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附屬型家?;拥奈幕Ь臣捌渫黄?/h1>
      2019-02-22 12:05:19
      關(guān)鍵詞:家校家長學校

      (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一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家校關(guān)系是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shè)中不可或缺的維度。為推動中國基礎(chǔ)教育一線的家校合作實踐,早在1988年,《中共中央關(guān)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就指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緊密聯(lián)系(1)《中共中央關(guān)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報》1988年第28期。,1996年頒布《小學管理規(guī)程》對“學校、家庭與社會”辟有專章規(guī)定(2)《小學管理規(guī)程》,1996年3月9日發(fā)布,2019年7月5日引用,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95.html。,新世紀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wù)教育法》、家庭教育方面的系列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家校合作列出明確條文。為響應(yīng)政策與新課改實踐要求,家校關(guān)系進入了學術(shù)視野。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學界多對家校合作持正面評價,實踐層面也多報道正面典型案例。如認為:合作的初衷是因為我們認為單一個體、單一機構(gòu)實施的教育是片面的、單一化的,且在教育的時間空間上是間斷的。如果家庭和學校雙方能夠通力協(xié)作,就可以從多角度、全方位、無間斷地實施教育,從而實現(xiàn)教育效果的最大化。(3)周丹《對家校合作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在學者圈的話語中,家校之間的合作甚至被上升到了“共同體”的高度,即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合二為一,互相配合,共同對孩子施以教育,從而避免此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不相干、獨立封閉,甚至各自的教育內(nèi)容和方向互相矛盾的現(xiàn)象。(4)馬忠虎編著《家校合作》,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頁。家校合作的出發(fā)點是善意的,不少學者為此開展經(jīng)驗研究,認為家校合作對兒童成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5)吳重涵等《家長參與的力量——家庭資本、家園校合作與兒童成長》,《教育學術(shù)月刊》2014年第3期。在家長對教育的關(guān)注似乎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今天(6)范笑仙《誰的學校,誰的孩子》,《中國青年報》2018年11月26日第1版。,諸如家長委員會(以下簡稱“家委會”)、家校微信群和QQ群、家長開放日、家長講師團、家長義工制……各種各樣的組織、平臺、措施紛紛登場,甚至被認為是“家校合作的新模式”(7)周玲《家長義工制:家校合作新模式》,《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2期。。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家?;雨P(guān)系的研究與報道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顯著性”偏好,即要么關(guān)注正面典型(合作型家?;?,要么關(guān)注負面事件(如曾經(jīng)熱炒的“家長打教師事件”(8)《如何破解家校沖突?一場“家長打教師”的教育尷尬》,發(fā)表于2015年12月16日,引用于2019年7月1日,http://www.sohu.com/a/48747712_227364。,可稱為沖突型家校互動)。網(wǎng)絡(luò)和媒體頻頻曝出家校沖突事件,這雖有博眼球的需要,但有學者認為家校沖突對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9)梁亦華《家校沖突與沖突管理的質(zhì)性研究》,《教育學報》2015年第3期;李潤《試析家校合作中家長集體教育權(quán)與學校教育權(quán)的沖突》,《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不可否認,上述兩種取向的研究均有利于深化人們對于家校合作的認識與實踐開展,但不可忽視的是,“顯著性”導向的報道取向?qū)е聦ΤB(tài)的家校合作樣態(tài)被有意無意的忽視,更不用奢談反思了。從家校二個組織之間的合作水平來看,我們可以把家?;涌醋魇且粋€連續(xù)光譜,緊密合作與沖突對抗分屬光譜兩端。根據(jù)我們的調(diào)研經(jīng)驗,基礎(chǔ)教育實踐中,家校合作的常態(tài)是介于緊密合作與沖突的中間地帶,或表現(xiàn)為附屬型家?;樱虮憩F(xiàn)為疏離型家校互動。所謂疏離型家?;?,其實踐者多持傳統(tǒng)的兒童成長階段觀念及社會分工論,認為家庭與學校在兒童教育中只有分工才會達到最大效率,并進而認為在未進入學校教育之前,家庭對于兒童的成長負有更重要的責任,一旦孩子進入學校,學校是兒童教育的主要責任者,家庭就退到了次要的地位上,家長要花更多的精力去養(yǎng)家糊口。(10)戚務(wù)念《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學校關(guān)愛模式及其討論》,《當代教育科學》2017年第2期。本文將集中精力討論附屬型家?;樱枋銎浣?jīng)驗特征,并嘗試從文化的視角探尋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尋求文化突破的取向。

