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隨之變化,當前,高職院校不但要培養(yǎng)出更多的實用型、技術性人才,更要重視起對學生人文知識基礎的培養(yǎng)工作。本文深入剖析高職院校中文教學過程中情感滲透及融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提出與之相對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中文教學 情感滲透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0-0141-02
中文教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深刻影響著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以下筆者將對高職院校中文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滲透和融合過程進行具體分析。
一、情感滲透的意義
首先,我們要知道情感是人類社會所共有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這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相區(qū)別的一個重要特征,量變產生質變,當情感積累到一定量時,我們的身體便會反映出與之相應的生理現(xiàn)象,可以說情感在隱性地影響著我們的實踐與生活。情緒作為情感的外在反映,可具體劃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種。顧名思義,積極情緒就是能夠對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的情緒,積極情緒有利于激發(fā)我們的大腦活躍度,促進我們思考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消極情緒是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的情緒,消極情緒的形成與積累極易造成學生心理的崩潰,從而形成自卑、厭學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除了學生主觀情感因素外,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段是影響學生情緒發(fā)展的客觀因素,輕松、激勵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容易幫助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繼而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高。與其他教學手段相比,情感教學法旨在提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而這一內在學習動機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心理功能。
二、高職院校中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人們對于中文學習的認識長期陷入一個誤區(qū),認為中文無非就是識記漢字,翻譯文言文而已。實際上中文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隨著中國民族復興計劃的落實與發(fā)展,國際上掀起了一股中文熱,國內各界人士也越來越多地認識到中文學習的重要性,于是中國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等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節(jié)目應運而生。然而,這一趨勢并未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其應有的重視。在傳統(tǒng)的高職教育體系中,文化課讓位專業(yè)課的觀念深入人心,高職院校對中文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絕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的中文教學模式仍采用傳統(tǒng)單一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便難免對中文知識的學習抱有排斥心理,主觀學習意愿薄弱,中文課堂教學效果也差強人意。此外,部分任職教師的教學視野過于局限,大學中文教學過程、內容與高中并無二樣,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難以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教師也很難保持教學激情,情感環(huán)境預設存在嚴重不足。
三、高職院校中文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滲透及融合
(1)熟悉教材,認真鉆研。情感是學生對客觀事物的直觀反映,除卻學生自發(fā)的情感外,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情感體驗加以引導和利用,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情感共鳴,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學的發(fā)起者,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做到立足于教材但不依賴于教材,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挖掘和外延,不斷充實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方法。以教師自身為媒介,幫助學生體悟到語言學習的魅力所在。在創(chuàng)設情感世界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幫助其真正地走進角色,覺醒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加深其情感體驗,激發(fā)其學習熱情。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充分認識到教學語言的重要性,準確、簡練的語言更有利于聚焦學生的注意力,在單位時間獲得更多的有效溝通,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與完善。
(2)中文教師應飽含激情。中文教師是情感滲透過程中的主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狀態(tài)直接影響著整堂中文課程的情感氛圍。我們都知道,情緒具有傳導性,當教師情緒激昂時,勢必會把這種積極的情緒傳導給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意愿,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反之,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情緒低沉,對教學工作懷抱應付心理,那么這種情感狀態(tài)同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對知識產生抵觸心理。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積極教學情感的形成取決于教師對生活實踐的深刻感悟,而非機械的教學理論與方法,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技能與基礎,還要對文本內容有著自己的體驗與感悟,以自身為媒介,帶領學生體悟事物的本質之美,通過飽含激情的教學語言來掌控課堂的整體節(jié)奏,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文辭之美、藝術美、趣味美,促進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教師與學生間應該構建一個溝通橋梁,教師能夠通過這個橋梁向學生傳達積極的學習情緒,引導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對中文課堂產生認同感和參與感。
(3)實現(xiàn)教與學的一體化。中文教學中感情缺失的一大原因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過于生硬。儒家尊師重道的教學思想長期影響著我國的教育思想,在該理念的指導下,涇渭分明的師生關系成為現(xiàn)代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阻礙。在這種思想理念的長期影響下,我們的師生關系時常呈現(xiàn)出學生對老師恭敬有余而親近不足的情況。為了突破這一僵持的師生關系,高職教師們必須主動出擊,走進學生,從中了解到學生的學習心理,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實時調整教學計劃安排。非指導性教學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核心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關注發(fā)展與投入的對比,其宗旨是保證學生進行自我反省,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幫助其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表達自我,避免妄自菲薄等消極心理的出現(xiàn),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使其能夠在深刻的自我感受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升華。在國外著名的愛的實驗課程中,雖然參與該課程的人數(shù)寥寥無幾,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該教學模式取得的教學成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時移世易,隨著人們對教育事業(yè)認識的不斷加深,在中文教學過程中,人們越發(fā)重視愛的熏陶,致力于動態(tài)掌握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幫助學生盡可能地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把其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把愛作為中文教育的基點,方能健全學生品格,提高教學效果。
(4)中文教師要具有冒險精神。中文的概念廣博而寬泛,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而我國傳統(tǒng)的中文教學工作,往往只局限于中文教學的冰山一角。為了進一步開拓教師的教學視野,突破傳統(tǒng)教學中中文教學知識的局限性,高職中文教師必須具有冒險精神,善于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在動力,確保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探究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大綱與目標的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語言的教學。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預設,使情景預設內容符合學生的承受能力,通過適當增加挑戰(zhàn)的難度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師自身要具備一定的冒險精神外,學生也要具備一定的越級挑戰(zhàn)精神。當然,這一教學過程考驗教師對度的把握,在進行教學活動前,教師應多次研究,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去主動學習中文。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作為實用型人才的培育基地,其教學目標在于與社會需要相接軌,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不可替代性。對于中文教學來說,我們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輕視觀念,正確認識中文教學工作獨特的育人作用,深化對中文教學的理解,在教學中融入情感,正確認識到中文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滲透與融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期促進中文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丹.談在高職中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與融合[J].才智,2018(4).
[2]姚保興.芻議高職中文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滲透及融合[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