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蚯鵬
先生作品,歷來是中學語文中的“脊梁”,這里所說的先生,自然是指魯迅先生。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先生回憶自己童年生活、學習的散文,記述了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生活到三味書屋枯燥乏味但卻影響深遠的讀書生活的變化。對于這種變化,歷來解讀的角度各異,結(jié)果也不盡相同。這種多元性體現(xiàn)了文本解讀的多重視角。但對于教學來說,有一個視角卻不可忽視,那就是學生視角?;趯W生的視角,去解讀文本,應當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基礎(chǔ)。筆者在教學中,注意到學生對“三味書屋中的那位先生”饒有興趣,于是教材解析的起點就從此開始。
對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先生”這一形象的解讀,歷來爭議較大。李何林先生說這位“先生”是一個體現(xiàn)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shù)的典型腐儒,作者對他“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diào)予以揭露”;曲辰則認為作品中“對壽先生的描寫絲毫沒有惡意,”“僅對他作了若干委婉善意的諷刺”;張碩城認為“先生”“有點舊書生的迂腐”。
這些結(jié)論不盡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結(jié)論都是從研究者的視角作出的。作為面向初中生的教學,筆者以為,更需要從學生的視角去對先生作出判斷。在課文的研讀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視角很多時候與作者的視角是一樣的,課文中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而且還是全程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這樣的判斷實際上已經(jīng)讓學生產(chǎn)生一個認識:作者是不愿意進書塾的,正如學生自己是不愿意上學一樣,在好多初中生的世界里,由于應試的壓力非常大,他們對作者所作出的判斷感同身受。其后,作者在問問題的時候,先生所回答的“不知道”,并且“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更加證明了“先生的嚴厲”。
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段文字的時候,學生都會感覺到先生的嚴厲,這與上面不同專家從不同視角所做出的不同結(jié)論是有所區(qū)別的。學生的視角就是學生的視角,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認知做出的判斷,成為他們解讀文本、理解文本的重要基礎(chǔ)。尊重學生的這一理解,才有可能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他們對文本生出其他的理解。其中,先生博學就是理解之一。
有趣的是,在作者魯迅的視角中,“先生博學”有這兩個層次的理解:一是先生確實博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二是先生確實有“不知道”的地方,譬如對“怪哉”這只蟲,就沒有作出回答。盡管作者順著先生之意,而認為“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但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心里多多少少還是認為先生有不知道的地方。
但這個不知道,并不能影響作者,或者是學生對先生博學的認識。這就如同學生對老師的認識一樣,在他們的心目中,老師基本上是無所不知的,尤其是在自己的學科里,老師總是博學的。由于這樣的固有認識,學生對壽鏡吾先生的博學,往往沒有異議。
在這樣的認知驅(qū)動之下,他們會有意識的從字里行間去尋找字句,以證實壽鏡吾先生確實是博學的。這種有意識的尋找,與其說是為了證實壽鏡吾先生的博學,倒不如說是為了證實自己心中對老師的那份認同?;趯W生這樣的認知心理,筆者在教學中常常以自己與學生的關(guān)系,去引導去認識作為學生的魯迅與壽鏡吾先生之間的關(guān)系,這個時候?qū)W生對壽鏡吾的認識,往往沒有那種刻薄、呆板的認識,反而倒是有一種親切感。而這種親切感正是筆者所期待的,因為盡管在課文中,作者對上學有著一種本能的拒絕,但卻不能因此而構(gòu)建出一種不和諧的面向?qū)W生的師生關(guān)系。故筆者認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固然存在“我的樂園”與“我的學園”之間的矛盾,但這種矛盾不宜上綱上線,不應理解為對所謂的舊社會的教育需要抨擊的矛盾。
站在學生的角度,認同壽鏡吾先生的博學,對學生的教育而言積極意義大于消極意義。因為這是對師生關(guān)系的一種肯定與認同。
在課文中,有一段簡短的描述常常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這就是壽鏡吾大聲的朗讀“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根據(jù)文中的描述,壽鏡吾先生讀到這兒的時候,“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著,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筆者在解析此段的時候,總覺得要從當時的教學角度,以及從學生的視角去理解這一段。很顯然,只有在面對文字前,能夠走入文字的時候,才能出現(xiàn)這樣的朗讀境界。在課文中,先生此時的入神,與課堂上學生的出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先生入神的時候,學生是“很相宜的”,這種相宜體現(xiàn)在學生的天性得到釋放,但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卻未必是積極的。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生成這樣的認識,這實際上也是對先生入神的另一種注解,這樣的注解對于學生理解文本來說其實也是積極的。更何況在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視角下,這樣的努力也是可以嘗試的。
總的來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解讀中,對“先生”的解讀是一個不可或缺視角,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可以讓文本解讀綻放出更加多元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