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鵬碩 王健 高春雷
13002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1,吉林省
13002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腦病科2,吉林省
缺血性中風亦稱為“中風”“卒中”“偏枯”等,西醫(yī)稱之為“腦梗死”。是由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病癥。具有發(fā)病急、變化快、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殘率高等特點,為中醫(yī)“暴病”之首,80%的患者治療后,會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言語謇澀、肢體活動不利等癥狀,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腦卒中是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減少其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成為當前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中風病的致病原因在歷代多有爭論,唐宋以前以“內虛邪中”虛立論,治療上多以疏風祛邪、補益正氣為主。唐宋以后,多以“內風”立論。清代葉天士創(chuàng)“肝陽化風”學說,如《臨證指南醫(yī)案·中風》云:“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臟,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蓖砬鍙堝a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本病乃肝陽化風,氣血并行,直沖犯腦所致??梢?,平肝抑陽,祛風通絡之法可應用于缺血性中風的治療之中。
天麻,原名赤劍,已有上千年的應用歷史,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言其可“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中藥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屬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塊莖入藥,性平,味甘,歸肝經,天麻被稱為“治風之神藥”。中醫(yī)理論認為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之功,用于治療小兒驚風、癲癇抽搐、頭痛眩暈、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等病癥[2]。在臨床治療中,在眩暈、偏癱、頭痛及中風等疾病治療中發(fā)揮顯著作用[3],是中醫(yī)常用平肝息風藥之一。天麻功效多且效果顯著,天麻成分復雜,其有效成分包括天麻素、香草醛、對羥基苯甲醛、多糖等多種成分。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天麻具有益智、腦保護、鎮(zhèn)痛、鎮(zhèn)靜催眠、抗癲癇、抗眩暈、降壓、抗氧化、保護肝臟、抗腫瘤、增強免疫力等多種藥理作用[4]。臨床觀察中,缺血性中風屬于肝腎陰虛、肝陽偏亢、肝風內動者為多。中風病位在腦,其制在肝。《內經》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此指內風。內風的形成與肝密切相關,正所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病機如下:①肝血不足,血虛不能養(yǎng)肝斂肝,肝陽化風,虛風內動。②肝腎陰虛,陰不斂陽,肝陽上亢而化風。肝主筋脈,肝風內動,橫逆筋脈,影響氣血運行,故見肢體痙攣、活動不利。
鎮(zhèn)靜催眠作用:鄒寧等研究發(fā)現[5],天麻素具有顯著的鎮(zhèn)靜催眠作用,實驗表明其對小鼠自主活動具有抑制作用,對巴比妥具有協同作用,能縮短小鼠入睡時間;可抑制中樞神經興奮,對于選擇天麻素干預的患者,腦電圖主要表現為嗜睡波形[6]。
改善頭部血液循環(huán):譚來勛通過隨機對照試驗[7],顯示天麻素為治療組治療血管性頭痛顯效率和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天麻素可改善頭部血液循環(huán)狀況。薛柳華進行新生Wistar大鼠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再灌注實驗[8],結果顯示天麻素孵育后的神經細胞損傷明顯降低,表明天麻素可減輕神經細胞的缺血,且對其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
降壓、降脂、降糖作用:繆化春從天麻中提取天麻多糖(PGB)[9],對高血壓模型大鼠進行降壓,天麻多糖組與陰性對照組相比,舒張壓與收縮壓均明顯下降,實驗證明天麻多糖可升高血清中NO含量,降低血漿ET、AngⅡ的含量以降壓。其機制與卡托普利相似。
于濱等人對黃金地鼠進行降脂實驗[10],發(fā)現天麻細粉、天麻素低/中/高劑量均能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動脈硬化指數。李飛琴治療高脂血癥患者112例[11],隨機分為飲食控制組與飲食控制加天麻細粉片治療組,結果顯示天麻組血脂改善更明顯(P<0.05)。
通過對KK-Ay小鼠進行降糖動物實驗[12],結果發(fā)現天麻素具有明顯的降糖、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減輕糖尿病腎病的作用。氧化應激是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重要因素[13],韓磊等人進行天麻素抗糖尿病作用試驗[14],顯示天麻素具有抗氧化能力,增強體內氧化酶活性,降低體內脂質過氧化產物濃度,從而進一步降低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病率。
抗眩暈作用:徐浩峰等研究天麻素對缺血性眩暈模型大鼠眩暈的改善情況[15],實驗采取手術結扎大鼠頸總動脈及鎖骨下動脈建立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天麻素能顯著增加缺血性眩暈大鼠的逃避潛伏期,改善眩暈。近年來,許多關于眩暈病臨床觀察試驗顯示以單一天麻素為觀察組或天麻素與西藥聯合使用為觀察組,其療效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抗炎損傷作用: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免疫細胞為小膠質細胞,若發(fā)生腦缺氧、感染及損傷等,小膠質細胞會被激活。大量的小膠質細胞被激活,則會分泌出多種炎性介質,引起自身免疫反應,加重神經細胞的損傷。張媛元等進行天麻素對小鼠神經小膠質細胞BV-2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IL-1β、IL-6)影響的動物實驗[16],結果顯示天麻素可抑制小膠質細胞IL-1β、IL-6的表達,從而對神經細胞起到保護作用。
增強免疫力:李曉冰等在小鼠皮下注射環(huán)磷酰胺[17],制造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分生理鹽酸模型組、鹽酸左旋咪唑組及天麻多糖(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結果表明天麻多糖可顯著改善小鼠免疫功能。
羅新自擬鉤藤天麻膠囊治療缺血性中風[18],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對照組為西藥基礎治療,治療組在西藥基礎治療上加鉤藤天麻膠囊,療程14 d,隨訪1個月,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鉤藤天麻膠囊主要由膽南星、全瓜蔞、大黃、地龍、水蛭、當歸、赤芍、天麻、鉤藤、杜仲、羅布麻、葛根等藥物組成。劉云運用強力天麻杜仲膠囊治療缺血性中風[19],總有效率87.5%。譚白山自擬天麻首烏湯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的患者[20],結果表明天麻首烏湯對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神經功能的恢復、缺血灶周圍的微循環(huán)改變、降脂降壓作用有顯著功效。謝樂軍將風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風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21],對照組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9 g,白術9 g,天麻12 g,橘紅9 g,茯苓9 g,膽南星9 g,地龍6 g,甘草6 g),組方隨癥加減。結果顯示,其癥狀改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現代醫(yī)學認為,腦梗死是指因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灶。研究表明其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高尿酸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22]。實驗室結果顯示,天麻具有降壓、降脂、降糖、保護神經細胞的作用,不僅可以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陷情況,也可以起到預防腦梗死發(fā)生的作用。中醫(yī)認為缺血性中風的本質為本虛標實之病?;颊唠S著年齡的增長,腎元虧虛,腎主骨生髓,上通于腦,腎精虧虛,水不涵木,則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挾痰挾瘀,凝滯于腦脈,即成標實。天麻具有平肝抑陽,祛風通絡之效,對內風所致腦梗死療效尤為顯著,多治療風痰上擾、風火痰瘀等證型。治療時常用天麻、鉤藤對藥,鉤藤性甘寒,具有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功效,二藥伍用,相得益彰,清熱平肝,祛風通絡之功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