      二 附屬型家?;拥谋就翗討B(tài)

      家校合作這一新生事物有很大的泊來成分?!犊茽柭鼒蟾妗分埃瑢W校是教育的主體,家庭的作用往往被忽視。二戰(zhàn)之后掀起了“教育熱潮”,然而,六七十年代的經(jīng)濟滯脹打破了人們的幻想,同時代的《科爾曼報告》指出:相比于學校,家庭對兒童的影響更大。由此,家長參與得到了重視。(11)James S. Coleman,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 1968.隨著“家校分離”時代的結(jié)束,“家校合作”拉開序幕。在絕大多數(shù)西方學者關(guān)于家校合作的研究當中,家校合作不但都被認為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在實踐中也產(chǎn)生了良好的效果。早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就發(fā)現(xiàn)家長參與對兒童成長有直接作用(12)William H. Sewell, Vimal P. Shah, “Parent’s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Achievem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 1968.。21世紀初,Sanders的研究則表明當家長、學校和學生之間能夠通力協(xié)作的時候,就能形成一個圍繞學生運轉(zhuǎn)的、富有愛心的組織,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13)Mavis G. Sanders, “How Parent Liaisons Can Help Bridge the Home-School Gap,”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 2008.Epstein等人提出了家庭、學校和社區(qū)對兒童的“交疊影響域”理論,重點考查家庭和學校的合作如何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并通過實證研究探索出可以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促進成長發(fā)展的家校合作模式。(14)Joyce L. Epstein et a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Corwin Press, 2008.雖然家校合作的效果受到母親文化水平(15)Axinja Hachfeld et al, “Trigger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for Parents of Different Language Backgrounds: The Role of Types of Partnership Activities and Preschool Characteristics,”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Care (1), 2016.、族群(16)Kristin Turney, Grace Kao, “Barriers to School Involvement: Are Immigrant Parents Disadvantaged?”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 2009.、社會階層(17)安妮特·拉魯《不平等的童年》,張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總體上看,家校合作在實踐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積極效果,對學生的發(fā)展起到了正向的促進作用。

      西方學者的研究也鼓舞了我國的不少學者。中國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國度,且又作為地球村一員,學者也確實能從中國的事實中找到不少符合西方分析框架的案例。當然,本文并不否定家校合作在中國的推廣價值,但認為:認識并理解中國的豐富多彩的常態(tài),更有利于中國良好家校關(guān)系的建立與良性運行。要理解附屬型家校合作,須先認識經(jīng)驗世界中的附屬型家校合作的表現(xiàn)特征。理想狀態(tài)中的家校合作(有時也擴展到社區(qū)),是指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之間建立一種以兒童為中心的新型伙伴關(guān)系,其中家、校以及社區(qū)被看作這一伙伴關(guān)系中的平等成員。然而,中國基礎(chǔ)教育實踐中,附屬型家校互動、家校關(guān)系則變成了如上下級之間的依附、附屬關(guān)系。當然,不排除有學校(以及教師)附屬于家庭,但更常態(tài)的是家庭對于學校的附屬。

      (一)應(yīng)召式家長會

      學校領(lǐng)導和老師能想到的家校合作形式中,家長會往往是最先提及的,但這并不代表家長會召開頻率高。一般地說,一個學期往往開1-2次,往往在開學初或?qū)W期結(jié)束之際。家長會的主要內(nèi)容往往集中于班主任向家長通報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班級紀律、行為習慣,以及新學期或寒暑假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家長會的整個流程通常包括準備工作和會議流程。如下某學校檔案資料中的一則會議流程:

      家長會流程安排

      一、準備工作

      1.提前一晚給學生電話確認家長到會情況。

      2.提前2小時,教室衛(wèi)生打掃,書本整理,辦公室擺好座椅;

      3.在教室黑板上寫好家長會主題:“托起明天的太陽”;

      4.提前半小時安排學生在校門口迎接家長,作好登記工作,為家長指路到學校辦公室;

      5.準備好茶水;

      6.安排學生為家長倒開水。

      二、會議流程

      1.全班家長集中到學校辦公室觀看學校宣傳視頻;

      2.會前15分鐘安排家長去孩子的教室參觀學生上課現(xiàn)場;

      3.到學校辦公室召開家長會;

      4.校長致發(fā)言辭;

