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義平
楊再隋教授在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時這樣寫道:“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可見,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源頭活水生活來,語文教學應扎根于生活,牽動真情,方會有生命力。
語文教學走進生活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學語文本身就是學生活。課堂上,低年級學生學習“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這首兒歌的同時,不就是在學習生活中的交通規(guī)則嗎?中年級學生學習寫信,傾訴對父母、親人的感情,這不就是在感受生活嗎?高年級學生學習《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草原》等,神游中華大地,體驗人類眷戀故土家園的情懷,這不都是一種生活體現(xiàn)嗎?只要用心,語文教學完全能夠走向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在時空、距離上和學生有差距,所以學生在認知上不全面,甚至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或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的。教學時我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留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通過不斷地指導學生去認識生活,了解生活,擴大視野,拓寬思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教學《小露珠》一文,本以為小露珠對學生而言可謂是司空見慣,學生應該很了解。可是上這一課時我才發(fā)現(xiàn),學生對小露珠雖很熟悉,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卻不多,因此,他們對課文內容產生不了共鳴,好好的一堂美文賞析課成了師生共同的負擔。于是在課堂上,我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指導學生抓住小露珠在不同物體上的特點去觀察。經過指導觀察后,我再次教學這篇課文,效果截然不同。學生興趣盎然,在交流小露珠的特點時他們爭先恐后地搶著說,不僅說出了課文中描寫的小露珠的特點,還說出了課文中沒有寫到的小露珠的特點,知道了大自然中因為有了小露珠的存在,萬物才會有變化,萬物才顯得更加美麗,更加充滿生機。教學時,我將語文教學融入生活,通過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學生學習課文時就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教學《荷花》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觀察荷塘,欣賞荷花的純潔美麗,聞一聞荷花的淡淡清香,感受荷葉的挨挨擠擠,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了。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拥牡览恚瑢φn文內容的理解感悟也是如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在教學時,我根據課文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親自去做一做,再感悟文本,體驗作者的感受。
如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前,我問學生平時切蘋果的方法,多數學生說是媽媽把蘋果削好,自己拿著就吃,沒有切開過,有少數學生說都是豎著切蘋果,沒有一個學生說是橫著切的。教學后,我讓學生回家嘗試著豎著切和橫著切,看看蘋果里的變化,是不是與課文中所說的一樣,再想想還有沒有其他的切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嘗試著各種切蘋果的方法,體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樂趣,感悟到換一種思維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再如《燕子》一文生動描繪了燕子的可愛與機靈,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后,我便讓學生們去跟蹤觀察小狗、小兔等動物,一段時間后,一些學生竟與它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不斷地獲取新知,陶冶情操。
如在《我的新發(fā)現(xiàn)》習作教學中,我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與精彩,告訴他們只要用心觀察,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如春天來了,校園里的樟樹又添了許多新葉;夏天到了,蟬兒在盡情地歌唱;秋天的時候,可以撿拾形狀各異、五彩繽紛的落葉;冬天,雪花在空中飛舞……勤于觀察,對周圍事物總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敏銳的感覺,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一定會不斷地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些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體驗到的,就是對生活的積累,就是寫作的材料。
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積累,就會有寫不完的內容。將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既能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讓他們熱愛生活。
生活處處皆學問。因此,教師應具備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點,讓學生把生活當成學習的課本,把自然界當成學習的教材。教學時,可以利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中的一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掌握知識,掌握技能,從而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chuàng)造。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體驗生活的“樂園”。在這“樂園”里發(fā)生的許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
如校園里開展的各項活動,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發(fā)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學校環(huán)境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可結合語文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校園風景,舉行游戲、演講、手抄報比賽,開展主題教學活動,進行課本劇表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活,積累素材,學會寫作,在生活中學會交往,懂得做人,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一次“國慶手抄報大賽”,賽前,我讓學生在網上或者圖書室搜集有關國慶節(jié)方面的資料。賽中,讓他們將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帶到班級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自行設計版面,完成一份手抄報。賽后,一份份精美的手抄報“出爐”了,主題鮮明,版面新穎美觀,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獲獎時,都深感自豪。沒有獲獎的學生,對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也愛不釋手,充滿喜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體驗生活的搖籃。如果教師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學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知識。一個班級的學生都有不同的家庭,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
如有學生家長是做導游的,我就讓學生做小導游,帶領大家參觀我們的校園;家長是開書店的,我就讓學生做好書推介人,把自家書店里適合同學們閱讀的好書推薦給大家;家長是賣蔬菜的,我就讓學生寫一寫介紹有關蔬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將現(xiàn)實生活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高,家長也贊許。
社會是一個大舞臺,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教師可以作“導演”,讓學生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精彩的節(jié)目。
如在推廣普通話活動周,我針對大街上許多廣告牌和店面牌匾使用不規(guī)范字的現(xiàn)象,組織學生變身文字小衛(wèi)士,到大街上尋找廣告牌和牌匾上不規(guī)范的字。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還養(yǎng)成了寫規(guī)范字、說規(guī)范話的好習慣。學生在糾正這類問題時,既鍛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又學會了說服他人時注意的禮節(jié)。其實,作為教師,只要能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多么豐富多彩。如我們家鄉(xiāng)的福泉山烈士陵園、石頭鎮(zhèn)丁汝昌紀念館、湯池鎮(zhèn)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等,就是很好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它們,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有益的實踐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學習更是離不開生活的積累與體驗。將現(xiàn)實生活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真正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樣,語文教學就會在生活這一片沃土上扎根、發(fā)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