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葫蘆絲演奏的美學原則

      2019-01-13 02:03:25黎晴
      魅力中國 2019年12期
      關鍵詞:滑音顫音葫蘆絲

      黎晴

      (南陵縣文化館,安徽 南陵 241000)

      一、葫蘆絲的概念及來源

      葫蘆絲音色亮麗而又柔腸百轉(zhuǎn),旋律富有詩意和舞蹈性,是我國特有的優(yōu)秀少數(shù)民族樂器之一。它源于云南傣、佤和布朗等族聚居的德宏、臨滄地區(qū),近年來葫蘆絲通過進一步改良,以及各種媒介的傳播,受到越來越多音樂愛好者的關注和喜愛。葫蘆絲的音色“輕、飄、柔”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聽眾,甚至于迷上它,繼而學習它。據(jù)我查閱資料了解,目前全國約幾十萬的葫蘆絲愛好者。因此我們很有必要談談葫蘆絲演奏中的美學原則。

      二、如何理解葫蘆絲演奏中的“美學原則”

      “美學”一詞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哲學概念,在此筆者沒有必要用很大的篇幅去解釋它的涵義。廣義上說,就是在葫蘆絲演奏中我們應當如何去把葫蘆絲演奏的更加完美,更加悅耳動聽,尤其是在演奏不同風格樂曲時,怎樣去處理好樂曲演奏中的技巧使用、風格體現(xiàn)及音色的控制,以突出葫蘆絲“輕、飄、柔”的特點,這才是本文要探索的主題。

      三、葫蘆絲的音色特點

      葫蘆絲這一樂器名稱的由來,我們只知道是由葫蘆和竹子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但對于“絲”的理解就未必正確的解釋它的涵義。在我國民間樂種中有一種定義叫做“絲竹樂”,這里的“絲”字的解釋是指絲弦樂器,如拉弦樂器組中的二胡、板胡、高胡等,彈撥樂器組中的揚琴、琵琶、三弦等,皆稱之為絲或弦,因此絲竹樂種絲是樂器分類上的一種范疇,而葫蘆絲中的絲字更多得是美學上的審美范疇。就絲一字,為我們概括了葫蘆絲演奏中必須堅持的一些原則?!敖z”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絲綢的柔軟特性,作為樂器的葫蘆絲,將對絲綢的觸覺效果轉(zhuǎn)化為聽覺效果。本人通過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歷和體驗,將絲字延伸為以下三種審美范疇。

      (一)“輕”葫蘆絲是一種特殊的簧管類樂器,它與其它很多的吹管樂器不同。它即沒有嗩吶的激情高昂,也沒有笛子般明亮通透。這是由于它本身的特征所決定的,但是不是因為它的音量小,只要我們吹響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它的輕呢?其實不然,“輕”指的是氣息要輕,從葫蘆絲的發(fā)聲原理上去看,屬于簧片受到氣息的沖擊產(chǎn)生振動而發(fā)出聲音,同樣原理,與另一民族吹管樂器“笙”相比卻有不同之處,笙屬于多簧片吹管樂器,無論是獨奏還是伴奏,為突出其效果,都是以和弦的形式進行,另一方面,笙的簧片大而厚,葫蘆絲的簧片小而薄,因此用氣的力度是不同的,吹奏葫蘆絲的氣息要適量。葫蘆絲與笙的另一不同之處是葫蘆絲在低音區(qū)、中音區(qū)的用氣力度是各不相同的,在筒音作5的情況下,低音5、6、7三音所用的氣息相對重一些,中音區(qū)1、2、3三個音氣息要適量,4、5、6三音用氣息相對較輕,而低音3用氣最弱,因此要控制好氣息的力度,要演奏好葫蘆絲只有對不同的音區(qū)的氣息控制做到較好的把握,才能在此基礎上向上發(fā)展。另外,在表演時我們可以通過麥克風,在錄音時我們可以通過調(diào)整伴奏的音量等方法來將葫蘆絲的音量放大,所得到的音量效果與其它樂器是一樣的。那么該如何表現(xiàn)出它的輕?在李春華的《葫蘆絲基礎教程》中曾談到過,葫蘆絲每個音的正常發(fā)音都有一個范圍,氣息太輕葫蘆絲不發(fā)音或發(fā)出咕音或發(fā)出偏離音準的音,氣息太重葫蘆絲也不發(fā)音或發(fā)出沙音或直接吹壞葫蘆絲。在我們平時的氣息練習中通過漸強漸弱的長音練習,可以輕松地找到這個正確的發(fā)音范圍,而在這個范圍內(nèi)還有一個可以讓葫蘆絲發(fā)出最美音色的區(qū)間,通過大量、長期不間斷的氣息練習,我們必須要將這個區(qū)間找出來,并且在今后的演奏過程中確保葫蘆絲吹出來的每個音都出現(xiàn)在這個最美的區(qū)間內(nèi),這樣演奏出來的音樂給人的感覺就是干凈、清新。

      (二)“飄”對于這個字的解釋可以做一個形象性的比喻,如何在葫蘆絲演奏中表現(xiàn)出來,朋友們可以在腦海中想象一幅圖畫:傍晚時分,山清水秀的一處小農(nóng)莊,此時的圖畫是靜止的,如果你再想象一下,微風吹來,農(nóng)家小院里的炊煙裊裊升起,遠處天上的晚霞漸漸逝去,不時還有幾只小鳥從天空飛過。比較一下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我想這個感覺還是很明顯的。我們光將葫蘆絲的輕吹出來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通過一些技巧讓它飄動起來。葫蘆絲的技巧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兩種技巧:那就是虛指顫音與腹顫音。這兩種技巧運用的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著葫蘆絲音色中“飄”的表現(xiàn)。

