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東 王品松
(嚴字鄉(xiāng)中心校,吉林 松原 131406)
其一,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中的知識、技術的“講”要簡明扼要。要講到“點”上,又能“點”到為止,給學生留有思考問題的空間。不能包辦學生的學習,但又必須恰當?shù)匾龑?、指導學生學習。所以,首先要求“精講”富有激情,能以情感鼓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以情促“精”。學生有了動機,就有了好的開始。精講對教師講課的聲音、形象、節(jié)奏、語態(tài)、意境都有一定的要求,才能稱其為“精”,少不等于“精”。
其二,“精講”的“講”,一定要富有知識的啟發(fā)性。要“舉一反三”。關鍵知識要點“陳述”給學生,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應是帶有啟發(fā)的“陳述式”。教科書上有的知識,學生通過自學就可以學習。所以,我們的“講”絕不能“照本宣科”,講得要有意義。只有有意義的知識的陳述才是有益的;“講”一定要帶有“問題”的陳述,也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活動中去理解知識、解決問題。一般的陳述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啟發(fā)式的陳述才能開通學生的思維程度,激發(fā)動機,才能自主地學習。
其三,教師的講課要有藝術性。其藝術性的最大體現(xiàn)是“講課”要富有針對性。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實際特征去組織教的材料,要有的放矢,減少廢話;講課要有準確性,對于教材的分析要到位。找準重、難點,講清重、難點。甚至可以啟發(fā)學生和教師共同歸納出技術的重難點;講課要有靈活性,能根據(jù)課上隨時變化的實情而及時調整。不能在甲班講的,原封不動地在乙班也如此講。講的主、次有變化,講課要靈活變通。
那么,是否教師只要“精講”、學生“多練”,就能提高教學效益呢?肯定地講,這還不夠。因為練也有練的學問,不能單純地追求“多練”。
其一,“練”要具有科學性。練的效益高低取決于”練”的質量,而不是“練”的數(shù)量。我們都知道,積極主動的“練”與消極被動的“練”的結果完全不一樣。所以,科學性的第一要素取決于人從事鍛煉的主動性、興趣性。有了主動性就有興趣,而無興趣就絕不會主動了。所以,具有了教師“精講”三個層面的表現(xiàn),就有了學生主動對教師所提供的具有邏輯意義的材料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練”就一定會出效益?,F(xiàn)在,我們摸索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手段。實際上這些新的方法、手段不只是單個層面的“教法”,更多地體現(xiàn)了學生如何去“練”的學法。比如,主題教學法、分層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及“自主—合作—探究”教學觀念等,都是從學生“練”的學法開路,提高學生自主的“練”。
其二,“練”具有合作性和靈活性。合作性表現(xiàn)在要學會“練”,與同伴合作,學會謙虛禮讓;靈活性表現(xiàn)在:一要知己短,加大練習強度;二要學會以己之長,補己之短。謙虛使人進步這個道理人人都知道,只有謙虛你才永無止境,你也才會和同伴合作。尤其的體育的集體項目,教師應多安排共同學習?;ハ鄮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你也才會明白,只有大家的進步才會有自己的進步。你也就會更加努力去刻苦訓練、主動訓練。只有有了自己的提高,才會為集體做出貢獻。人無全才,但人人都有才,各有所長。你的爆發(fā)力強、力量大就可能在短跑、投擲上取得成績;那你也有可能耐力差。強項巧練保持優(yōu)勢;弱項巧練盡量提高。“巧”促全面發(fā)展。
其三,“練”不能太“死”,而要富于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終生受益。體育教學在過去過多追求體質的發(fā)展,體能的增長。所以是大運動量、大密度。而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是身心全面發(fā)展,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對于心理健康而言,就不是靠“多練”來獲得,而應靠“心向”和“巧練”獲得。要提高興趣地“練”;要有運動后愉悅體驗地“練”;要主動、合作地“練”;要創(chuàng)造性地“練”。只有這樣人的心理意志、體質增長才能獲得最大效益,形成終身體育的追求。體育的“練”也是情感的收獲;從自身愉悅的感受中,從合作奮進的感受中,從創(chuàng)新探究的感受中去得到提升和升華,真正達到身心的健康。
總之,“精講”的三原則應遵守,而“多練”應改成“巧練”。當然“巧”絕不是“取巧”,而應是科學、靈活、創(chuàng)新結合的“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