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華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峰尾中心小學,福建泉州 362802)
數學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邏輯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也是學生接受更高等教育的必要學科。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同時兼具文化內涵,具有人文教育功能。教師要努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通常把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作為開展教學任務的重點。這不僅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打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另外,不少教師的教學模式與思維意識也十分刻板。因此,在進行試卷評判時,不少教師過于重視答案的標準性,不允許學生利用不同的審題思路給出不同的答案。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積極性的一種壓制,也是忽略數學教學活動藝術性的表現,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阻礙了人文精神的教學滲透。
第一,教師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為新時期在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下派生而來的先進教學理念,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學習訴求、掌握學生學習動向,以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為基礎,靈活創(chuàng)設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然而,當前小學數學教師普遍存在缺乏人文精神的消極現象,無法與學生攜手打造高效課堂,“教”與“學”不處于同一教學進程,為人文精神滲透帶來阻力。
第二,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先進、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是落實彰顯人文精神、提高教學質量的載體,為此,教師需立足于新課改背景,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圍繞人文精神滲透目標,應用教學方法。然而有些小學數學教師仍沿用填鴨式、灌輸式等滯后性教學方法,未能有效使用先進的教學方略,阻滯人文精神的有效滲透。
第三,教師缺失教研能力。教學研究是彌補教學缺陷、提高教學質量、反觀教學體系、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重要路徑,只有教研工作高效,才能在教師身邊常立一面“鏡子”,用以引導教師反思,助其始終處于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前沿。然而,當前有些小學數學教師不具備教研能力,未能圍繞人文精神滲透實況進行教學研究,使其無法明晰教學實踐方向,迷失在教學改革浪潮中,極為嚴重地影響了人文精神滲透的成效。
第一,教師教學思想過于主觀。由于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較低,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為在有限的課時內,向學生講授更多的書本知識,教師通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依據既定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實踐,無法滲透人文精神,學生無法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過程中,還會在教師的強壓式教學情境下倍感學習壓力[1]。
第二,教學方法設計不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步入教學體系革新創(chuàng)變新常態(tài),旨在優(yōu)化育人手段、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然而有些小學數學教師仍采用滯后性教學方法設計教程,使學生無法積極參與到教學進程中,有悖于“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阻滯人文精神的有效滲透,降低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第三,數學文化滲透力弱。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需探析符合學生學習訴求的教學內容,有效提高教學設計質量。然而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有些小學數學教師仍然僅圍繞數學教材表面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未能深入分析教材內容,人文精神無法在課堂上有效傳遞給學生,降低學生的數學體悟能力及探究能力,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削減人文精神滲透的有效性。
“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因此教師需要做到“維護學生尊嚴”“保護學生人權”以及“珍視學生人格”,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對學生的關切與愛護,不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在良好的溝通過程中,順利地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進行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小樹有多少棵》的教學活動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出多捆樹苗的圖片:“同學們,請大家通過仔細地觀察數一數,圖片上一共有多少捆樹苗?每捆樹苗中又有多少棵小樹?根據觀察你又能通過圖片來提出什么問題?”這時學生們就可以通過教師的提問以及自己的觀察來探索一位數乘十的口算方法。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在學生舉手發(fā)言時,無論對錯都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肯定,并鼓勵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知識的自信心,還能使學生在教師的關懷與鼓勵下,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需要深刻認識到學生是有情感、有想法的獨立個體,因此在了解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從而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
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例如,曹沖稱象、魯班造鋸以及司馬光砸缸等歷史故事,都包含著許多數學哲理。教師通過對歷史故事的講述,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對世界進行觀察。教師還可以在教室里劃分出“數學角”,帶領學生參與數學知識競賽、數學故事演講以及數學板報的繪制。這不僅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也在拓展其知識面的同時,提高其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積極性[2]。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與知識水平,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積累,也能在鍛煉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同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人文情懷。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對學生合作能力以及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來進行對學生人格的完善。例如,在進行五年級數學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將復雜的圖形轉化成簡單圖形,學會更加簡單地計算圖形面積。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讓其在傾聽其他學生觀點時,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從而促進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對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來領悟學習的實際意義。這不僅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興趣的重要舉措,還是在幫助學生塑造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