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芝,陳 竹,張 遠,陳 娜,駱弟琴,陽和平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2)
小兒腹瀉是一種以大便性狀改變及次數(shù)增多為特點的,可由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消化道綜合征,是導致兒童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調查[2]顯示,我國全國人口的腹瀉病發(fā)病率0.17~0.70次/人年,而5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率則高達2.50~3.38次/人年。傷食瀉在小兒泄瀉實證中的發(fā)病率僅次于濕熱瀉,是小兒泄瀉的常見證型之一[3]。陳竹主任醫(yī)師運用推拿治療小兒傷食瀉,辨證準確、選穴靈活,療效顯著。筆者幸從跟師筆記中總結了陳竹主任醫(yī)師對此疾病的認識及臨床治療經驗,認為小兒推拿這一經濟、方便、無創(chuàng)且療效顯著[4]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
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胃腸功能發(fā)育不完全,又因為小兒生長發(fā)育迅速,對營養(yǎng)的需求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相對較重,加之小兒飲食不知自節(jié),若喂養(yǎng)不當,則易內傷飲食。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上輸水液及水谷精微物質于頭目心肺;胃主受納,將水谷下降于小腸,分清泌濁、傳導糟粕下行;脾胃調和,各司其職,則內安。脾胃為飲食所傷,功能失常,則完谷不化、水液不運,夾雜而下,發(fā)為泄瀉。癥見:飽脹、不欲食,腹痛則瀉、瀉后痛減,瀉下不暢、粘而臭穢,下利清谷,苔膩,脈滑或弦緊,指紋滯。
治療傷食瀉“運脾”為先,調和脾胃,脾運漸復,脾升胃降有常,水谷精微敷布、糟粕傳導循常規(guī),清濁可分、大便實也。
小兒推拿取穴不同于成人推拿選取傳統(tǒng)經穴:基于“手診觀色”的觀點[5-7],在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成為小兒推拿中五指對應五臟取穴的理論基礎?!缎和颇脧V義》,將手掌看成是身體和臟腑的縮影,而臟腑與遍及全身的經絡穴位是一個不分割的整體,故而按摩臟腑于手掌的反映點亦起到刺激相應臟腑經絡的作用,從而起到保健或治療效果。且小兒手掌神經末梢較敏感,可刺激這些敏感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調節(jié)臟腑功能。從實踐經驗中得出:手部取穴簡便易行,患兒不易恐懼,依從性較高。故小兒推拿多于手掌選穴。
2.2.1 脾經:兒科專著《幼幼集成·泄瀉證治》提出:“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薄队卓漆t(yī)學指南·吐瀉諸癥》曰:“瀉出下焦,乃腸胃之病……脾氣逆下則為泄瀉。”可見脾于泄瀉的治療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故選脾經為主穴,小兒脾常不足,脾經宜補。
2.2.2 大腸經:《小兒推拿秘旨》指出:大腸多病泄瀉,主張以“推抹大腸”來治療其病。故取大腸經與脾經相配,補瀉相承,以運脾清腸,上輸精微,下傳糟粕,轉津以實大便。
2.2.3 神闕:《幼科推拿秘書》明確指出:“神闕揉此止瀉痢”。故取神闕,以至。
2.2.4 摩腹:《厘正按摩要術》中有記載摩腹:“治傷乳食”。加上長期臨床經驗證明摩腹對于小兒胃腸道疾病,如厭食、腹瀉、惡心、嘔吐、腹脹、便秘等有顯著療效。
