其人文主義價值取向下,重視道德的意義,肯定人的價值,強調知識的作用??鬃铀枷胫瑁谎砸员沃?,曰:“仁”。孔子對“仁”做了諸多解釋,下了很多定義,其一為“仁者人也”(《中庸》),梁啟超認為這里的“仁”之概念與“人”之概念是相函的。孟子的“人性善”說與荀子的“人性惡”說,雖提法不同,但究其實質都與孔子一樣,關注的都是人,都是社會。儒家堅信人性是發(fā)展的,社會是進化的,人和社會的一切不完善、不完美都可通過后天教化而實現。道家崇尚自然,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界,也有自然而然、順其自然之意。道家在其自然主義價值取向下,認為人與天地同在,人與自然同源。在道家視域下,“人定勝天”是個偽命題。人類所要做的只是返璞歸真,復歸本位。以“無為”之心去面對自然,方可保持人性的質樸,方可維持自然的平衡和社會的和諧與寧靜。在儒道互補思想指引下,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相互交融,既保持著儒家的銳意進取,又保有著道家的適度回歸。儒道互補思想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方式削減了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對抗與分歧,為人類健康與平衡發(fā)展指引了一個新的方向。
(三)儒道互補是個體與共同體的互補
儒家思想的核心,簡言之,一曰“仁”,二曰“禮”。關于“仁”,《說文》解釋道:“親也。從人從二?!薄叭省钡谋疽馐侨伺c人在一起,相親相愛之意。儒家提“仁”,述說的是個體與個體的關系,其范疇已超越了個體本身,當歸屬社會共同體范疇。也就是說,儒家強調,人首先應該是社會的人?!岸Y”則更強調人的社會性?!岸Y”在某種意義上是規(guī)范人們在社會共同體狀態(tài)下的行為標準??鬃訌娬{“禮”的初心,是想通過“禮”來拯救當時已“禮崩樂壞”的社會。荀子則對“禮”做出了更加詳盡深入的解釋:“凡禮,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祭祀,飾敬也;師旅,飾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保ā盾髯印ざY論》,顯然,荀子已把“禮”從“禮教”發(fā)展到了“禮法”的層面。至此,“禮”對社會共同體的規(guī)范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與儒家這種注重社會共同體中人與人之間禮法道德的學說相對,道家看中的是個體生命自身及其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在道家眼中,人的個體性存在意義重大,甚至可與天、地、道相提并論。在個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中,儒道兩家理路不同。但從儒道互補思想上看,二者殊途而同歸。
三、儒道互補的思想價值
(一)儒道互補與國家策略
如前文所述,儒道互補的維度之一是個體與共同體的互補。廣而言之,人與自然、民族與國家、國家與世界都是個體與共同體的關系。儒道互補思想對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價值。就國家而言,其對于其民族或團體顯然是共同體,然其對于世界而言又是單個的鮮活個體。國家在制定發(fā)展策略和發(fā)展方針時,宜合理兼顧其這一特殊角色特點,從某種意義上也是考量國家政府執(zhí)政水平的一個指標。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政府認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儒道互補思想背景下的生態(tài)智慧。中國政府認識到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敝袊€強調“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這些國家策略和治國理念的提出,科學界定了人與自然、民族與國家、國家與世界共通共融的互補關系。這些策略和理念都可以從儒道互補中找到理論依據,都是對儒道互補進行了科學的現代詮釋和轉換。
(二)儒道互補與民族精神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綿延發(fā)展,從未中斷,原因之一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始終交織發(fā)展,薪盡火傳。在這個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的特征之一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儒家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倡導的是一種寬宏大量,提倡的是一種平等和尊重。這是一種深刻而有普世價值的理念,這種價值理念對民族精神的影響根深蒂固。與這種寬宏和平等相對,道家講求的是一種“不平等”的“柔弱”和“處下”的處世哲學。老子認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經》)。這是一種“柔弱勝剛強”(《道德經》)的處世智慧。道家崇尚“水德”,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倡導的是一種“處下”的處世智慧。儒道互補思想引領下的中華民族,既注重兼容并蓄,包容平等,又善于抱弱不爭,處下不亢。這種既磊落奮進又堅韌不拔、剛柔相濟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雖屢遭磨難而始終無所不克、勇往直前的原動力。
(三)儒道互補與文人情懷
儒家一向提倡積極入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中國文人多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歷史上,文人墨客大多家國情懷滿滿,無不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先,無不把積極入世視為己任。然而,或時世混亂,或奸佞當道,或陰差陽錯,文人實現修齊治平理想之路并不平坦。歷史證明,許多有志的優(yōu)秀的文人往往更容易陷入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無望境地。理想的破滅,境遇的窘迫,帶來的是巨大的精神壓力。為排解這種壓力,文人或寄情山水,或退守田園,或隱居山林。無論如何,此時的文人大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走向道家。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道家作為儒家的補充和對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心理結構和藝術理想、審美興趣上,與儒家一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文人可以從道家汲取所需營養(yǎng),從而獲得精神安頓和心靈撫慰,最終實現心理上的平衡與精神上的超越。應該說,是儒道互補使得中國文人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之間輕松找到平衡點,游刃有余地應對人生突變;使得中國文人以其獨有的方式華麗轉身,進退自如地揮灑其智慧人生。
四、結語
《周易》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系辭上》儒家講“器”之用,道家講“道”之用。儒道兩家互為體用,“和而不同”。儒家思想重實用性和操作性,道家思想賦啟迪性和超越性。儒道發(fā)源于一體,也注定要在不斷互補中前行,以各具特色的獨特形態(tài)共同滋養(yǎng)著中華文明。儒道互補思想的精神實質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重要思想。
參考文獻:
[1]陳霞.論道家之“道”的信仰特色[J].哲學研究,2017(9).
[2]董平.“儒道互補”原論[J].浙江大學學報,2007(7).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66.
[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李霞.道家人生哲學的現實作用[J].哲學研究,1998(增刊).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7]梁啟超.梁啟超論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宋志明.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9]吳重慶.儒道互補[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朱松美.《莊子》對個體生命的張揚[J].濟南大學學報,2006(3).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