      虛指顫音又稱之為指顫音、指震音或隔孔打音,具體演奏方法是--在本音位置的下二孔,平穩(wěn)扇動,它類似于弦樂中的揉弦,在筒音作5的情況下,多用于中音1、2、3、5、6和低音7上,虛指顫音在樂曲中的運用,就如烹飪精美菜肴需放調(diào)味品一樣的必不可少。

      腹顫音又稱為氣震音,主要是靠氣息有規(guī)律的強弱交替變化而形成一條水紋般的音波,又如休閑時去KTV唱歌,一個會使用腹顫音的歌手唱的歌,效果明顯好于不會使用腹顫音的歌手。吹葫蘆絲也一樣,腹顫音和虛指顫音是必須要用到的技巧,特別是中音3的虛指顫音,要加得自然又恰到好處,加與不加的差別是很明顯的。腹顫音和虛指顫音也要根據(jù)樂曲風格和情感需要酌情使用,用以突出葫蘆絲音色飄逸的特點。

      (三)“柔”我們可以把葫蘆絲的輕比作葫蘆絲尤如絲綢的本質(zhì),而飄就是把絲綢抖動起來,那柔是什么呢?打個比方:把一方絲綢和一張白紙扔到半空,注意觀察它們下落的姿態(tài),它們同樣的隨風飄動,但不同的是紙張在下落的過程中會有突然的方向改變,最后它以角或邊重重地摔在地上,而絲綢不一樣,整個過程是那么的酥柔婉轉(zhuǎn),給人是一種美的視覺享受,葫蘆絲曲目的演奏也需做到如此,不同的僅僅是一個是視覺,一個是聽覺?!叭帷笔敲缹W范疇中最能夠體現(xiàn)葫蘆絲的演奏特點,做到此效果主要是在演奏中使用了滑音技巧?;粲袃煞N基本形式:上滑音和下滑音。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下滑音則反之,常見的有二度、三度滑音、四度、五度,也有跳進滑音。例如:上滑音的演奏方法是:在筒音作5的情況下,由低音6到中音1,右手中指、食指平行抹動,配合氣息的減弱,滑音效果自然顯現(xiàn)。下滑音的演奏方法是:由中音1到低音6,右手食指中指以弧線形式同時抹動按孔,最后落在低音6上。通過滑音來模擬多種聲音,如哏德全的《春到傣鄉(xiāng)》引子部分模仿鳥叫,李春華老師的《孤獨的黑駿馬》模仿馬叫等,滑音的要求是通過氣指舌的配合使滑音自然無痕,難度非常大,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達到要求。

      綜上所述,本人列出葫蘆絲演奏的三種美學原則,也是三種審美范疇。當然,葫蘆絲不僅限于這三種原則,然而“輕、飄、柔”卻是演奏好葫蘆絲最基本的三種原則,也體現(xiàn)出了學習和演奏葫蘆絲的兩大基本功,即氣息與指法。其它的各類技巧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初學者拋開枯燥無味的基本功練習,直接去吹奏樂曲,這樣的曲子聽上去僅僅只是把樂曲的音符給演奏了出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平淡無味。我想說的是葫蘆絲的學習沒有捷徑,無論樂器怎樣改革、作曲家如何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作何種樂曲,提高演奏水平的必由之路永遠是氣舌唇指的基本功訓練,每天基本功的練習是葫蘆絲演奏者們的首要任務,只有夯實基礎,才能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猜你喜歡
      滑音顫音葫蘆絲
      美聲演唱中顫音技術的運用研究
      藝術家(2020年4期)2020-12-08 11:30:01
      淺析葫蘆絲藝術的發(fā)展
      黃河之聲(2019年15期)2019-12-17 09:32:52
      聲樂演唱中的“滑音”技術探討
      名家名作(2019年8期)2019-07-10 00:16:57
      回響葫蘆絲之聲,探尋小學音樂葫蘆絲有效教學方法
      民族聲樂演唱中“滑音”的技術與應用
      北方音樂(2018年18期)2018-11-30 00:41:26
      二胡獨奏曲《姑蘇春曉》中滑音的運用研究(下)
      絲路藝術(2018年5期)2018-10-09 00:47:34
      板胡演奏墊指滑音技術探微
      北方音樂(2018年9期)2018-05-14 08:59:20
      對長笛演奏中的顫音研究
      北方音樂(2017年1期)2017-01-29 09:59:56
      我迷上了葫蘆絲
      葫蘆絲的“妙用”
      渭源县| 清新县| 安阳市| 灌云县| 万盛区| 安庆市| 溧水县| 科技| 普陀区| 巴彦县| 庆元县| 青海省| 麻栗坡县| 左云县| 广州市| 景泰县| 巩留县| 卓资县| 伊宁县| 阿拉善右旗| 乌兰浩特市| 吴川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东宁县| 察雅县| 丁青县| 赞皇县| 佛山市| 松桃| 宁蒗| 辽中县| 鲁山县| 墨脱县| 临城县| 沭阳县| 巴中市| 苍山县| 古交市| 历史| 陵水|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