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永
摘 要:為了有效提升小規(guī)模學校開展個性化教學的自信心和成功率,教師結合國內外個性化教學的典型經驗,提出優(yōu)化教學資源和環(huán)境、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科學有效地安排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多元的評價機制等使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開展個性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個性化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5-00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5.019
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開展個性化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但涉及教師和學生,還涉及教學設施以及教學媒介,更重要的是涉及教育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只有以上這幾個方面持續(xù)發(fā)力,才能體現出個性化教學的有效性。下面具體分析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開展個性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優(yōu)化教學資源和環(huán)境
首先,要建設一個精致的校園。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分布在大山深處,自然條件相對艱苦,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借著“全面改薄”和“推均衡”的東風,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按照義務教育辦學標準規(guī)范配置,現在只需因地制宜綠化亮化,巧妙裝點,就可以將校園打造成環(huán)境優(yōu)美、個性鮮明,讓人流連忘返的“園林式”校園,使其成為學生快樂成長的樂園。
其次,要布置一個溫馨的教室。由于學生人數少,教室空間大,在如何布置上要動心思。課桌椅的擺放不能太死板,呈“圓桌形”或“馬蹄形”,便于師生交流。教室后面按照功能布置成不同的“區(qū)角”,包括衛(wèi)生角、圖書角、展示角、實驗角等?!皟赏ㄒ黄脚_”等多媒體設施有序擺放,窗臺上擺放鮮花,玻璃干凈,采光通風情況良好。教室里充滿了學生的瑯瑯書聲,置身于此令人心曠神怡,如沐春風。
再次,不斷提升學校的“軟實力”。學校要有鮮明的主旨文化,設計個性鮮明的?;?、校歌、校訓、???、校報等,在全體師生間形成強烈的凝聚力。學校的管理者思想要自主、開放、包容、進取,制定的管理制度具有人文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個性化的特點,能充分調動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學校的課程設置要體現校本化,尤其是要設置一些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體驗在“做中學”的樂趣,并嘗試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學校每周精心為學生設計喜聞樂見的活動,結合各種紀念日和重大節(jié)日,發(fā)揮活動育人的功能,讓學校的德育教育生機勃勃。
最后,多措并舉提高師資水平。采用靈活機動的形式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在個人自修的基礎上,結合集體研修、網絡研修,搭建“走出去”“請進來”平臺,利用“國培計劃”“省培計劃”項目,切實增強培訓效果。小規(guī)模學校師資薄弱,藝術教育專業(yè)教師匱乏,因此,專任教師都要跨學科任課,小規(guī)模學校的科任教師要“全能”。對于嚴重短缺的專業(yè)教師,可以實行學區(qū)內“聯校走教”的方式解決。
二、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
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實施個性化教學的關鍵和核心,能充分體現出教師的綜合素質。
首先,使用活動式、參與式,擺脫“填鴨式”“灌輸式”。“填鴨式”“灌輸式”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主體地位,將學習內容生硬、機械地強加給學生,課堂上學生參與活動少,對學習內容感知力差,對知識的理解不透徹,所學知識無法迅速轉化為能力。而活動式、參與式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都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出發(fā)點,學生的感官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對大腦皮層形成強烈的刺激,從而加強了學生的記憶。
其次,將個別指導、小組合作、集體教學有機融合。個別指導既能發(fā)揮因材施教的優(yōu)勢,根據學生的心智發(fā)育和學習習慣對癥下藥,師生面對面交流,對優(yōu)生進行拓展延伸,對差生查漏補缺,最終確保所有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小組合作能促進學生學法的交流,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組內學生之間良性競爭,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分工合作。集體教學能集中高效地解決學生面臨的統(tǒng)一性和共性問題,既省時又省力,教師的主導作用被無限放大。個別指導、小組合作、集體教學有機融合,滿足學生注意轉化規(guī)律,讓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科學有效地安排教學過程
首先是備課和課前預習。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情,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差異備課。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要體現出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收獲。布置課前預習不能一刀切,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側重,差生側重掃除學習障礙,中等生側重新舊知識聯系,優(yōu)生側重學以致用。
其次是提問和當堂檢測。當堂檢測能實時隨即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常采用提問、調板、測驗等方式。當堂檢測要體現出隨機性、層次性和啟發(fā)性,對全體學生實現全覆蓋、無死角、機會均,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問題的難易要和學生的層次完美匹配,防止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再次是作業(yè)和課外輔導。將書面作業(yè)、動手操作、社會實踐相互穿插,讓優(yōu)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吃得飽,能消化。個性化教學提倡面批作業(yè),并對作業(yè)中反饋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輔導,好比給學生“開小灶”,充分體現個性化教學的精髓,真正落實“一對一”“面對面”指導,將類似“夾生飯”的錯誤、疑惑消除在萌芽中。
四、創(chuàng)設多元的評價機制
目前,不論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還是學校對科任教師的評價以及科任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都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基本依據,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嚴重阻礙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給應試教育創(chuàng)造生存環(huán)境,并遏制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被迫選擇題海戰(zhàn)術應對策略,既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滋生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又造就了更多的“書呆子”。因此,要想推行個性化教學,必須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將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yè)成績、體質健康、藝術修養(yǎng)、勞動技術、社會實踐等全部納入考核內容中,讓評價內容更加多元化;將日常觀察、階段性檢查和期末總評有機結合,將個人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有機結合,將等級評價、分數評價和鑒定報告、操行評語等有機結合,讓評價方式更加人性化;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和電子錄入平臺,讓評價不光重視結果,還要兼顧過程,讓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完美融合,為個性化教學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鄭婭明.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與認識[J].浙江教育科學,1994(4).
[2] 鄧志偉.個性化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