2.2.5 龜尾、上七節(jié)骨:小兒推拿專著《四明·陳氏按摩經》中就描述了掐龜尾與揉臍并用“治兒水瀉”的手法;在此基礎上《幼科推拿秘書》增加了擦七節(jié)骨之法:“……擦七節(jié)骨:此治瀉痢之良法也”。故取其穴,成治瀉良法。
2.2.6 捏脊:《難經·六十七難》曰:“陰病行陽,俞在陽……”即五臟有病,背俞穴多為其反應點,《素問·長刺節(jié)論》也提出了:“迫藏刺背,背俞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說明五臟有病多刺背俞穴治療,而行于背部,夾督脈伴太陽膀胱經而行的華佗夾脊穴,也具有調理樞紐作用[8]。故中醫(yī)認為捏脊具有調節(jié)陰陽、調和臟腑、調理氣血、通經活絡、固培元氣的作用[9]。是以捏脊為結束手法,以調理臟腑氣機、固本培元。
補雙側脾經:脾經取小兒拇指橈側,以術者拇指指腹螺紋面或橈側由患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200~300次,80~100次/分為宜。清雙側大腸經:大腸經取小兒食指橈側緣指尖至虎口,以術者拇指指腹螺紋面或橈側由患兒食指尖推至虎口是為補大腸,反之為清,200~300次,80~100次/分為宜。按揉神闕:用中指指腹螺紋面按于神闕,食指在上加壓,按揉神闕,100~300次,100次/min為宜。摩腹:掌心貼于患兒臍部,逆時針從臍開始推摩漸至全腹,后又逐漸縮小至臍,再予同樣的手法順時針摩腹,順、逆各200次,約6 min,取平補平瀉之意。推上七節(jié)骨:在腰骶部正中線上,取尾骨端至第四腰椎棘突一段,用拇指由下向上推,推100~300次,約3 min。揉龜尾:用中指指端按于尾骨端至肛門連線的中點處,與按揉闌門相同手法,按揉150次即可。捏脊:起于尾椎,用雙手拇指指腹抵住患兒正中線兩側皮膚后向前推擠,同時食中兩指指腹向后拿捏患兒兩側皮膚,雙手交替捻動,沿脊邊捏邊向前推進,止于大椎穴兩側止,于脾俞、胃俞水平處稍提起患兒皮肉,一般3~5遍即可。
小兒皮膚嬌嫩、敏感,操作時應借助推拿油、爽身粉等有潤滑作用的介質;按照推拿手法指示方向單向操作,切忌來回操作;結合患兒耐受力決定操作頻次,力度、速度適中、均勻。
患兒歐陽某某,女,1歲1個月,初診日期:2017年7月20日,主訴:大便稀,次數(shù)增多2+天,癥見:大便4~6次/d,狀如稀糊,夾不消化食物殘渣,味酸臭。易哭吵,不思食。查體:精神煩躁、易激惹,心肺(-),腹部叩診鼓音,腹脹拒按,腸鳴音活躍:5~7次/min。舌淡紅,苔黃厚膩,紋紫滯。
中醫(yī)診斷:泄瀉 傷食瀉;治療:以運脾導滯為法,補脾經300次(雙側),清雙側大腸200次(雙側),揉闌門、天樞各100次,順、逆時針摩腹各200次,揉雙側足三里100次,擦上七節(jié)骨30次,按揉龜尾150次,捏脊3遍。囑清淡飲食。
二診:2017年7月22日,患兒大便次數(shù)減少,2次/d,仍不成形,未見不消化食物殘渣。較前日多進牛乳150 mL。查體:同前。繼予以上治療,醫(yī)囑同前。
三診:2017年7月23日,患兒昨日大便3次,稀糊狀,夾不消化食物殘渣,吐奶兩次,味酸臭,哭吵、不欲食。查體:煩躁不安,心肺(-),腹部叩診鼓音,腹脹拒按,腸鳴音5~6次/min。舌紅,苔黃厚膩,紋紫滯。追問飲食,家長訴患兒前日食欲可,故添加豬肉、雞蛋等輔食。今加推板門穴2 min,囑患兒家長清淡飲食,繼觀病情變化。
四診:2017年7月26日,患兒連續(xù)推拿治療6日,大便日2次,色黃、質軟、成形,無特殊臭味,未夾不消化食物殘渣。查體:精神可,心肺腹(-)。囑患兒家長可逐漸少量添加輔食。
門診隨訪1周,家長喂養(yǎng)得當,無明顯不適。
總結:推拿治療小兒傷食瀉,是一種經濟、安全、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作為輔助療法亦對縮短病程、減輕患兒不適癥狀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