      5.班主任致發(fā)言辭

      (1)擬請學生代表發(fā)言說說他家長的民主教育風格,是如何創(chuàng)建和諧家庭的;

      (2)擬請家長發(fā)言談?wù)劶议L是如何教育子女,提升學生成績的;

      (3)家長研究家庭教育中成功和失敗的典型案例,對在學生征集的話題展開討論,交流成功經(jīng)驗,尋找對策;

      (4)對班級學生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加以總結(jié);

      (5)部分家長和教師進行個別交流。

      6.填寫家長會問卷。

      從上則“準備工作”流程中,我們不知道“提前一晚給學生確認家長到會情況”之前,是否就家長會事項有提前幾天通知家長,但據(jù)筆者調(diào)研情況而言,有的學校會要求班主任提前一周左右通知家長,目的在于方便家長向工作單位請假或換班,但更多的是提前兩三天甚至一天時間讓學生去通知家長參會,因為在學校老師的潛意識里這是完成一項任務(wù)(“家長會是學校要求開的”“家長會也不常開,一年難得一兩次,怎么說他們也要擠出時間來參加”)。從第二部分的“會議流程”來看,主要是家長或?qū)W生按照學校指令完成規(guī)定動作(如看視頻、聽發(fā)言),即使有家長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也多是事先安排少數(shù)幾個“學霸”(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或“學霸”家長就指定內(nèi)容、指定思路發(fā)言。而所謂對于失敗案例的討論,則多是“學渣”(學業(yè)成績不良的學生)及其家長不愿面對但又不得不參加的點名批評環(huán)節(jié)。至于個別交流環(huán)節(jié)則往往是寫在紙上的要求,往往因為時間不允許而不了了之。甚至有家長趣稱“應(yīng)召參會”、“奉旨參會”,里面透示出一種無奈。農(nóng)村學校的家長表示,家長會往往帶有強制性,“家長會是必須去的”,雖然他們的感受往往更單調(diào)乏味:“反正就是老師講,家長聽,講完了家長問問老師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如果老師說挺好、不錯,這就完事兒,不再問了?!?/p>

      即使在稍為能體現(xiàn)家長參與性的成功家長發(fā)言環(huán)節(jié),被邀請發(fā)言者往往也揣摩、迎合校方意圖,然后作出應(yīng)對:“要想通過家長會真正受益,無論是學霸還是學渣家長們都應(yīng)明白,老師才是家長會的主導者,千萬別搶了風頭,低調(diào),聽訓是常態(tài),習慣就好。”網(wǎng)上甚至出現(xiàn)了不少攻略,如“參加家長會,家長一定避免這3種穿著,讓人厭惡,讓孩子自卑”(18)成長計劃《參加家長會,家長一定避免這3種穿著,讓人厭惡,讓孩子自卑》,發(fā)布于2019年2月12日,引用于2019年10月5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224205737024704&wfr=spider&for=pc。。對于成功家長的攻略則是:家長會上要低調(diào)。熱播劇《少年派》中的錢三一是中考狀元,錢媽媽被校長熱情邀請參加高一新生家長會分享家庭教育的心得和經(jīng)驗。媽媽上臺后,淡淡一笑說:三一的成績我比較少操心,主要是學校和老師教的好,我也沒有特別要分享的,還是把這個講臺還給老師吧。這位學霸媽媽的一番話被譽為“盡顯高情商”:家長會,主導者是老師,校長請狀元媽媽分享經(jīng)驗的真正目的是向在座家長炫耀本校的優(yōu)質(zhì)生源,“全市的狀元都選擇了我們學校,說明這個學校是很厲害的”。(19)瀟小說育兒《家長會上要低調(diào),這位學霸媽媽的發(fā)言,盡顯高情商,值得學習》,發(fā)布于2019年6月15日,引用于2019年10月5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421152917833843&wfr=spider&for=pc。

      (二)家校群:任務(wù)領(lǐng)受與攀比式點贊

      隨著全球化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利用,家校微信群或者QQ群成為了家校合作中常見平臺。因為電話、手機以及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發(fā)展,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實地家訪大有消逝的跡象。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家校微信群和QQ群可以幫助實現(xiàn)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良性互動。有了微信群或者QQ群,教師和家長就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溝通,家長可以隨時通過群里的照片、信息來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生活與成長狀況,也可以知曉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是什么,從而監(jiān)督學生完成。孩子在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可以及時向教師反映,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合作來共同解決。但在現(xiàn)實當中,這一合作平臺的功能卻面臨著被嚴重異化的局面。

