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蓉
摘要:諸葛亮之所以有著極其悲壯卻又輝煌的人生,是因為他有著極其深厚的家國情懷。諸葛亮“修身”,靠的是自強不息地努力提高個人修養(yǎng);“齊家”是廉潔自律、不謀私利,教育子女頗嚴厲,唯恐不成器;“治國”是成效顯著地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平天下”是為國家統(tǒng)一竭盡全力。在今天,像諸葛亮這樣的家國情懷在建設(shè)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guān)鍵詞: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代價值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是歷史上少見的被人民群眾和統(tǒng)治者共同尊崇的政治家;即是說,他在有限的生命中,為統(tǒng)治階級和人民群眾都做了許多好事。之所以如此,乃因諸葛亮有著極其深厚的家國情懷。
所謂“家國情懷”,既是一種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更是一種心靈凈化之后的人文情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對家國情懷特別推崇。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痹谥袊说乃枷胍庾R里,從來都認為,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所以非常強調(diào)“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歷史擔當。而這種擔當?shù)睦碚搧碓?,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析諸葛亮的家國情懷,其實就是分析諸葛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及其實踐。
一、諸葛亮的“修身”
圣賢有言:“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焙沃^“修身”?就是指修養(yǎng)身心,其具體表現(xiàn)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擇善而從,博學于文。
“修身”雖然講的是由內(nèi)而外,推己及人的個人修養(yǎng),看似內(nèi)求,實則外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將個人與家國天下統(tǒng)一起來。說到底,個人修養(yǎng)不只是個人的事,而是家國情懷的統(tǒng)一,庶幾方能在社會中彰顯“修身”的意義和價值。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混亂并爆發(fā)黃巾大起義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讓諸葛亮從小就能直接、深刻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當時諸葛亮連生活來源也難以保障,不得不居住于偏僻的山村并以“躬耕”,以補衣食的不足。社會、人民以及他本人對安寧的需要,使諸葛亮對圣賢關(guān)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也”的論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決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完善自身,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在隆中,諸葛亮將于田間耕作之外的時間,用在攻讀,外出游歷,尋師訪友方面。諸葛亮認為,只有廣博地去涉獵眾多的書,才能達到觀察和了解社會的目的;由于人的精力有限,要將每本書都認真閱讀事實上不可能,所以博覽群籍時要“獨觀其大略”。而需要認真閱讀的是那些安邦治國的書籍,務(wù)必將其中的學問鉆深鉆透。像《三才秘錄》《兵法陣圖》《孤虛相旺》等書,因為是講治國安邦之道,諸葛亮就不分白天黑夜地去反復(fù)閱讀和反復(fù)思考,不到百日,就把這三本書鉆研得非常透徹,不但掌握了書中的義理,還能夠“致其奧妙”,有比較精辟獨到的見解。
在隆中的諸葛亮,人地生疏;而其時卻是一個專講出身、門第、等級的時代。為此,諸葛亮很注意與荊州地區(qū)有影響的人物的聯(lián)系,尤其是與有聲望的名士交往,以此增長見識,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在尋師游學的過程中,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更贏得荊州名士們的尊重。后來劉備集團來到荊州,為發(fā)展壯大集團的勢力,欲吸收部分荊州士族加入,荊州名士司馬徽、徐庶等人就大力推薦諸葛亮,使他得以加入劉備集團,獲得實現(xiàn)凌云壯志的機會。
二、諸葛亮的“齊家”
圣賢有言:“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焙沃^“齊家”?就是使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xié)力、和睦相處,使之成為宗族的楷模,效仿學習的樣板。
“齊家”首先須擇妻。據(jù)《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猶如松柏”,但他卻選擇了一位“瘦黑矮小,一頭黃發(fā)”的丑女阿丑為妻。其實,所謂阿丑“瘦黑矮小,一頭黃發(fā)”是其父黃承彥玩笑之言,未必就是事實,而“才堪匹配”才是重點。嘲時刻關(guān)心著國家的盛衰,立志要登上政治舞臺建功立業(yè)的諸葛亮,在擇妻問題上,當然是“才”重于“貌”。這是“齊家”的重要一環(huán)。
