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燕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中學,河北 霸州 065700)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讀書要存疑,發(fā)問。在西方還有著名的蘇格拉底“產婆術”,即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不直接把學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確答案的方法。
然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大量的無效提問現(xiàn)象,少數(shù)教師把提問視為簡單形式上的一問一答,形式及內容簡單化、固定化、陳舊化。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喜歡提出“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回答。表面看來,學生興致勃勃,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這樣的提問非常簡單,沒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對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無甚益處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感悟。
教師所提問題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我是你的十萬萬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一語是理解的難點,也是體悟朦朧詩特點的重要語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講朦朧詩的特點或詩句的理解要領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詩句設問:“這兩句話矛盾嗎?從字面看兩句分別是什么意思?如果進一步深入還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熱望,進而引發(fā)對看來矛盾的詩句的仔細品味。這樣提問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引導學生關注此詩,加深了對詩的印象,還在于可讓學生從對詩的實際探求過程中悟到讀詩的要領,跨進詩的大門,形成感悟詩的能力。同樣,教學《荷花淀》時如問“水生嫂的性格怎樣?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你認為哪些環(huán)境描寫特別精彩?”,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時若問“別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別有趣?他的?怪?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這都能較好地切中文章要處,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從而很快突破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問題要選擇最佳時機,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提問的時機迎合了教學的需要并與教學視角相吻合,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最佳時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置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tài)。如在教《海倫.凱勒》時,當學生明白海倫.凱勒的不幸遭遇后,就應該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海倫.凱勒是怎樣面對這一切?你覺得她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一問,無疑放飛了學生的思維翅膀,學生就得認真地看書,尋求答案。通過學生的學習、思考、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海倫.凱勒是個刻苦學習,不向命運屈服的人。這種課中置疑提問,是針對學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運的“憤悱”狀態(tài)下提出的,學生的情感處于“高原地帶”,不一睹為快都難。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時機過早,學生因對教材認識缺乏準備,只會使教師啟而不發(fā);時機過遲,問題已解決,提問成了馬后炮。
設計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窠臼,讓答案具有多維性,力爭引起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立精神。如教學《失街亭》時,若問“為什么說街亭失守是馬謖的過錯?”就顯得機械刻板,僵化了學生思想。若改問“街亭失守是誰的過錯?”學生靈感的火花就可能被點燃,見解就可能豐富多彩,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培養(yǎng)學生辯證客觀思考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又如教學《籬笆那邊》這首小詩時,如果在學生自讀全詩后提出問題:“爬圍墻弄贓圍裙,可能嗎?弄贓了圍裙上帝罵,可能嗎?”啟發(fā)學生從對比中認識到“弄贓圍裙上帝罵是不可能的”,然后提出:“由此可見,上帝罵?我?不是實寫,那么,應該怎樣理解這?不實?的寫法?”這就把極為廣闊的思考天地展示給了學生,對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極為有益。給予了學生充分施展自己創(chuàng)造才能的機會,對于學生的自我鍛煉、自我提高大為有利。
教師課后的反思也至關緊要。課后反思主要圍繞三方面:第一,反思你這節(jié)課的目標達成了嗎?重點突出了嗎?第二,你這節(jié)課哪些問題較好地體現(xiàn)了課改精神和課題理念?哪些問題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第三,你認為這節(jié)課再上一次,你準備如何修改?這樣在反思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反思中尋求努力方向,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我,最后真正做到的是反思后的落實行動。教師的課后反思就是對課堂中的所產生的效應及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的一些問題做記錄、談感受。在定期組織的教研活動中老師們就會津津樂道自己的感受,暢談自己教學的得與失。以此反復,螺旋上升,才能真正提高我校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時不夠得,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