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實驗小學 楊莉莉
從省專家李家棟老師蒞臨我校指導“五校共同體低段閱讀教學研討課”到區(qū)級、市級的優(yōu)質課比賽,我有幸執(zhí)教了部編本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寒號鳥》一課,這對我而言是一種歷練。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每一次磨課,每一次思考都值得細細回味,慢慢消化。競賽結束,反思卻從未停止?!逗桒B》是一篇運用對比手法寫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喜鵲和寒號鳥對待做窩的不同態(tài)度和不同結果,說明了美好的生活要靠勞動來獲得,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結合課文特點,除了字詞和朗讀的基礎目標外,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了兩個目標上:一是通過抓住動作、想象樣子,分角色朗讀課文(重點目標)。知道為什么喜鵲能住在溫暖的窩里,寒號鳥卻凍死了。二是初步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勞來創(chuàng)造,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難點目標)。
李家棟老師看了我們的團隊初建稿,聽了我對文本的分析后,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文本解讀和目標設定還停留在“內容分析”的層面,只是在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閱讀課是要用課文來教語文。接著,李老師從“識字寫字”和“分角色朗讀指導”兩個目標,進行了細致講解和指導,我恍然大悟。細細品味,我將李老師指導的教學活動和初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對比,找到了癥結所在。
李老師指出,要讓小孩子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寫字,在讀讀寫寫中學語文。雖有精髓理念引領,而自己平時的教學仍主要停留在“集中識字”,因為潛意識里總會有這樣的想法:在朗讀中,我好不容易調動起了孩子的情感,突然冒出個識字、寫字環(huán)節(jié),不就一下子打破了課堂氣氛嗎?聽了李老師的一席話,帶著疑惑我開始嘗試在情境中學習生字。在設計體會喜鵲的勤勞時,抓住一個“銜”字,引導學生理解銜字的本義,先是觀察銜字的組成,左右兩邊合在一起是“行”,表示行走,前進,追根溯源,銜表示在馬嘴里放一根金屬棒來控制馬行走的速度。接著,借助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理解銜就是含著、用嘴叼的意思。李老師在肯定設計的同時,指出了存在的問題。這樣的設計雖然理解了“銜”的字義,仍停留在理解字義層面,還未和“語境”相連。抓住“銜”字,創(chuàng)設情境,喜鵲如何銜來銜去,勤勞做窩的?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恍然大悟。之所以我認為識字夾在語境中,能打破朗讀氣氛,是因為我只抓住了點,沒有看到字詞在文本中蘊含的情感作用。真正的“語境中識字寫字”,不只是在某個環(huán)節(jié)插入一個“生字”的學習,而是將兩者結合,融為一體,自然學習了字詞,體會了情感。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打破思維定勢,重新設計,在本次市優(yōu)質課競賽的課堂上,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順利完成。
教師:喜鵲做的事情中有一個生字“銜”。仔細看,銜的左邊和右邊合起來是哪個字?學生:行走的行。教師:行表示行走,前進。銜字的最初含義是指,在馬嘴里放一根金屬棒來控制馬行走的速度。(出示圖)教師:仔細觀察課文插圖,誰來說說銜是什么意思?學生:銜是叼的意思。教師:真會觀察。銜就是含著,用嘴叼的意思。教師:喜鵲銜回枯草,忙著做什么呢?學生:忙著做窩。教師:瞧,這就是喜鵲做的窩,喜鵲做窩需要多少的樹枝和枯草??!它一早飛出去,東尋尋,西找找,一會兒用盡力氣銜回粗壯的樹枝做支架,一會兒又銜回細小的樹枝往縫隙里插,它就這樣每天不停地銜回樹枝,不停地銜回枯草,一趟又一趟,一天又一天,忙碌了兩個多月才能搭成這樣的窩。孩子們,喜鵲搭窩的過程讓你感受到什么?(出示圖片)學生:喜鵲很辛苦。學生:很勤勞。教師:喜鵲那么辛苦,那么勤勞是為了什么???學生:為了冬天住在溫暖的窩里。教師:它提前做準備,是為了將來住在舒適溫暖的窩。誰能把喜鵲的這份辛苦,這份勤勞讀出來。教師:你走進了喜鵲的心里。喜鵲此時在忙做窩,鄰居寒號鳥呢?學生:寒號鳥卻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來睡覺。(板書:忙做窩、玩、睡)
