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燕
摘 要 本文首先對張培基先生的生平和翻譯方面的貢獻做了簡要介紹,然后主要結(jié)合其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中翻譯的散文實例,簡要評析了張培基先生對于散文翻譯的獨到見解,從煉詞、增譯、刪譯、修辭、長短句、目的原則探討了分析了張先生的譯文。
關(guān)鍵詞 張培基 文學翻譯 翻譯風格 散文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張培基先生系福建福州人,出生于1921年。張先生1945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1946年赴日本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英語翻譯,隨后留學美國,就讀于美國印地安那大學英國文學系研究院。張培基先生在譯壇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譯著和專著在學術(shù)界有著廣泛的影響,被國內(nèi)外圖書館收藏??傊?,張培基先生為中國翻譯學的發(fā)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張譯散文風格初探
張先生在力求選詞得當,把語篇神韻擺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達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譯出原文的風格與韻味(劉士聰,2002),通過對張培基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的研讀,作者發(fā)現(xiàn)中國人寫文章喜歡用排比結(jié)構(gòu)或平行結(jié)構(gòu)來達到某種修辭效果,但是在英語中這種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的頻率卻不那么高。所以翻譯時并不是所有的排比或平行結(jié)構(gòu)都要“對等”地譯過去,否則有時譯文會顯得邋遢又羅嗦,也不能傳達原文的深層意思(許鈞,2002)。張培基先生從英語使用者的思維習慣入手,采用凝練的語言和適當?shù)男问絹肀磉_原文。忠實、凝練可以說是張譯的一個特點。
1.1煉詞
例1:原文:我們幾姊弟和幾個小丫頭都很喜歡 -- 買種的買種,動土的動土,灌園的灌園;過不了幾個月,居然收獲了?。ㄔS地山《落花生》)
譯文: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we soon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We gathered in a good harvest jus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s!
該句是一個排比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出“我們”說干就干,急迫又忙碌的情景。如果譯文也譯為排比結(jié)構(gòu)“Some bought seeds, others ploughed the land and still others watered the plants.”則顯得節(jié)奏緩慢,語言也拖泥帶水。這里張譯采用了start + ing 形式,一方面使得語言簡練,另一方面在視覺上增添了動感,仿佛把讀者帶到了孩子們風風火火的勞動現(xiàn)場。另外,此句中“居然”一詞看似漏譯,但這種“驚喜”的感覺已被“good”和“just after”兩個詞以及句末感嘆號傳達得非常到位。
1.2增詞或刪減
例2:原文: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老舍《故都的秋》)
譯文:The same depth of implication is found in the ancient saying that a single fallen leaf from the wutong tree is more than enough to inform the world of autumn's presence.
而根據(jù)上下文可以領(lǐng)會“大約”只不過是一個口頭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所以該詞可以不必譯出。而“遙想”這個詞的含義已被前文的ancient saying表達出來了,所以翻譯時也可以刪略。more than enough是增益成分,準確表達出了“人們一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已經(jīng)來臨了”的肯定的口氣。
1.3神韻雅致的統(tǒng)一
例3:原文:花瓶我沒有。 (郭沫若《路畔的薔薇》)
譯文:Flower vase I have none.
Flower vase I have none. 這種表達方式在英文中是存在的。它既與原文在句式上對等,又"原汁原味"地表達了原文強烈的感情色彩與文學性。
1.4語言情感基調(diào)的靈活轉(zhuǎn)換
例4:原文:我以為世界之所以還有待于改進者,全因為這些奴才的緣故。(聶紺努《我若為王》)
譯文:Methinks the world is very much in need of reform simply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se flunkeys.
幽默與詼諧是一種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礎(chǔ)上的語言藝術(shù)。但是在做翻譯時,很多譯者在這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張培基先生則技高一籌。原文中“者”字的使用是為達到一種調(diào)侃諷刺的效果。張先生對語言是非常敏感的,他選擇了methink這個古體詞,生動再現(xiàn)了原文的情感。
2總結(jié)
張培基先生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的序言中寫道“讀散文是一種享受,它比詩歌易懂,比小說讀來省勁”。張先生認為,翻譯中語言問題才是根本問題。中、英文都能掌握得很好,運用得很好才能事半功倍(張培基,2000)。翻譯不是懂得“竅門”就會譯得好的,最根本的問題是語言運用得好不好。所以培養(yǎng)扎實的中英文語言功底,在此基礎(chǔ)上運用合適的翻譯策略,技巧和方法,如上文筆者對張譯作的分析--煉詞,增詞或刪減,把握文章的神韻、雅致以及感情基調(diào),使散文譯文在風格上集精確性,可讀性于一體。
參考文獻
[1] 胡德香.張培基先生中譯英藝術(shù)探[J].孝感學院學報,2002.
[2] 郭益鳳.翻譯中的英漢詞匯語義對比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2.
[3] 劉冬萌.翻譯風格的分析和評價[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2.
[4] 劉士聰.散文的“情韻”與翻譯[J].中國翻譯,2002.
[5] 孫迎春.“意境”譯法探索[J].中國翻譯,2002.
[6] 王佐良,丁往道.文體學引論[C].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87.
[7] 吳歡章.現(xiàn)代散文藝術(shù)論[M].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6.
[8] 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