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珍
摘 要:思維導圖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方法。教學中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文預習,解讀文本;使學生能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分類知識的復習、單元的整理和激發(fā)寫作熱情,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思維導圖;語文教學;意義;運用
作為21世紀全球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近年來,思維導圖被廣泛運用于教學、工作、生活多個領域。作為一線教師,筆者對思維導圖這種形象而直觀的思考和表達方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給同行一點啟示。
一、思維導圖的定義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guī)律,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二、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巧用思維導圖進行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更迅速、更牢固地掌握文本知識,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在不同知識間構建橋梁,系統(tǒng)而有條理地思考學習內(nèi)容,從而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巧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有效提高學習的效果,學生的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閱讀時先自讀課文內(nèi)容,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梳理出該課的思維導圖,然后繪制出思維導圖。學生借助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能自主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一幅對課文理解的思維“全景圖”就會呈現(xiàn)出來。如學生閱讀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這篇課文由《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三個獨立的片段組成。這樣的文章,教師稍作點撥,指出這三個片段分別描寫了小嘎子、嚴監(jiān)生、鳳辣子三個人物形象,而每一個片段,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和側(cè)重點也不盡相同,學生自然而然能自主學習。有的學生把它畫成三幅線性模式的閱讀思維導圖;有的學生把它畫成一幅放射型的閱讀思維導圖,有的學生把三個片段分別畫成閱讀思維導圖的三個分支作記載;有的學生側(cè)重于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把它畫成一幅魚骨型的閱讀思維導圖……學生各有不同的個性化構圖。
面對數(shù)十個學生各色各樣的閱讀思維導圖,作為引導者的我們應該感到自豪,該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了解人物性格特點,幫助學生流暢地認識名作家筆下的人物。不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淺如何,他們在預習中自愿地、主動地對課文進行解碼和解釋的過程,都具體真實地反映在思維導圖上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巧用思維導圖理清學生的思路
語文學習需要經(jīng)常“溫故而知新”。在語文復習中,各類知識不但繁多而且零散,很容易造成學生記憶的混亂和目的性的偏差。沒有及時進行歸類復習的話,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也常常會張冠李戴。這時候可以用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找出重難點,構建整個知識網(wǎng)絡。
思維導圖具有“梳理”和“壓縮”的功能,僅運用“關鍵詞、圖形和連線”等,就可以把專項知識、單元知識、全冊知識的內(nèi)容“梳理”并“壓縮”成由關鍵信息構建成的知識網(wǎng)絡。這樣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還可以用到其他知識點(字、詞、句、篇、作文等)的復習中。如“修改病句”的復習,教師指導學生自主畫出一幅思維導圖:
這樣的復習課,讓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的圖像,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另外,這漂亮的圖案、鮮艷的色彩、容易辨識的符號,刺激學生大腦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達到了理清思路、掌握知識發(fā)展技能的目的。
(三)巧用思維導圖進行主題閱讀的整合
語文課本的每個單元由人文性和工具性兩條線交織,一條線是教材內(nèi)容的人文性——單元主題線;一條線是語文素養(yǎng)的工具性——專題訓練線。單元主題線好比一根藤,課文就是藤上的瓜,兩條線交織,相互輝映。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巧用思維導圖,就能有效進行主題閱讀的整合,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有幸聆聽一節(jié)香港真情作文研究院熊安平校長在教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收藏感動”的課外讀物中,他將課內(nèi)外閱讀聯(lián)系起來“溫故知新”,接著出示本單元幾篇文章的“自學導航”:(1)快速默讀《一把糖果》《沙漠悲歌》《回家》《回憶饑餓》四篇文章,弄清楚每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主人公,寫了一件什么事。(2)用“波浪線”分別畫出文中最感動你的語句,并在關鍵詞下面畫上“△”。在默讀的基礎上熊校長出示表格指引學生解決“自學導航”,再以思維導圖形式出示,以加深對幾篇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該節(jié)課的思維導圖如下圖:
熊安平校長借助閱讀思維導圖,學生在讀懂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同時,各自從具體事例的記敘中,從文中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中,感悟、體悟感動,發(fā)生心靈碰撞,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有效地實現(xiàn)了思維導圖與主題閱讀單元的整合。
(四)巧用思維導圖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qū)?。”而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完全取決于個人喜好。一個學生愛好寫作,必然有其理由:要么老師欣賞,同學評價高;要么有豐厚的文化積淀,有表達的愿望;要么有某種功利性的要求,如喜歡投稿等等。反之,學生不喜歡寫作,理由也不外乎以下幾點:不會寫;寫得不好;語言積累少;千篇一律,難以表達真情實感。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首先考慮的是激發(fā)與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興趣。思維導圖形式更新穎,以圖文整合教學信息,這比教師的語言講解或是文字閱讀更有吸引力。在寫作前不是單純地布置寫作主題,而是以一種更新穎有趣的形式引出寫作主題,其圖文并茂,可以激發(fā)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平常一般寫作文的程序是:先分析題目,然后再在腦海中開始搜尋之前積累的與之相關的材料,思考后有了思路開始寫,但往往在要動筆寫的時候,學生的思路很狹窄,想到的東西很少,結構也老套,于是寫出來的作文自然沒有新意。但是我們在構思作文的時候運用思維導圖就會有更好的效果。如在寫《我愛家鄉(xiāng)的水果》時,引導學生在原稿紙上寫下作文題目,讓學生弄清選材范圍是寫“水果”,接著進行材料搜集,寫出與“水果”有關的各個詞匯,如荔枝、香蕉、芒果、楊梅、水蜜桃等,在這個階段中,只管學生發(fā)散聯(lián)想,越多越好、越廣越好,直到寫得足夠多的時候,再停下來。然后對剛才發(fā)散出來的內(nèi)容進行思考,理出思路,最后按照思路把內(nèi)容進行刪減、增補、比較、篩選、剝離出來,結合自己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喜歡的水果“百里挑一”,用思維導圖把作文的結構整理出來。整理好后,就可以對著這個導圖進行寫作了,因為思路有了,內(nèi)容也有了,就可以從多角度寫出一篇有新意的作文了。
在這個過程中,就是運用到了思維導圖輔助創(chuàng)新的功能,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打開他們的思路,豐富他們的作文材料,以達到有章有法、節(jié)省時間的目的。
總之,思維導圖是一種先進的思維方法,它簡單、直接、形象,特別適合梳理人們的思維路線。把它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善用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智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會學、樂學,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江偉英.圖解語文[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10.
[2]薛可鵲.淺談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寫作(中),2016(7).
[3]王亞蕓,周小蓬.思維導圖: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工具[J].江蘇教育研究,2016(1):73-76.
[4]于小紅.運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J].考試周刊,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