諸葛亮一生,因為阮國,所以在治家方面強調(diào)自身家庭、個人生活必須清廉。諸葛亮后來給后主劉禪上過一通表文,有這樣的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廉潔自律,不謀私利——應(yīng)該是諸葛亮一生的真實寫照。諸葛亮的上述表文,當是反映中國古代高級官員高風亮節(jié)的第一份家庭財產(chǎn)申報表。
諸葛亮嚴于律己,擔心子女不成器,所以對子女的教育很是嚴厲。諸葛亮寫有《誡子書》,那是結(jié)合他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而書寫?!墩]子書》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誡子書》雖然只有86個字,卻在中國家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誡子書》說,要以心緒寧靜來涵養(yǎng)德性,以生活節(jié)儉來提高品德,才能成為德才兼?zhèn)湔摺摹墩]子書》可以看出,諸葛亮以政治家的胸襟,要求子弟不要坐享蔭益,必須從修身養(yǎng)德做起。諸葛亮這通書中的一些話,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等,為后世人當作座右銘來傳誦。
諸葛亮言行一致,不僅口頭上教育子弟,更要求他們在行動上認真履行。諸葛亮早年無子,諸葛喬是他唯一的繼子。作為駙馬都尉的諸葛喬本可以在家安享尊榮富貴,但諸葛亮不僅平常教育他儉樸度日,立志成學,而且外出打仗時也將他帶在身邊,讓他在山谷中做運輸工作,將其與諸將子弟同等對待。誠如諸葛亮自述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弟子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弟子傳于谷中?!?/p>
諸葛亮對親生兒子諸葛瞻也從不驕縱。諸葛瞻少年時很聰明,這卻引起了諸葛亮的憂慮。諸葛亮在過世的那一年,還寫信說:“(諸葛)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可知他最擔心還是子女不能成為“重器”。
諸葛亮還有一篇《誡外甥書》,強調(diào)的也是對子弟的教育。他說: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關(guān)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從諸葛瞻等人后來的情況看,諸葛亮嚴于教子是很有成效的。
三、諸葛亮的“治國”
圣賢有言:“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边@里講的“治國”,是治理好對周天子負責的諸侯國;而這,與諸葛亮執(zhí)政的三分天下的蜀漢國正相似。
在諸葛亮的策劃和輔助下,劉備集團奪得益州、漢中,建立了與曹操、孫權(quán)三分天下的蜀漢國。劉備死后,諸葛亮受遺詔主持國家政務(wù),當時,“政事無巨細,成決于亮”。諸葛亮身為丞相,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彼蚜鳛橐豁椫匾恼?、法治建設(shè)來抓,首先是自己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這對蜀漢國家的方方面面,都影響重大。
諸葛亮“治國”的具體方略是:對外聯(lián)吳抗曹,對內(nèi)務(wù)農(nóng)殖谷,與民休息;又平定南中叛亂,鞏固蜀漢政權(quán)。他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賞罰分明,注意發(fā)展蜀中經(jīng)濟,并妥善解決民族矛盾,受到蜀中各族人民的擁戴。
尤其是,在諸葛亮公忠體國的思想和作風影響下,蜀漢國家的上層官員,形成了一種為官節(jié)儉,力戒奢華,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他們以諸葛亮為榜樣,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正是因為有這么一班公而忘私的官員的支撐,蜀漢這條三國中的小船才堅持了40多年。
諸葛亮“治國”的事跡太多,本文難以詳細敘述,看看被稱為“良史”的陳壽在魏晉正統(tǒng)觀念的約束下,對諸葛亮“治國”的記載與評述: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nèi)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chǎn),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jīng)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成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正是因為諸葛亮“治國”成效顯著,所以,在諸葛亮死后,蜀國許多地方都上書請求為諸葛亮建立祀廟。據(jù)習鑿齒《襄陽記》的記載,在朝廷礙于禮制而暫時還不能為諸葛亮建祀立廟的時期,民間就利用歲時節(jié)令祭祀諸葛丞相,稱為“百姓巷祭”,甚至在蜀國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戎夷野祀”。就是在作為諸葛亮北伐戰(zhàn)爭所在區(qū)域的漢中之民,每年春月,也有男男女女一路哭著去諸葛亮墓上祭奠,“其哭甚哀”。這足以說明,諸葛亮在其治理過的西南及漢中人民心目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四、諸葛亮的“平天下”
圣賢有言:“國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也就是“平天下”。何謂“天下平”?國家治理得好,天下自然就能太平。也就是說,要安撫好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
儒家“平天下”的終極理想,就是要達到天下在一種等級秩序基礎(chǔ)上的平等和公平。而實現(xiàn)這種理想的前提就是天下統(tǒng)一。
