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宏,于智敏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精的藏、泄、瀉涉及精在人體中的實際狀態(tài),然而精在人體中是藏還是瀉耶?前賢諸論中,究竟應作“瀉”精還是“泄”精?藏、泄、瀉的關(guān)系又如何?
試觀《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1]40”似言其藏,而《素問·上古天真論》:“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1]3,似又指精之可瀉。理清上述問題,不僅是認識精存在狀態(tài)的關(guān)鍵,也是進一步研究精的運行規(guī)律和診治相關(guān)疾病的前提。
藏,《說文解字》:“藏,匿也。[2]”王逸云:“士曰隱,寶曰藏。[3]”可見“藏”即隱匿而不顯于外之義。由此引申用于進一步描述隱匿的程度,如《廣雅》:“藏,深也。[4]”《素問·長刺節(jié)論》:“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王冰注:“藏猶深也。[5]”
“泄”,鄭玄云:“猶出也,發(fā)也。[6]”引申為泄露、漏出?!俄n非子·說難》:“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7]”可見,“泄”有使隱匿者顯露于外之義。而“瀉”,俗作寫,段玉裁云:“俗作瀉者,寫之俗字。[8]”《戰(zhàn)國策·趙策二》:“忠可以寫意?!滨U彪注:“寫,猶宣”[9],表明“瀉”字亦有發(fā)越于外之義。
“泄”“瀉”義近,故常有互訓。如《集韻·禡韻》:“瀉,泄也。[10]”二字混用,在古籍中也時時可見。如《本經(jīng)疏證》:“飲氣……至肺,而后布其精,瀉其粗,惟不言至于腎。蓋腎固藏精泄?jié)嶂倕R也。[11]”
然而細玩二字,“泄”與“瀉”雖同有發(fā)越、顯露之義,但在程度上似有緩急之別?!队衿丰尅靶埂睘椤奥盵12]89,而釋“寫”為“盡”[12]54。《廣雅疏義》亦云:“寫者,傾之盡也。[13]”醫(yī)著中亦有體現(xiàn),如《醫(yī)鏡》:“泄者如水之泄也,勢猶紓徐;瀉者如水之瀉也,勢已直下[14]”可為例證。
綜上,藏、泄、瀉在字義上具有由里達外、由隱匿到顯露的發(fā)越趨勢,而在泄與瀉之間又有發(fā)越緩急的區(qū)別。
一般認為,在精的藏、泄、瀉3種狀態(tài)之中,“藏”指儲藏,而“泄”和“瀉”指排泄、輸瀉,這種認識易使人誤解為精具有運動與靜止兩種截然狀態(tài)。如高士宗認為:“所謂五臟者,藏精氣之凝結(jié),而不輸瀉也。[15]”然而人體生化一刻不止,升降出入須臾不停。在精的生化運行中,并不存在獨立于運動之外的“靜藏”,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薄!端貑枴ち⒅即笳摗罚骸安簧换?,靜之期也”[1]228,意蘊諸此。
由此,精的藏、泄、瀉應當分別指人身諸精匿行于體內(nèi)、緩泄于體表和急瀉于體外的3種運行形式。精自深而淺、由里達表的發(fā)越和布散過程,推動了人體的生化?!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瓣幷卟鼐鹭揭病?。張志聰注:“亟起以外應”[16],即指陰精自里達外的運行狀態(tài)。這種向外的耗散狀態(tài)是人與天地溝通的基礎(chǔ),而呼吸精氣、飲食排泄、情志變化等都是這種狀態(tài)的外在表現(xiàn)。
精的藏、泄、瀉雖同時存在于人體,但三者并非平行關(guān)系。其中,泄與藏分別屬于人體之精耗散的不同階段,前者走泄于體表,而后者匿行于體內(nèi)。瀉則類似精在耗散過程中的應激狀態(tài),多表現(xiàn)為精短時間內(nèi)大量耗散,或是局部功能的暫時增強。
人的生機不止,精之外散不絕。作為人生常態(tài),精泄表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和功能兩方面。
就結(jié)構(gòu)而言,五臟位居一身之里,其精由此泄越于經(jīng)脈,所謂“五臟之道,皆出于經(jīng)隧,以行血氣”[1]190“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17]33。諸臟之中又以腎之位最下最深,如《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至陰也。[1]185”《素問·解精微論》亦云:“至陰者腎之精也。[1]332”一身之精由腎發(fā)泄,經(jīng)沖、任、督一源而三歧,與“少陽屬腎”之三焦,外散精氣于肌表頭面,故《靈樞·五癃津液別》:“腎為之主外。[17]148”
四肢、官竅功能的實現(xiàn)亦賴精的外散。五臟之精化為津、血、液、髓、汗諸“精”,榮養(yǎng)百骸官竅?!胺沃魃碇っ闹魃碇},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1]143,五體運用動作皆賴五臟之精泄?jié)慑︷B(yǎng)。而五臟之精達于體表諸竅者,稱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1]82,最終耗泄于外。
張景岳云:“精氣之生息有限,而耗損無窮。[18]900”精在體內(nèi)的藏匿運行,促進著臟腑內(nèi)部精氣的生化;精的外泄產(chǎn)生了生機,同時也損耗了自身。
由于精的走向總是以向外耗散為最終結(jié)局,可以認為精的匿行僅是其外泄前的暫時狀態(tài)。這個階段雖然短暫,卻起著氣血津液等諸“精”承制互化的關(guān)鍵作用。其中,“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之精,如《靈樞·本神》云:“肝藏血……脾藏營……心藏脈……肺藏氣……腎藏精。[17]47”五臟諸精流轉(zhuǎn)而互化,則“神轉(zhuǎn)不回”。生克制化是常見的精氣運行次序,如張景岳云:“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fā)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18]625”除了各臟之間的互通,一部分精伏行更深,或“變化而赤為血”以養(yǎng)心竅,或“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充腦竅,二竅得養(yǎng)則神明得奉。
瀉作為精行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不僅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首先,通過瀉精人體得以抵抗外邪,所謂“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1]108。其次,男子“精氣溢瀉”,女子“月事以時下”,又是生殖之用的體現(xiàn)。此外,人能臨事立決、氣力倍增亦由精主,所謂“并精而出入之者謂之魄……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18]45。
《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盛乃能瀉。[1]3”精的施瀉以精的充盈為前提。這種短暫的瀉精狀態(tài),在愉悅身心、增強機能的同時,也大量消耗著精氣。“汗者,精氣也”“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精氣必虛,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1]110。男女欲事過度,則如《養(yǎng)生三要》所稱:“不知節(jié)嗇,則百脈枯槁。交接無度,必損腎元。[19]”至于“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1]75,皆是“生病起于過用”,持續(xù)反復瀉精而致?!吨芤住す?jié)·象》云:“說以行險,當位以節(jié)。[20]”即暗示了瀉精帶來利好的同時,更應注意使精在其位、瀉不失節(jié),所謂“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綜上,藏、泄、瀉對精在位置、趨勢和功能方面的描述各有側(cè)重,但三者都是精在運行過程中的不同狀態(tài)。這一認識意味著既往中醫(yī)“精”的研究可能存在尚未探及的新方向。就生理而言,精的藏、泄、瀉僅是對精運行過程的白描,而其具體運行規(guī)律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就病機而論,與藏、泄、瀉失常相關(guān)的精病病機還有待補充。由此,在填精、固精、澀精等治法之外,精病的治法也可進一步拓展,這些問題當撰文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