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婷 李壯 通訊作者:方敏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初唐時期興起大乘佛教,86 年間共開鑿洞窟46個。絢麗多彩的中原唐風體現在壁畫風格上。敦煌壁畫大體上仍延續(xù)著隋代的設色規(guī)律,色彩上紅、青、綠、赭等強烈搭配,絢麗絢爛,線條上行云流水,圖案與形式紛繁復雜,更多從大自然汲取靈感,運用多種繪畫技法。整體呈現出和諧統(tǒng)一的氛圍。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色彩可以概括為柔和統(tǒng)一的初唐風格。
唐代壁畫展現了中國當時繁榮旺盛的面貌,而這一時期最為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就是 220 窟壁畫,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區(qū)中部。創(chuàng)建于初唐。主室為覆斗形頂,西壁開一龕,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尤其是東壁北側及南側的《維摩詰經變圖》,在各個方面都展現了當時繪畫藝術水平的最高水平。分析220 窟的色彩結構,我們可以看到在大面積茶褐色背景中,畫師通過不同顏色做出精彩的對比,其一,乳白和深褐兩種的深淺對比,其二,石綠色和土紅色的補色對比,其三,黃褐和淡綠兩者間背景的冷暖對比。在第 220 窟壁畫深淺對比中,將文殊菩薩的主要地位突顯了出來,而下部運用了大部分的紅色將帝王的地位做出突顯。通過使用“墨色”的渲染,讓壁畫的明暗層次變得更加豐富,同時還和黃灰、茶褐以及土紅色形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暖色,又添加石綠的冷暖的對比,從而展現出了既有文氣又具高雅的色彩效果。
總之,初唐時期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無論是在設色技法還是內容豐富性上,都完成了從壁畫早期到盛期的過渡。大量的大幅經變畫帶來清新奪目、鮮艷明快的色彩,敦煌藝術自此向著盛唐時期華麗燦爛的色彩風格邁進。
盛唐時期(705-780)為敦煌風格的確立時期。在此時期,敦煌莫高窟開鑿了97 個洞窟。敦煌莫高窟壁畫盛唐時期,繪畫藝術技法之純熟,色彩之豐富,是任何時期都不可比擬的。色彩作為壁畫的重要方面,通過經典合理的色彩配置、明暗強弱的調和搭配,爐火純青的技法運用,帶著勃勃生機的時代情懷,極富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如172窟《觀無量壽經變》 方形覆斗形窟??呤椅鞅陂_一龕,龕內塑如來倚坐像及比丘菩薩像。該窟南北壁分別畫觀無量壽經變各一鋪,但經變的構圖及表現形式卻各不相同。在中臺描附了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及眾菩薩。以俯視、仰視和平視的不同角度,表現了中臺兩側及上方的樓閣。樓閣宮殿間相互關聯(lián),亭臺水榭錯落有致。兩側還畫有水波蕩漾的寶池,從而又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北壁的觀經變中宮殿樓閣鱗次櫛比,人物的布局井然有序。東壁南北兩則畫文殊、普賢經變,乘獅騎象的文殊、普賢下方畫諸圣眾,兩側畫山石樹木和流水。以高遠平遠的手法表現山石,以青綠色表現樹木,以細膩的波紋線表現水流,色彩運用了整體和諧的裝飾性效果,特別是線、色彼此共用而又突出主次,使色彩語言不僅僅局限于表現其視覺上的對比、和諧、節(jié)奏感等形式美感,同時也與線條共同表達了韻律之美和情感色彩。172窟《觀無量壽經變》是盛唐期文殊、普賢經變的佳作之一。
晚唐時期(848-906)。此時期莫高窟現存洞窟有 71個。唐前期那種富麗堂皇、絢爛奪目的色彩基調被青綠山水的淡雅風格取而代之。壁畫的內容也逐漸增多,在技法、風格以及趣味上也都有自己的長處,精細的構圖、樸實的賦彩,更多地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和人物,使得壁畫在整體上給人以質樸、動人的感受。在顏色上,唐前期是以石綠為主,這時則以石青為主,比盛唐、中唐的壁畫略顯清冷。色彩技法使用不明顯,只是眉眼用很濃的墨細細描繪一層,刻畫線以及輪廓線已經清淡許多,層次變化不豐富。在衣服上面原本附著的赭石色以及石綠色的暈染線條也顯得小心拘謹,沒有唐前期的瀟灑氣勢。
在這一時期,雖然還沿襲保留著唐時期的繪畫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風格,卻沒有了當時壯美宏大的繪畫氣勢,但仍不失高雅俊逸之氣韻。晚唐時期無論是對顏料的制作工藝還是對色彩搭配的考究已形成一套相當完整成熟的審美體系。這套體系不同于西方以物象客觀色彩為依歸的用色原則,而是將象征性、意象性的顏色搭配達到某種理想化的裝飾效果。反映在色彩運用上是顏色選擇更加自由,并重視色彩構成的經營,又善于利用顏色的互補關系,使畫面色調得到平衡。
結語 總而言之,自隋代至盛唐時期,敦煌莫高窟佛教藝術達到了歷史巔峰。敦煌的本土文化與西來的佛教文化相融合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敦煌壁畫文化,經過盛唐時期的興盛后,壁畫至晚唐逐漸衰敗下來,唐代的敦煌壁畫唐代壁畫在色彩運用上相比其他時期,形式更豐富,手法更細膩,風格更多樣。主調顏色經過初唐、盛唐到晚唐不同階段的演變,逐漸由土紅暖調向青綠冷調變換。色彩的運用從絢麗多彩回歸到平淡樸實,敦煌莫高窟壁畫在唐代后期逐步走向柔和協(xié)調的韻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