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如何加強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呢,我認為應著重從五方面加以培養(yǎng):一是激發(fā)興趣、誘發(fā)交際欲望;二是創(chuàng)設說話情境,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三是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四是利用校園生活實例,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五是從課文中發(fā)掘口語訓練的內容,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口語交際 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 加強訓練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實施及新課程的重大改革,倡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即在整個社會的客觀背景下,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tài)度、情感的和諧發(fā)展。在這一改革走向的主導下,“口語交際”成為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家知道,語言的表達對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yǎng):
一、激發(fā)興趣,誘發(fā)交際欲望
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的碰到大難題就是學生“金口難開”,要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從“趣”字入手。
1.激趣。如對剛開始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學生,可以采取自由、隨意的形式,讓形式天南地北、隨心所欲地交談。如放完暑假或寒假后,此時的學生分開一個假期,他們一定有許多話要說,這時可抓住這有利時機,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假期中的趣聞軼事,訴說自己在假期中的開心和煩惱等。
2.誘趣。為了避免學生在說話時內容枯燥無味,作為教師必須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說話情境,使學生有說不完的話題。如進行《關于怎樣組織秋游活動》的口語交際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細心觀察插圖,從小朋友采集標本、登山、摘果子三幅圖畫中體會秋天的美好和秋游的樂趣,激發(fā)口語交際的欲望,還可以啟發(fā)學生回憶參加過的秋游活動,說說自己做了哪些事,從而引出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
二、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小學生喜歡表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別接近兒童生活的戲劇形式。容易喚起他們的新異感,好奇心,只要角色一出現(xiàn),教室里就會頓時沸騰起來,使他們激動不已,從而產生巨大的角色效應,如要“模仿營業(yè)員、爸爸圍繞購書展開對話”這一口語交際時,教師可先簡單地創(chuàng)設情境,如在講臺左邊或右邊放一張小桌子,上面擺一些書,仿佛書店一角;在另一側放兩把椅子和茶幾,好像家庭的一角,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表演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白,不同的角色說話時要注意什么。如:營業(yè)員要熱情大方積極介紹書的內容、定價?!拔摇敝v話要大聲,注意使用“您好”“請”“謝謝”等禮貌用語……這樣學生的說話能力在角色表演中不知不覺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三、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注重語言實踐,強調在動手的同時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在學生進行實踐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開動腦筋,想想把動手操作或參與活動的過程講清楚。如進行“教你學一招”的口語交際時,可先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絕招——小制作、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接著,選擇典型,示范口語交際,教師可扮演記者對學生進行采訪,也可和某個學生平等對話,為全班同學之間口語交際起示范作用,要讓學生明確口語交際的中心內容,你準備教別人什么?怎么做?然后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口語交際練習,再推薦代表交流。要求學生邊動手做邊介紹,介紹組織大家評議,看誰說得好,做得好。這樣,既活躍了氣氛,又使學生在玩中得到了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
四、利用校園生活實例,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能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都能成為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材料。如學生們的小打小鬧在學校中是最常見的事。當本班的同學發(fā)生這樣的事情時,作為教師便可適當?shù)刈寣W生發(fā)表議論:大家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你認為誰對誰錯?你有什么話想對當事者說?你認為同學之間要怎樣相處?這樣既幫助同學解決了糾紛又鍛煉了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從課文中發(fā)掘口語訓練的內容,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小學教材編排中,有的課文是對話訓練,有的在課后思考練習中安排學生說話內容,有時在積累運用中安排口語交際。據(jù)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針對性的口語交際訓練。
如上《烏鴉喝水》一課,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的原因呢?課堂上可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實物操作——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有水的瓶子里。通過動手做,細心看,認真想,再讓學生讀文中有關句子進行經驗交流,最后,師生交流對話,這樣既弄清了問題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
再如學習完《登山》一課后,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體會,如在日常生活中,你有過害怕嗎?當時你是怎樣想的?學了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體會?然后可結合學校、班級、家庭中的實例,如游泳、野炊、旅游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生活中怎樣才能既鍛煉了意志又注意安全?這樣通過討論,既避免了學生在學了本課以后,盲目地鍛煉意志而忽視安全導致人身傷害事情的發(fā)生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在口語交際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的發(fā)言積極性,尤其對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要特別留意。就算他們說錯了,教師不要責備他們,要因勢利導,增強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說話表達情境,使學生有內容可說,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提高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
李世清(1972.5—),男,漢族,本科學歷,小學語文一級教師。在口語交際閱讀教學方面有一定研究,業(yè)務能力強,多次獲上級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