      微信群或者QQ群究竟發(fā)揮了什么樣的功能,可以通過其發(fā)布的信息內(nèi)容來判斷。在群內(nèi),教師最常發(fā)布的信息主要有兩種:一是學校的教學內(nèi)容:“今天的作業(yè)內(nèi)容如下”“家長們收到請接龍”“某某同學的家長請監(jiān)督孩子完成”。在“知識決定命運”的時代,這也是大多數(shù)家長自愿入群的原因。二是上級部門要求完成的一些任務(wù),如“預防溺水教育專題”“垃圾分類知識專題”“火災逃生專題”“創(chuàng)衛(wèi)須知專題”之類,這些專題內(nèi)容表面上是要求家長帶領(lǐng)學生一起學習完成,不但要達到在線學習時長,而且要完成課后測試并保證正確率。但在課業(yè)負擔繁重的情況下,經(jīng)常演變?yōu)榧议L代替學生完成,于是造成的局面是,家長完成了教師交代的任務(wù),教師完成了上級部門交代的任務(wù),但真正的教育環(huán)節(jié)卻是缺失的,家庭和學校不但沒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反而達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作假。

      不少家長對這樣的信息轟炸感到十分頭疼,唯恐避之而不及,但又敢怒不敢言。有研究發(fā)現(xiàn),群里最常見的就是“拍馬屁討好老師”的現(xiàn)象(20)植華清、卓毅《小學家校群中家校關(guān)系的異化及矯正》,《教學與管理》2019年第5期。。的確,在這種心態(tài)下,家長們在群里的發(fā)言就呈現(xiàn)出另一番光景?;径际恰笆盏?,老師辛苦了”“謝謝老師,有您真好”一類近乎拍馬屁的內(nèi)容。有家長認為,老師未必會記住每一個說“老師辛苦了”的家長,但一定會記住那個沒有說“老師辛苦了”的家長,所以“如果我不拍老師的馬屁,老師可能就會對我的孩子冷眼相待”。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教師更多的關(guān)注和青睞,不少家長的信條是“即使不能成為第一個為老師點贊者,但點贊者中必須要有我”,如此群內(nèi)常常是紛紛跟風為老師點贊叫好。如此一來,家校微信群和QQ群就演變?yōu)榻處煵贾萌蝿?wù)家長領(lǐng)受任務(wù)的平臺和家長為教師拍手叫好的場所,而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三)交易型義工

      義工,意指不計物質(zhì)報酬,基于道義、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責任,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wù),貢獻個人時間精力和技術(shù)特長。美國學者愛普斯坦將“志愿服務(wù)”作為重要內(nèi)容納入家校合作的實踐框架,提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支持學校工作的家長都應(yīng)視為志愿者”,包括那些在校外阻止學校謠言、到校內(nèi)做觀眾的家長,而不只是那些到校參與的家長。(21)愛普斯坦等《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合作伙伴:行動手冊》,吳重涵、薛惠娟譯,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頁。在美國,許多家長喜歡在學校當義工,督促校方的工作,協(xié)助教師的教學活動,利用自己的專長或經(jīng)濟實力,支持和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凹议L義工”這一做法,日漸被我國不少學校引入。不可否認,我國的家長義工利用自身所能,或參與校園管理,或提供技術(shù)服務(wù),或承擔安全護衛(wèi)(22)周玲《家長義工制:家校合作新模式》,《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2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讓社會的聲音進學校”(23)薛麗君、王小萍《讓社會的聲音進學?!议L義工制的設(shè)置與運行》,《江蘇教育》2007年第9期。,從而達到開放辦學的局面。

      據(jù)一些嘗試過“家長義工”活動的學校反映,新生家長當義工的熱情要大得多?!俺?梢钥吹竭@樣的情景:義工的眼睛只盯著自己孩子的班級,甚至只盯著自己的孩子,要說聽課,那當然只聽自己孩子班級的課了”。精英家長是不可忽視的辦學資源,在地處精英社區(qū)的學校更是如此,有的學校為此成立了家長講師團。有的家長原本是企業(yè)高管或者高校教授,日常工作非常繁忙,開一場專場講座可以收取不菲的報酬。但他們往往爭相參加學校的家長講師團,甚至主動提出免費為孩子所在學?;蛘甙嗉夐_設(shè)講座,目的也是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多的照顧。筆者認識的一位985高校副教授表示,在得知這一“潛規(guī)則”以及在老師的隱約暗示后,為了解決自己小孩的班級分配問題,免費為該學校開設(shè)了三場講座,這一問題就得到解決了?!斑@是一種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我在社會上講三場講座,收入少說也得一兩萬元,但為了孩子,就當做貢獻吧。孩子學校也高興,畢竟有著名大學的教授博士為他們講學,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這一類所謂的合作方式,將家校合作演變?yōu)榱俗尣糠旨议L多為學校做貢獻、多做服務(wù)。

