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雪1 楊靜2
(四川省稻城縣香格里拉重點寄宿制學校,四川 稻城 627752)
引言: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先進的德育思想,是滿足小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有力措施,先進德育思想的滲透有助于引導學生構建正向積極的價值觀念,調節(jié)學生的心態(tài)和思維,讓學生既習得知識,又學會做人。伴隨新課改的深入推進,立德樹人、強化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亟需提上日程,如何在少數民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需要萬千語文教師踴躍探討的課題,下面筆者主要就這一問題加以概述:
語文教材中囊括大量先進的德育理念,要想做好德育滲透,便要深層次挖掘課本中的德育資源,在確保學生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習得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深入剖析滲透德育。比如說,在講解《給予是快樂的》一文時,筆者便在講解時適時引用課文中的語言素材,引導學生切實深入到語境當中,以提問引導學生不斷思索: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像小男孩這樣無私給予的人嗎?同學們想成為這樣的人嗎?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會給予弟弟些什么?以此強化學生對課文思想的認識,學會給予和奉獻。再比如,在講解《我不能失信》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小宋慶齡特別想去伯伯家,為什么父親拉她手讓她一起去時,她卻拒絕了?”“如果你是小宋慶齡,你還去不去伯伯家呢”,并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身邊發(fā)生的遵守承諾的故事,談談對小宋慶齡守信行為的看法,由此認識到守信用、重諾言的重要性。以這樣的方式,學生便可以將課文思想同自身實踐結合起來,以從課文中汲取到的真理充當學做人、學處事的標桿。
課堂上的德育滲透至關重要,但課堂上固化的上課時間畢竟有限,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培育要及時拓展到課外,滲透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對語文這門綜合性課程而言,第二課堂的關鍵性不言而喻。比如說,課外閱讀便是延伸學生眼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教學之余,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課程實際,精選一些蘊含豐富德育內容的讀物。如《世界名人100人》、《今年你七歲》等等,使學生在潛入默轉的課外閱讀中自主發(fā)現更多的德育內容,完善其思維世界、強化其道德意識。在語文作業(yè)的設計上也可以融入德育滲透,比如說,在講解完一些贊美祖國的課文后,為了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筆者會給學生規(guī)設一些課外實踐作業(yè),如寫一篇以“愛國”為主題的小微作文,設計一張“愛國”手抄報,觀看德育影視作品并書寫觀后感等等。此外,還要注意設置完善第二課堂實踐機制,多多組織一些國學文化節(jié)、德育征文比賽、德育誦讀會等課余文化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學習德育知識、強化品德素養(yǎng)的機會。
經濟發(fā)展日新月異,很多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社會負面思想的侵蝕,出現自我主義、娛樂至上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趨勢,這同社會人才發(fā)展目標嚴重脫離[1]。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德育滲透存在廣泛的必要性,但教師也要意識到盲目地追求德育滲透、為了德育而去忽視本職學科的教學也是得不償失的,長此以往,甚至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情緒。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需依循“潛入默轉”的原則,在無形中將德育思想有機滲透到語文知識的課程講解中,盡可能地規(guī)避粗放式的德育內容的生搬硬套。做到深與細的兼顧、小與全的并存、好與實的相得,重視授課方式的多元化和言語交流的暢達性,摒棄附加性、標簽化的生搬硬套。
于實踐引導中,語文教師需做好榜樣標桿的引導工作,一來要身體力行,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做好示范,二來要做好榜樣的樹立工作,給學生挑選學習的標桿,以此調動學生學好習、辦好事的自主性[2]。德育滲透和培養(yǎng)工作并非一揮而就的,需要由表及里、穩(wěn)扎穩(wěn)打地推進,一方面,教師要注意選取語文課文中的典型道德人物,宣揚他們的優(yōu)秀品行和事跡,使學生生出敬重、向往之情。繼而再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典型人物的優(yōu)秀品德和情操,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我不能失信》的宋慶齡、《手術臺就是陣地》的白求恩......這些先進任務都是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優(yōu)良榜樣[3]。另一方面,也要選好生活中真實的品德榜樣,例如筆者在平時上課時每周都會挑選一名近期在學習、處事上表現優(yōu)良的學生,以品德小標兵的身份給其他學生介紹自己的道德行為和思想感悟,提醒學生要相互學習,爭取一起成為品德小標兵。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引導存在其必要性和廣泛的實踐性,一來可以實現語文教學的育人目標,二來也能強化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可謂一箭雙雕。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師于實踐教學中,需進一步革新對德育滲透的認知,采取多元手段將德育思想滲透到日常語文教學的點滴,使學生可以在語文學習的同時感受德育的熏陶,在德育的熏陶中不斷成長,成為綜合發(fā)展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