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琵
《天龍八部》中鳩摩智是一個重要的配角,其人生境遇也寄寓著作者的思想認識,對讀者的人生觀及踐行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在許多金庸迷心中,鳩摩智是一個招人喜歡的家伙,武功絕頂,言談舉止有范兒,也沒什么明顯的惡行。許多讀者或許都希望自己是鳩摩智,智商高、能力強、地位尊崇,愛好專一,又不必負什么大責任。此人只身挑戰(zhàn)大理天龍寺和少林寺,身負火焰刀、“高級山寨版”少林72絕技等諸般武功絕學。武功過硬,文的方面也很突出,佛法精熟,開壇講經(jīng)時,人們爭相聆聽。以文才武功而論,是不折不扣的“學霸”或“大師”級人物。鳩摩智不似慕容父子那般,一生都為政治追求而營營碌碌。其國師身份,卻更像個虛職,整部書中沒見他為土蕃國的政經(jīng)軍事外交出過什么力,在幫土蕃王子應征西夏駙馬時,使的都是些上不得臺面的手段,足見沒用什么心。
至癡則致障。少林寺掃地僧所說的“武學障”“知見障”在鳩摩智身上得到了全盤應驗。為了能達到武功天下第一的目的,他不僅幾乎完全放棄國師之責,而且什么事都可以做,武力威脅、挾持人質(zhì)、誑騙、盜取,毫不臉紅。這些行為有悖于基本道德,離修身更是去之甚遠。故而,他飽讀佛經(jīng)且能講得燦如蓮花,但于去除貪、嗔、癡之義,卻絲毫沒有踐行,非不懂也,是不遵也。
習藝本為修身益世之用,若只為稱冠之快,甚至圖稱霸之利,那就易走向人生、天理的反面。
現(xiàn)實中,基本沒有武俠小說中所虛構的因習藝而導致走火入魔的危險,也沒有什么藝可以靠掠奪秘笈而大功告成。但是,為圖藝冠于眾而放棄公共責任,因無法超越別人而心生妒忌甚至怨恨,因藝交友而忽視交友對象人品(如鳩摩智一意維護慕容博)的,大有其人。習藝與修身養(yǎng)德必須并重,否則藝雖成而害相隨。最常見的,學業(yè)沒有達到理想目標,便覺人生黯淡,頹廢度日。再不就是,成績光彩照人,但自私、狂妄,缺乏公德心,難與人相處。
擴大到國際社會層面,現(xiàn)在的美國就是一個稱霸失德的典型。曾經(jīng),美國的科技、經(jīng)濟水平遠超其他國家,而如今其霸主地位遭到挑戰(zhàn),于是置國際道義于不顧,動用不正當手段打壓挑戰(zhàn)者,甚至玩弄陰謀詭計破壞他國的政經(jīng)民生。
如今,有許多不明真相者仍對美國的各種領先持崇拜態(tài)度,認為其優(yōu)勢地位皆是內(nèi)在合理性所致,而看不到其在發(fā)展歷程中的各種巧取豪奪,不仁不義,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且顛倒是非,粉己黑人。其行徑就像鳩摩智意圖奪取別人家的武功秘笈時那樣,標榜自己是如何如何光明磊落,絕無貪心,其實卻很無恥。
習藝,爭冠,都只是載體、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通過習藝、爭冠是為了開發(fā)我們的潛能,最終能更大限度地對社會有所貢獻,令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xiàn),我們便容易像鳩摩智那樣陷入貪、嗔、癡的死胡同。
鳩摩智很幸運,最終徹悟。我們現(xiàn)實中人,應通過教育和反思及早開悟,避免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