      在一些家長資源豐富的名校,新生一開學,班主任就查看檔案以試圖搜尋優(yōu)質(zhì)家長資源,看看哪些值得開發(fā)為已所用,如班上有教育行政部門的家長,可考慮在評優(yōu)、課題評審方面給予方便,如有新聞媒體工作的家長可考慮正面報道教師個人或班級的先進事跡。另一位行政單位從事辦公室工作的同事表示,就在剛剛過去的那個暑假期,已經(jīng)為孩子的班主任寫了三個材料,“為了孩子,就當做了兩份工作”。還有一個真實有趣的烏龍故事:一位孩子告訴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爸爸說,自己班主任需要一篇教育科研論文參加評獎,想請爸爸幫個忙。這位父親便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眼光,從中國知網(wǎng)精心挑選了一篇,下載后重新打印出來讓孩子交給了班主任。班主任也因此獲得了一等獎里的第一名好成績,并又將此論文“不浪費地”投寄給了雜志社,雜志社又很快地發(fā)表了出來。因為這一烏龍抄襲事件,這位班主任還為此惹來了官司。

      (四)作為學校立場的家委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2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生成于2010年7月29日,引用于2019年10月5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2年3月,教育部出臺《教育部關(guān)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對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形勢,需要在更大范圍推廣成功經(jīng)驗,把家長委員會普遍建立起來。指導意見同時指出成立家委會的幾個關(guān)鍵詞:民主程序、“三公”原則、選舉。(25)教育部《教育部關(guān)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生成于2012年2月17日,引用于2019年10月5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202/t20120217_170639.html。就一般情況而言,除了少部分大城市名校的家委會是靠競選上崗,小城弱校的家委會是輪流上崗之外,大多數(shù)由校方指定人選,是校方拓展資源的好平臺。一位深耕基礎(chǔ)教育近40年的教育學者表示:現(xiàn)在,家長委員會成員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推薦,說是推薦,其實就是指定,然后在家長會上象征性地“鼓掌通過”(26)葉存洪《家長委員會不能沒有邊界》,《江西教育》2018年第28期。。班主任選擇家委會成員結(jié)構(gòu)時,往往考慮家長的權(quán)力資本(行政級別高,能一個電話就把事情搞定者最佳)、經(jīng)濟資本(必要時可贊助集體活動,企業(yè)家、大老板最佳)、有特殊專業(yè)技能(善社交與宣傳策劃,媒體工作者最佳;懂財務(wù),會計工作者最佳)、時間資本(工作熱心,全職媽媽最佳)。這樣產(chǎn)生的家委會成員,如果其價值立場又將孩子的學業(yè)成績重于全面成長的話,往往容易站在學校的立場上運作,很大程度上受學校的影響和支配,不再是家校雙向溝通的橋梁,而成為將學校的行動指令傳遞給家長的單行道,家長群體的真實訴求則難以表達,更不用說發(fā)揮對于學校的決策參與和監(jiān)督作用了。學校立場的家委會通常充當學校的“下屬機構(gòu)”“追隨者”“擋箭牌”三種角色。(27)王佳佳、喻宇軒《家長委員會的立場迷失與回歸》,《當代教育科學》2019年第6期。

      所謂“下屬機構(gòu)”,指的是家委會成為學校管理機構(gòu)的一部分,被整合進學校管理體制之中,發(fā)揮和履行學校的部分職責,如組織家長替代學校教師進行監(jiān)考、自習課值班等。這一類所謂的合作方式,將家校合作演變?yōu)榱俗尣糠旨议L多為學校做貢獻、多做服務(wù),將一些原本應(yīng)該由學校來承擔的任務(wù)轉(zhuǎn)移到部分家長身上。家長只不過是在按“教師或?qū)W校管理者發(fā)出的‘指令’做事,在行為上體現(xiàn)為積極配合支持教師的任務(wù),對教師的話‘言聽計從’”(28)李希茜、王佳佳《家長委員會中家長角色偏差與對策》,《教學與管理》2017年第34期。。為此,坊間不時有把家委會比喻為“家長義工協(xié)會”。

