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延津縣人民醫(yī)院(453200)許國寧
1.1臨床資料 本組頭位難產產婦共108例,按照助產護理模式不同分成研究組、對照組,均54例,其收治時間: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其中,研究組產婦年齡為20~35歲,平均年齡為(30.05±1.83)歲;孕周是37~41周,平均孕周是(39.34±1.01)周;對照組婦年齡為21~35歲,平均年齡為(30.08±1.81)歲;孕周是38~41周,平均孕周是(39.15±1.09)周;兩組孕婦的孕周、年齡等基線資料的統(tǒng)計學對比結果提示其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單胎,而胎兒發(fā)育良好,胎心監(jiān)護正常;各項檢查證明為頭位難產;產婦臨床資料完整,無宮內窘迫等異常癥狀。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產婦應用常規(guī)助產護理,包括體位指導、輔助分娩以及必要的情緒安撫等,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研究組產婦則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加用徒手旋轉干預,具體操作如下:指導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指導其排空膀胱,在外陰鋪巾、消毒等,并檢查陰道,明確宮頸擴展程度、胎兒位置、骨盆內徑等。同時,根據產婦在子宮收縮過程中產生的良好壓力,護理人員應以右手快速伸入產婦陰道,四根手指和拇指呈現(xiàn)分開狀,帶宮縮時,緩慢旋轉胎頭,將胎頭旋轉到枕前位,胎頭位置調整完畢后,叮囑患者等待二次宮縮,隨后將胎頭固定在枕前位,鼓勵產婦向下方用力,促進胎頭順利下降。產婦出現(xiàn)第三次宮縮后,則觀察胎頭銜接情況,若胎頭銜接良好、無臍帶脫垂等情況,則以手感知胎兒頭部下降趨勢,確定無回轉趨勢后,自陰道抽出手。在20min后檢查胎頭情況,若有異常則證明胎頭旋轉失敗,需再次重復上述胎頭旋轉操作,直到枕前位,操作方式同第一次。如果胎頭旋轉未能成功,則轉為剖宮產或者陰道助產。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參考新生兒Apgar評分標準[1],評估新生兒出生5min時的健康狀態(tài);Apgar評分范圍是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新生兒的健康狀態(tài)越好,反之則證明新生兒健康狀態(tài)越差。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此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輸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分別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s)、例數(shù)(n)表示,計量資料與組間率(%)對比則實行t檢驗、 x2檢驗;若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則以P<0.05描述。
2.1頭位難產產婦的分娩方式 研究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是66.67%,遠高于對照組(29.63%),而剖宮產率是12.96%,明顯低于對照組(33.33%),其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而兩組產婦的陰道助產率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新生兒出生5min時健康狀態(tài) 研究組新生兒出生5min時的Apgar評分是(8.34±0.28)分,對照組新生兒出生5min時的Apgar評分是(7.12±0.82)分,其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t=10.347,P=0.000)。
經分析,胎兒頭部位置異常是引發(fā)頭位難產、誘發(fā)產婦難產的主要因素,若不能及時處理頭位難產,可能危及產婦生命安全。然而,解決頭位難產的關鍵是糾正胎兒頭部位置異常情況。頭位難產,具體指非枕前位的胎頭,若胎兒在母體盆腔中回轉受阻,可表現(xiàn)出持續(xù)的枕橫位、枕后位,或者因為胎頭出現(xiàn)俯屈不良等原因,胎頭表現(xiàn)出程度不等的仰伸位,因而出現(xiàn)額先露、面先露等情況[2]。上述胎頭位置導致胎頭最大徑線和骨產道中各個徑線適應不良,從而引起難產。對此,應用徒手旋轉干預,可將胎頭旋轉到枕前位,促使胎頭順利俯屈、通過骨盆,最終完成自然分娩,并保證產程進展順利。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產婦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而研究組新生兒在出生5min時的Apgar評分也遠高于對照組,上述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證明了徒手旋轉應用在頭位難產產婦助產護理中的突出效果。
綜上所述,頭位難產產婦適宜在常規(guī)助產護理基礎上應用徒手旋轉干預,可降低產婦的剖宮產率和陰道助產率,還可改善新生兒健康狀態(tài),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