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莉 大連甘井子郭家街小學
想寫一篇關于小學生的自尊與攻擊性行為已經是醞釀許久的事情。每次打開網頁,輸入攻擊性行為報道,就會看到一系列可怕的報道。2017年2月28日下午15時至晚22時,北京西城區(qū)某職業(yè)學院的女學生朱某,慫恿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學校女生宿舍樓內,采取惡劣手段,無故毆打、辱罵兩名女學生。期間,五名女被告人還脫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學的衣服進行羞辱,還用手機把羞辱、毆打視頻,事后在自己的微信群內進行了小范圍傳播;當天先后把其中一名被害人,毆打了三次。經鑒定兩名被害人均構成輕微傷,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無法正常生活、學習。11月2日,法院對該校園欺凌案進行宣判。五名當時未滿十八歲的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治理校園霸凌,不僅僅需要法律,還需要什么?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者深思!心理健康不容忽視??v觀整個事件,那幾個女生的攻擊行為不會是突然爆發(fā)。她們的攻擊行為爆發(fā)期在初中,但她們的攻擊性心理應該源自早期,無可追溯。如果我們能夠早日關注到這些攻擊行為孩子們即問題學生的早期心理動態(tài),也就是小學生時期的心理動態(tài),就會避免攻擊性的行為發(fā)生;作為一名從教小學教育事業(yè)多年的老師,我發(fā)現小學生的攻擊性行為日趨頻繁;經過與多名兒童在事后的談心中我了解到,小學生在事件發(fā)生的當時,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帶有了攻擊性更沒有想到后果。了解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心理原因;小學生自尊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無比的重要性。
1.1 自尊作為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人格變量,在個體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以及社會適應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以往的研究發(fā)現,自尊也是影響青少年攻擊性的重要人格變量;自尊的心理學范疇,比較廣泛得到認可的主要有James 和Coopersmith的觀點。James的自尊公式認為,自尊取決于成功與抱負之比。Coopersmith則認為,比較是自尊的來源:既可以是個體與自己的比較:如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比較,現在自我和過去自我的比較等;也是個體與社會的比較:如個體與他人的比較。在比較過程中,個體則形成了對自我價值的判斷以及相應的情感體驗。自尊發(fā)展是具有個人的特殊性,但也具有普遍性。如在布蘭登的《自尊的六大支柱》一書中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自尊。自尊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基本需求,在我們的身上起著重要作用。在第一章中,布蘭登對自尊下了初步的的定義:一)自尊是對我們能力的信任,是對我們應付生活挑戰(zhàn)能力的信任。二)自尊是對人人都可以成功,具有追求幸福權力的信任;及對我們自身價值,對我們維護自身的權益,享受勞動果實的信心。在這個對自尊的定義中,布蘭登更多的側重于信心,自尊是一種信任和信心。有了成果有了信心就有更多的尊嚴。
1.2 攻擊性的從發(fā)生過程看包括表現形式、攻擊性意圖以及攻擊性后果。Neuman和Bron認為,攻擊性就是一個人或者多個人對他人做出的侵犯性、傷害性行為。Dollard理論則是個體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傷害他人的意圖;Anderson界定攻擊性是個體懷有傷害他人的意圖,而付諸的行動,并且該行為結果被受害者所逃避。以往的研究表明攻擊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認知、攻擊性情緒和攻擊性人格4個方面。還有研究認為攻擊性是侵犯他人的軀體或者言語行為。Dodge認為,攻擊性是個體存在對攻擊性信息加工的偏好,容易將外界信息理解為敵意信息,從而產生攻擊性行為的過程。
1.3 早期的兒童攻擊性主要表現為有意傷害他人、搶奪或損壞他人物品的行為,包括直接的語言傷害、身體傷害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罵人、打人、踢人、推人、搶別人的東西等。攻擊性行為對兒童的心理、身體和社會性發(fā)展都有顯著的不良影響。國外學者的研究發(fā)現,兒童時期的攻擊性行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反社會行為,兒童早期的攻擊性行為可以預測其今后的不法行為和犯罪。
有報道證明,美國心理研究學者( Huesman)休斯曼研究者等通過對哥倫比亞全縣8歲兒童,歷時40年的四次縱向研究,分析研究資料的發(fā)現,8歲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可以有效地預測成年后的攻擊性行為。國內外的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攻擊性行為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引導,任其自由發(fā)展的話,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具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因此必須在早期進行及時預防或矯正,避免其形成心理缺陷,甚至成年后出現的生活失調、反社會行為等。而正確認識兒童攻擊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是對其進行有效預防或矯正的基礎。人的一言一行都離不開心理活動。小學生之所以產生了攻擊性行為原因多種多樣,排除兒童活潑頑皮的個性外,大部分的惡意的攻擊性行為多是因為在自尊在形成過程中遇到內在與外在的與其心理自尊對抗的因素。產生了補償性的自尊提升途徑,進而產生了攻擊性的心理。在沒有及時疏導的情況下,就極有可能產生攻擊性的心理,如:
(1)角色的認同與攻擊性。高年級的小學生男孩,以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會熱衷于對男子漢角色的認同和片面理解。區(qū)強調男子漢的果敢、剛毅、力量、義氣、善攻擊等特征,因此他們會在同齡人面前,尤其是異性在場時,則會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以此證明自己是男子漢。
(2)自卑與補償。每個人都可能因自己家庭出身、生活條件、身體狀況、工作性質等產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人會尋求自卑的補償方式,當以好斗、沖動來作為補償的方式時,他的行為就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自卑情結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常以截然相反的面目出現,自卑感并非就顯得克制、溫順,它有千百種表現形式,可以是不屑,可以是奮而努力,也可以是勃然大怒?!叭魏我环N凌駕于他人之上的舉止背后都有一種亟需隱藏的自卑感存在?!卑⒌吕沼X得更重要的是“自卑感并非異常。它是人類處境得以改善的動力之源”。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優(yōu)越感即自卑感的補償。自卑感不單出自身體缺陷,還可能是貧窮、被忽視、溺愛、兄妹間的競爭等等原因。
(3)自尊心受挫。自尊心特別強的小學生,在經受挫折后,總會反應特別強烈、敏感。導致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挫折?!按煺酃衾碚摗碧嵝盐覀?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會有挫折,因而理論上每個人都有攻擊性;挫折越大,攻擊行為出現越有可能,甚至會使用暴力。在大量的研究發(fā)現攻擊性和自尊關系的研究結論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3類觀點:1.攻擊性與自尊呈線性關系;2.攻擊性和自尊呈曲線關系;3.攻擊性與自尊沒有直接的關系。自尊與攻擊性行為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入探究的領域。出現上述爭議,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原因:1.測量工具的不同;由于研究者對自尊的涵義以及相關的理論認識與認知不同,所編制的測量工具也不同,因此導致了研究結論的不同。2.研究對象的不同。不同年齡個體間存在著一定的年齡特征差異,這種差異有可能會導致個體自尊及其與攻擊性行為之間關系的不穩(wěn)定。需要教育者對小學生進行仔細的觀察,及時的疏導,細致的分析與入微的關心,將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盡可能地消滅在其心理動態(tài)的萌芽階段。促進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自尊健康,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將小學生之間的彼此傷害縮減到最低的程度。
如何通過降低個體的攻擊性提升其自尊,或者說是通過提升小學生的自尊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有效提升班集體的文明、學校氛圍及校園文化的和諧,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