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包頭 014010)
電影作為一門視聽結合的藝術載體,音樂與畫面的結合勢必會顯得非常重要。音樂從不同角度去加強影片劇情的色彩,這無疑要體現出音樂中和聲的渲染作用。莫爾吉胡創(chuàng)作的電影音樂作品中,嫻熟巧妙地運用了多種和聲的寫作手法,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加強了音畫結合的效果。
莫爾吉胡,蒙古族,國家一級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曾在內蒙古藝術學校工作,從一名教師到擔任校長,工作達24年之久。1984年又調入內蒙古電影制片廠擔任廠長一職,8年工作期間,為多部故事片創(chuàng)作音樂。曾任內蒙古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在我國電影百年華誕之際,他被授予“中國百年電影音樂特殊貢獻獎”;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之際,被授予“內蒙古自治區(qū)杰出作曲家”稱號。
在50余年的工作過程中,莫爾吉胡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創(chuàng)作人才和表演人才,作曲家阿拉騰奧勒,歌唱家拉蘇榮、德德瑪等人,都得益于他的發(fā)現與栽培。為了提高內蒙古的音樂教育水平,他還率先在教科書中采用五線譜,主編了一套小學、中學音樂課本,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民族音樂作品、撰寫了多篇(部)有關蒙古民族音樂方面的文章和著作。
莫爾吉胡在其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中,留下了很多音樂作品。其音樂體裁涉獵廣泛,有鋼琴作品、弦樂四重奏、合唱作品、影視劇音樂、管弦樂組曲、歌劇等。
在內蒙古電影制片廠工作期間,莫爾吉胡研讀和分析了500多部電影劇本,積累了深厚的電影文化底蘊,進而完成了17部電影的音樂創(chuàng)作,這無疑是內蒙古電影文化的寶貴資料,同時對研究內蒙古電影音樂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莫爾吉胡在《成吉思汗》的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中,大膽嘗試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和聲技法的運用上,即多種和弦結構形態(tài)的表現,其手法極大地豐富了影片中的音樂色彩。和弦結構主要以三度疊置的三和弦、七和弦為主,遵循著傳統(tǒng)音樂的和聲基礎;但非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也出現于作品之中,使音樂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成吉思汗》音樂中和聲技法的運用。
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是傳統(tǒng)音樂大小調和聲風格的重要特點之一。譜例1中,圓號奏出的主題具有強烈的五聲性,表現明亮、輝煌的音樂色彩,伴奏部分的弦樂組以三度疊置的大三和弦結構為主加以襯托。D大三和弦為核心,主和弦。主題在陳述中,主要以D大三和弦為襯托,強調音樂的大調式感覺。音樂中主和弦D大三和弦保持了三小節(jié),之后在旋律音B上,做了b小三和弦到e小三和弦的連接,推出主題的第二次陳述。和聲進行為:Ⅰ-Ⅰ-Ⅰ-ⅵ-ⅱ…。
譜例1:
在譜例2中,主題由雙簧管、中提琴、大提琴同度奏出,具有暗淡、柔媚之感,伴奏部分由第一、第二小提琴用三度疊置的小三和弦結構做鋪墊。f小三和弦為核心,主和弦。主題在陳述中,主要以f小三和弦為襯托,強調音樂的小調式感覺。音樂中主和弦f小三和弦保持了兩小節(jié),之后由bD大三和弦進入bb小三和弦。為了豐富音樂的表現力,作曲家在bD大三和弦進入bb小三和弦的間隙,加入f小三和弦。主題的結束音f上,作曲家并沒有用f小三和弦做鋪墊,而是用bb小三和弦做鋪墊,使音樂沒有結束感,反而具有強烈的向前流動性,加強了音樂的發(fā)展動力。和聲進行為:ⅰ-ⅰ-Ⅵ-ⅳ-ⅰ-ⅳ…。
譜例2:
在譜例3中,主題由圓號奏出,伴奏聲部的弦樂組運用三度疊置的七和弦結構做鋪墊。作曲家在這段音樂中連續(xù)運用了五個七和弦進行連接,其和弦結構不盡相同,表現出主題的變化,豐富了音樂的和聲效果。音樂建立在D大調上,但核心和弦是建立在B音上的七和弦。根音做半音化級進,音樂并沒有結束于穩(wěn)定的主和弦上,而是出乎意料地駐扎在性質很不穩(wěn)定的重屬變和弦上,這一別致的和聲手法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情,刺激了主題的變化展開,同時適宜著影片劇情的連續(xù)發(fā)展。和聲進行為:Ⅴ7/ⅱ-Ⅶ°7/Ⅳ-ⅲ7-Ⅴ7/Ⅳ-b3Ⅴ7/ⅱ。
譜例3:
從譜例1、2、3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運用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時,嚴謹地遵循傳統(tǒng)大小調和聲風格特點(在調式調性范圍內有規(guī)律的和聲運動及和聲運動中各聲部的合理進行;旋律與伴奏聲部在和聲上縱向的統(tǒng)一性;不協(xié)和音與和弦外音的合理解決),有力地強調功能性序列的和聲運動和傳統(tǒng)的聲部進行方式,進而突出調式、調性的色彩感,體現了作曲家在傳統(tǒng)音樂中嚴謹的作曲思維方式。
除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外,莫爾吉胡在其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中尚有打破傳統(tǒng)束縛、顯示20世紀和弦結構新觀念的和弦形態(tài)——具有民族特色的四五度疊置和弦結構形態(tài)、大小二度所構成的音群或音塊和弦結構形態(tài)。
四五度疊置結構的和弦形態(tài),是20世紀初葉作曲家思考的熱點之一。印象派的作品中有大量這種和弦的應用。而這種和弦也來源于民間五聲性旋律音調的縱向結合,因此四五度疊置的和弦結構常被運用于五聲化旋律的音樂作品中。在電影《成吉思汗》的音樂中,作曲家運用長笛聲部和雙簧管聲部進行五度疊置,為弦樂組的旋律進行伴奏,五度疊置的十六分音符跳動時值加劇了音樂的悲痛情緒,增強了音樂的民族風格特點。
譜例4:
由大小二度疊置所構成的和音,被稱為音群或音塊。這種音塊式的和聲音響,是20世紀音樂的一種特色。譜例5中,作曲家是為了求得一種喜慶時打擊樂的音響效果,運用長笛聲部做二度疊置的和弦結構形態(tài),為小提琴聲部歡快的旋律做襯托,增強了音樂的喜慶色彩,突出影片劇情所需的民族特點。
譜例5:
持續(xù)音在作品中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在古典樂派時期,被用作持續(xù)音的是主音和屬音,而到了浪漫樂派后期,調式中的其他音級也被作為持續(xù)音用于作品之中,如中音、下屬音等。譜例6中,長號、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旋律,木管組、銅管組以半音級進的節(jié)奏動機做填充,小提琴做持續(xù)音演奏。從低聲部的旋律以及高聲部半音級進解決這一特點可以看出,音樂為e羽調,所以小提琴聲部采用了主持續(xù)音的寫法,它使e羽調的核心音——主音e,得到充分的明確與肯定,從而使高聲部急促的半音級進和低聲部加以變化音的旋律,不至于干擾調式調性的風格體現,使音樂仍然保持明確的e羽調式色彩,以肯定主調的穩(wěn)定性。從表情上來說,低聲部與高聲部急促的旋律、節(jié)奏,形象地刻畫出成吉思汗馳趕八匹黃驃馬的驚險場面;中聲部主持續(xù)音的長時間穩(wěn)定演奏,則表現出成吉思汗沉著的心理狀態(tài)。
譜例6:
20世紀以來的現代音樂,在19世紀后期各種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的基礎上,無論在旋律、和聲、結構、節(jié)奏、調性處理等作曲手法以及美學觀點等各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其中多調性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20世紀初音樂中調式處理的創(chuàng)新方式之一。多調性的調性思維與傳統(tǒng)音樂的調性思維有著明顯的差別,多調性是傳統(tǒng)調性的變形發(fā)展方式,傳統(tǒng)音樂的調性處理建立在不同調性的橫向運動過程中的先后交替結合;多調性音樂的調性處理建立在不同調性在縱向的織體層次上同時重疊結合,具有復雜的和聲效果。
在譜例7中,為了反映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莫爾吉胡運用了多調性這一作曲手法,使音樂具有多重的和聲音響效果,恰當地刻畫出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雙簧管演奏的主題聲部建立在g羽調式上,小提琴奏出對位聲部,建立在C宮調式上,這兩個聲部形成了雙調性的結合。豎琴和鋁板琴演奏的c小七和弦做節(jié)奏和聲襯托,c小七和弦中的bB音與小提琴聲部的B音形成了對斜,更加增強了音樂的多調性感覺。這段音樂是作曲家在電影《成吉思汗》音樂創(chuàng)作中唯一一處運用多調性手法的創(chuàng)作。
譜例7:
莫爾吉胡在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中,以豐富的和聲語言作為講述影片劇情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和弦結構上,涉獵多種結構的和弦,既運用了傳統(tǒng)和聲語言,又借鑒了現代和聲語匯。在調式調性上,既有強調調式調性的持續(xù)音的運用,又有縱向線條的多調性處理。電影音樂中不同的和聲手法運用于電影中各自不同的所需之處,但它們對電影及電影音樂構思的整體性、深入表達電影的精髓方面是相同的,這也是電影音樂對和聲運用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