順利完成優(yōu)質課比賽后,又找出了此環(huán)節(jié)的最初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喜鵲和寒號鳥分別在做什么?學生找出后,繼續(xù)問,你認識了一只( )的寒號鳥,(
)的喜鵲。對比兩次的教學設計,很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設計的這個問題僅僅停留在表面,甚至是無效的。這里的勤勞和通過抓住“銜”字體會的勤勞,學生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同樣,在語境中學習會寫的生字“面”和“將”也給了很大的啟迪。如何關注文本,以學定教,在語境中識字寫字仍需今后用心琢磨。
教什么,怎么教,這個問題一直在探索。教什么?也就是教學目標是什么?部編本的教材和教參上給出了細致的指導和明確的目標,這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雖然都說有了目標就好教了,但作為一線教師來說,在找準目標的基礎上,如何達成目標,始終是個難題。執(zhí)教《寒號鳥》一課時,我用心研讀課標和教參,有了這樣的體會: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思維方法,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二上第五單元的課后題首次明確提出“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難度。對關鍵語句的感悟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分角色朗讀課文”是本課的重點目標,如何落實指導分角色朗讀是這節(jié)課要突破的地方。在指導分角色讀的時候,主要抓住說話前面的動作“躺”,想象著寒號鳥當時的樣子來指導分角色讀。李老師給出了建設性意見,從關注動作“躺”和想象人物心里的想法切入。
以下是基于團隊協(xié)作的教學設計和基于專家指導的教學設計:
找出喜鵲和寒號鳥的第一次對話。
一學生做喜鵲,一學生做寒號鳥,教師做旁白。
教師:躺著是什么感覺?學生:很舒服。教師:你來舒舒服服地讀。學生讀。教師:誰能想象著寒號鳥躺的樣子再來讀?學生讀。生生合作讀。教師總結方法:剛才我們讀的時候,就抓住了說話前邊的動作,想象著說話的樣子就把課文讀得更有趣啦!
出于對鄰居的關心,喜鵲是怎么說的呢?
學生讀:“寒號鳥,別睡了。天氣暖和,趕快做窩?!苯處煟何衣牫隽四銓︵従拥年P心。寒號鳥怎么答的呢?請一位同學讀一讀寒號鳥的話。學生:寒號鳥不聽勸告,躺在崖縫里對喜鵲說:“傻喜鵲,不要吵。太陽高照,正好睡覺?!保ǔ鍪菊n件)教師:同學們,讀好人物的對話里面是有秘密的。注意看,關注這一個動作“躺”,就能讀好。寒號鳥是躺在崖縫里對喜鵲說的,誰能來讀?學生讀。教師:你讀出了寒號鳥當時的樣子。教師:寒號鳥躺在崖縫里,什么感覺?學生:很舒服。教師: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學生讀:讀出舒服的感覺。教師:要想讀得生動,除了抓住表示動作的詞“躺”,還要想一想寒號鳥躺在崖縫里,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學生:寒號鳥想,太陽這么好,我可要好好睡覺。教師:帶上寒號鳥的這種想法,你再來讀。學生讀。師生合作讀:老師想和你們合作讀一讀。老師來做喜鵲,你們來做寒號鳥。生生合作讀。女同學做喜鵲,男同學做寒號鳥。
抓住動作和想象人物心里的想法,用這樣的方法,同學們都讀好了人物的對話,讀得繪聲繪色。
對比以上兩種教學設計,不難發(fā)現(xiàn),同樣是從動作和想象切入,專家指導的設計教學方法的指導可見一斑。團隊的設計旨在指導讀好分角色讀,但朗讀方法的指導不夠深入,方法不夠明確,學生學完以后,對本篇課文如何讀好對話有所感悟,但很難用這樣的方法學同類型的人物對話。問題出在哪兒?反復對比斟酌,終于明白“扶”著學生讀好人物對話,是指導的一種朗讀方法,關注的是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生長。借由此法,學生自然而然會讀好分角色朗讀課文。歷時一個多月,教學設計在多次的困惑中最終明朗。在省市區(qū)專家領導和我校團隊的不斷修訂中成型,收獲的充實感一直伴隨我走進課堂,課堂順利完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環(huán)節(jié)問題指向不夠明確,語言不夠簡潔,集中識字環(huán)節(jié)再充實一些會更扎實。
正所謂:“相蕩生漣漪,相激生靈光?!蹦フn的過程,有種破繭成蝶的頓悟,特別感謝給予我?guī)椭膶<翌I導,以及學校團隊教師的關心與幫助,由“文本解讀式”的教學到“語文知識學習”的教學,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仍需不斷探索和實踐。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將不斷努力,立足課堂,不學寒號鳥得過且過,學習喜鵲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