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芳
摘 要 文化自覺是一種對文化的自知之明,要求我們對他人文化和自有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當前的設計環(huán)境需要設計界的文化自覺,體現(xiàn)在:中國設計方向已發(fā)生改變,中國正從世界第一制造大國變?yōu)橹袊窃齑髧贿@對設計師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設計師才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消費者文化品位的提高決定了設計的文化自覺取向。從這三個方面說明當前設計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自覺性的培養(yǎng)非常必要。
關鍵詞 設計教育 文化自覺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9.002
Abstract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a self-knowledge of culture, which requires us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of others and their own culture. The current design environment needs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designer. It is reflected in the change of Chinese design direction. China is changing from the largest manufactur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a big country in China. The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taste determines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design.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design education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Keywords design educ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1 什么是文化自覺精神?
“文化自覺”這個名詞是費孝通先生1997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提出的,他把“文化自覺” 定義為一種對文化的“自知之明”,當時費先生提出來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要知道各民族的文化是哪里來的?怎樣形成的? 它的實質是什么? 它將把人類帶到哪里去。[1]“文化自覺”并不是“文化回歸”,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而是要對他人的文化和自我的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盲目崇拜也不自卑,在承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思考。
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困境讓我們需要深度認識“文化自覺”,從外在社會環(huán)境看,西方的強勢文化一直沖擊著我們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傳媒也在擠壓現(xiàn)有的文化,社會激進轉型所帶來的文化斷裂,及教育系統(tǒng)中存在的忽視自有文化等種種問題,都需要一種文化自覺意識。中國目前已經(jīng)成為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國際形式更加復雜,中國經(jīng)濟要想保持前進,靠以前粗放型的經(jīng)濟方式已經(jīng)不可能,中國經(jīng)濟在發(fā)生轉型,正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
設計教育中的文化自覺,已經(jīng)站在了應對國際間經(jīng)濟地位提升、文化沖突及文化入侵的高度上。目前中國設計教育界要建立一種新的秩序,來使中國設計走在世界設計的前列。因此,未來對中國設計師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需要有獨立、成熟的文化意識、文化人格和較高的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的設計師。
2 當前設計環(huán)境需要設計界的文化自覺
2.1 設計方向轉型——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
中國經(jīng)濟已經(jīng)走過了30年的高速發(fā)展期,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如今,中國制造的成本結構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土地貴、人工貴、環(huán)保貴,加上人民幣的升值,出口產(chǎn)品的競爭力日益下降。2013年增長7.9%,2014年增長4.9%,2015年前三季度出口下降1.8%。[2]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中低端產(chǎn)業(yè),如優(yōu)衣庫、耐克、阿迪、富士康等世界知名企業(yè)正紛紛撤離中國,轉戰(zhàn)東南亞和印度,中國原有的“出口拉動經(jīng)濟”模式已經(jīng)失靈。
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將是中國智造,即在設計的技術領域中智能化,主要是指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不僅是指技術上的智能,因為任何產(chǎn)品都離不開設計,設計是由精神文化、應用文化和生產(chǎn)方式等共同構成,表面上看,它處理的是技術、技巧和風格層面的問題,但其精神、文化內涵等是更重要的影響社會大眾的因素。[3]產(chǎn)品的人工智能也包含產(chǎn)品的設計形式、設計內涵等也要相應的智能化,這個智能化和技術上的智能化略有不同,技術上的智能化是指提供更便捷、人性化的技術服務,而設計形式、設計內涵的智能化是指產(chǎn)品更具有小眾化、文化性等特征,滿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這種智能化甚至可能是引領未來的一種設計與生活的方式,比如由極簡設計形式而倡導的極簡生活方式,應對的是當前地球資源枯竭的問題,這也是未來設計智能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文化自覺是一個充滿實踐意向的理論概念,它既強調各類人群對其所屬文化進行獨立的精神探索和深刻反思,也包含進行文化改造和創(chuàng)新的行動意志。[2]中國智造時代的設計很大程度上顛覆了中國制造時期設計的方式,只有在文化自覺的引領之下,設計界具備獨立的探索精神,較強的反思能力和行動意志,才能真正把中國制造改為中國智造。