諸葛亮親身經(jīng)歷了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天下分裂、軍閥混戰(zhàn)等造成社會秩序大動亂的變遷,因而對人民在動亂中所經(jīng)受的苦難,有深刻的體會和理解,渴望天下一統(tǒng)而致天下太平,最終使人民安居樂業(yè)。他在隆中十年間系統(tǒng)地學習經(jīng)史子集,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忠君報國的政治主張。在封建社會,忠君和愛國,一般來說是很難分開的。君主是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的,忠君必愛國,愛國亦必忠君。這雖有其時代的、歷史的局限,卻是不應(yīng)指責的。因此,諸葛亮在隆中時提出的“興復(fù)漢室”這一要求,其實質(zhì)是要求統(tǒng)一,要求重建正常的、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這完全符合儒家“天下平”的理想。
諸葛亮十分清楚,“興復(fù)漢室”的條件在當時并不具備。因此,他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方針是分階段實施:第一步是“跨有荊、益”,與曹操、孫權(quán)形成鼎立之勢;第二步是等待時機,當“天下有變”時,則兩路出兵,夾擊中原。這個先走向三分,再求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決策,是當時最全面、最具體、最有實效的立國方略。
“興復(fù)漢室”的可能性是的確存在的。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跨有荊、益,具備了兩路北伐的條件。鎮(zhèn)守荊州的蜀將關(guān)羽出兵攻襄陽,大敗曹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這只是一路北伐,竟有如此威力,足證許昌以南擁漢反曹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也說明“興復(fù)漢室”是具有可能性的。
但是,可能性畢竟沒有變?yōu)楝F(xiàn)實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原因,有的并不是諸葛亮在“隆中對策”時就可以預(yù)料到的。追本溯源,形勢發(fā)展到不可逆轉(zhuǎn),一則在于荊州之失,再則在于夷陵之敗,而這兩者都不是諸葛亮所能挽回的。
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決不會只求割據(jù)而不求統(tǒng)一。諸葛亮之所以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就在于他為“平天下”的統(tǒng)一事業(yè)而竭盡了全力。
“夷陵之戰(zhàn)”后,蜀漢元氣大傷,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后形成,魏、蜀、吳三國彼此都不具備統(tǒng)一中國的實力。諸葛亮實現(xiàn)“興復(fù)漢室”這一理想的可能性已不復(fù)存在。然而,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卻仍為“平天下”這一理想進行著終生的奮斗。
劉備死后,蜀漢“政事無巨細,咸決于(諸葛)亮”。諸葛亮經(jīng)過五六年的充分準備,修復(fù)了與東吳的關(guān)系,平定了南中之亂,從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壯舉的以求統(tǒng)一中國的北伐戰(zhàn)爭。他在《出師表》中說:“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睆闹锌梢钥吹剿捌教煜隆钡囊庵尽Q心以及務(wù)求必成的信念是何等堅定。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北伐中,雖因面對強大的敵人而一再遭到挫折,但卻矢志不移,毫不氣餒,八年之間五次出兵北伐曹魏,其志之堅,令人扼腕。他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為統(tǒng)一竭盡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演出了一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壯史劇。
五、研究諸葛亮家國情懷的現(xiàn)代意義
諸葛亮深厚的家國情懷,成就了他雖然悲壯卻是輝煌的人生。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有許多,“家國情懷”是最基本的—個內(nèi)涵。在今天,“家國情懷”在建設(shè)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人的欲望更盛、誘惑更多,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更為復(fù)雜,所以個人修養(yǎng)尤為重要。在人的主體性不斷凸顯的時代,個人修養(yǎng)無疑是個人主體性地位確立的道義保證和倫理要求。而“家國情懷”不僅是個人主體對人類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且是能促使其發(fā)展的思想和理念。
梁啟超說得好:“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奔覈閼训木枋菍彝?、對國家的責任和擔當。只有兼顧好家與國,并將對小家的感情轉(zhuǎn)移在對國家、民族的擔當上,人生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圓滿?;蛟S正是因為對諸葛亮家國情懷的充分理解,所以《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決定隨劉備去平定天下后,特別寫到他對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逼蕉ㄌ煜率秦熑?,而家庭親情,則是擔當這種責任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