2.2 對設計師的要求——文化自覺決定其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國智造時代和中國制造時代的設計必然不同,制造時代是為了趕上而模仿,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智造時代將是引領,創(chuàng)造出自我。設計行業(yè)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主要體現(xiàn)在設計思維的自由性,但其又受到一定的文化約束,不存在脫離文化約束和一定文化支撐的設計,因為任何設計品和消費都有一定的消費對象,有一定的文化土壤。
如何建立設計主體與消費對象之間的文化認同是設計師一定要思考的問題,這也是設計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自覺性體現(xiàn)了對外來文化和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具有極強的甄別和駕馭能力,既要認識到外來文化的強弱之處,也要明白自有文化的特征、優(yōu)劣,在設計中自如運用,做到對外來強大文化不盲目崇拜,有了這種甄別和駕馭能力,更容易在設計中有清晰的思維。設計出具有自有文化特色的作品。中國大多數(shù)獲得國際認可的優(yōu)秀的設計師,都走過了一條從崇尚他人文化到堅持自有文化之路,如靳埭強,在香港早期設計中,喜歡德國包豪斯風格,一直想沖擊國際大獎,但很少得到認可。直到他從國外游學歸來,認識到不能亦步亦趨,開始把中國傳統(tǒng)水墨元素運用到平面設計中,樹立了獨特的風格反而得到國際認可。
中國大陸第一個獲得美國普利茲克建筑獎的建筑師王澍,他獲獎的原因實際上也來自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覺意識的堅守。如果不是充分的文化自覺、自信,他也會如同大多數(shù)的建筑師一樣,在中國城市快節(jié)奏的建設過程中,最快的復制以西方現(xiàn)代建筑美學為樣板的設計,而不會花大量時間,坐長時期的冷板凳,一直堅持其傳統(tǒng)建筑的嘗試并最終得到認可。沒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他的設計也一樣會淪陷在中國城市建設的模板中,只為“千城一面”添磚加瓦而已。
設計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設計師首先要有文化自覺的精神,所謂自覺,是指人們從固有的設計思維、設計環(huán)境中走出來,形成清晰的自知、自主、自決的思維方式,并形成設計行動。錘煉自身優(yōu)秀的文化素養(yǎng),使其設計行動在作品的藝術價值、審美取向、思維方式等方面凸顯。文化自覺理念下的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使設計師在作品構思過程中,其文化精神理念被視為設計的最深層次,創(chuàng)新能力被視為智慧的最高形式。
2.3 消費者文化品位的提高決定了設計的文化自覺取向
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消費者也在變化,尤其是中產(chǎn)階級消費群體在壯大,目前中國中產(chǎn)階級(擁有10萬美元財富)達1.09億人,超過美國的9200萬躍居世界第一。[3]中產(chǎn)階層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受過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們具有較強的文化和精神領域的需求,注重個人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過去物質條件匱乏的情況下,消費者僅滿足于物質的基本需求,如今中國的中產(chǎn)階層對消費品要求已轉向內涵性、文化性傾向。
在改革開放前些年,中國的中產(chǎn)階層消費者并未形成自己一定的消費取向,盲目崇拜西方產(chǎn)品,面對日益富裕的物質社會,及商家為促進消費而推進嚴重混淆的價值觀。如果缺乏文化自覺、自信會一定程度上造成盲目的消費觀,造成消費者熱衷于國外名牌,對自有民族品牌缺乏清醒認識。如今中國的消費者已經(jīng)越來越理性,更清楚自我的需求。
當前,國內一些前衛(wèi)的設計師秉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念,不提倡奢華設計,而主張簡單、生態(tài)性的設計。如馬可的“無用”服裝設計,“無用”暗示老子思想中無為的哲學概念。其服裝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方法,以天然材質手工精制的耐用品特征,因而具有永恒性的價值,與西方用過即廢的消費方式不同,追求經(jīng)久惜物,傳達不要過度耗費地球資源,以“自求簡樸”的生活態(tài)度,追尋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這是一種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基礎之上的設計與生活方式,擯棄追求時尚流行的快速更替,看似與現(xiàn)代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相違,實則是對當今地球資源日益枯竭,過度物質追求之下的一種反思性設計,與中國傳統(tǒng)的禪宗、道家哲學等理念不謀而合。
消費者的文化品位與設計師的文化品位是相輔相承的,消費者文化品位的提高會推動設計師去設計更好的產(chǎn)品,同時,設計師自有的文化自覺,也會促使他有更多的設計思考。
國內各個設計領域內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建立在文化自覺精神之上的設計探索,且他們都走在了世界設計的前列,在世界設計領域內都開始有一定的聲音,如探索中國建筑的王澍、張永和,強調本土景觀設計的俞孔堅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3 當前設計教育中對大學生文化自覺精神之培養(yǎng)
從以上中國的設計方向看,中國將要由制造大國轉變?yōu)橐愿咧悄?、較高文化含量的智造大國轉變。對設計師也相應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設計師具備一定的文化自覺意識,才不至于在設計潮流中失去方向。而如今我國的高等院校設計教育體系,大多都是復制國外高校,如設計教育的重要課程三大構成課程教學,主要來源于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其構成課沿用西方構成方法,過分強調規(guī)則、理性等因素,而較少考慮學生的多樣性、個性化發(fā)展,教學中缺乏對生活的真實與自然之美的探索,缺乏中國傳統(tǒng)構成美學知識等。這種照抄照搬的模式,并沒有考慮各國不同的文化土壤、體制、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
當前的設計教育需要從我國自有國情出發(fā),充分發(fā)掘和研究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業(yè)及人才的優(yōu)勢,發(fā)揮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來進行教學設計,努力完善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設計教育體系。
4 結語
具有國家層面意識的文化自覺,會使設計師能對外來文化和民族優(yōu)秀文化具有極強的甄別和駕馭能力,容易建立起與本國消費者之間的文化認同感,這種基于文化自覺意識的創(chuàng)新能力被視為智慧的最高形式。只有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國設計才能夠塑造自有特色,才能使中國設計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學術研究,2003(7).
[2] 鈕黔.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十大轉型之路.企業(yè)文明,2016(2):28-33.
[3] 曾強.當代中國設計教育與文化自覺:中國成人教育,2008(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