      作為學校的“追隨者”角色的家委會,雖然沒有被納入學校管理體制,但其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是輔助學校。很多家長參加家委會,并不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有時間、有熱情為整個班級服務(wù),而是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和孩子的任課老師接觸,以便讓老師能夠盡快記住自己的孩子,或者能夠?qū)ψ约旱暮⒆痈由闲?。出于這樣一種動機,家長們在家委會上自然就不可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而是更多地為配合學校工作出謀劃策。有時家委會為學校的各項政策和行為歌功頌德,比如上級行政部門來校檢查工作,需要家長代表座談時,往往由家委會成員自身或組織“能說會道”“情商高”的家長參加,他們在座談時往往搶著發(fā)言說好話,為后續(xù)發(fā)言者定好調(diào),充當意見領(lǐng)袖。

      充當學校的“擋箭牌”角色的家委會,不是學校管理體制的一部分,但卻經(jīng)常被學校用來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有的學校亂收費、違規(guī)辦學,往往借著“家委會”的名號,以避免、抵制外來的批評或指責。比如有的地方不允許學校收班費,讓家委會成員收;班級組織活動時,由家委會負責采購物品;學校不能補課,就由家委會出面去組織等。在網(wǎng)絡(luò)上,經(jīng)??梢钥吹桨鸭椅瘯扔鳛椤笆湛钗瘑T會”“采購委員會”。群眾有舉報了、“上面”來查了,就說是家委會自行組織的,玩金蟬脫殼之術(shù),似乎這樣學校就撇清了,經(jīng)過家委會一洗,學校就白了。有時,哪個家長違反了學校的規(guī)定,交的罰款,也歸家委會管理。家委會也知道收錢不合理,但又不能不收,就只能在老師和家長之間受夾板氣。

      三 附屬型家校互動的文化歸因:合作維艱的本位意識

      不排除有些地方與學校積累了家校合作的成功經(jīng)驗,但就整個中國社會來說,距離以民主平等、學校治理等理念、理論為基礎(chǔ)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善舉,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為什么家校合作在西方國家可以取得相對更加積極的效果,而在我國不少地方就會水土不服,甚至引發(fā)了家長們私底下大面積的不滿情緒,可校方卻依然我行我素?有研究認為,這是因為在我國,家長和教師在家校合作中存在根本的立場差異(29)張俊等《家長和教師參與家校合作的跨界行為研究——基于交疊影響域理論的經(jīng)驗模型》,《教育發(fā)展研究》2018年第2期。,“家長和教師、家庭和學校參與跨界行動仍然是基于各自的利益立場”,“仍然存在較大的利益分歧,圍繞兒童成長的‘利益交集’還比較小”(30)吳重涵等《教育跨界行動的制度化特征——對家校合作的經(jīng)驗分析》,《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但如果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家庭和學校之間會存在這種立場差異,現(xiàn)有從家長文化素養(yǎng)、權(quán)力、族群和社會階層等角度的回答則解釋力不強。因為這些差異在西方社會當中同樣存在。因此對家校合作在中國何以面臨異化的原因進行分析,就需要新視角的介入。通常我們認為某個移植、借鑒而來的東西會水土不服的時候,指的是文化環(huán)境不同而造成的差異。在上一部分的描述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是作為個體的家長,還是作為組織的家委會,均可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附屬性特征。本文認為家校合作中的附屬性特征之所以廣泛存在,與中國國民心態(tài)中的三個本位觀密切相關(guān),正因為這些本位觀使得家庭與校方各持立場與利益分歧,在權(quán)力博弈與利益權(quán)衡中造成家庭對校方的附屬樣態(tài)。

      (一)師道尊嚴與教師本位

      中國文化中素有“畏大人”的傳統(tǒng),《論語·季氏》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彼^畏大人,即敬畏地位高的人。南懷瑾認為,“君子有三畏”之“畏”的本義是“敬”,“三畏”是一種“怕的哲學”,屬于“興滅繼絕”的政治哲學范疇。(31)南懷瑾《論語別裁》下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80-783頁。教師,作為知識精英,又位居“天地君親師”體系,對于社會大眾來說,當屬“大人”中的重要群體。在我國歷史上,因為社會選士的關(guān)系,教育作為底層實現(xiàn)社會流動的少之又少且又極為主要的通道,尊師重教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功利選擇。長期的歷史積淀下,“教師作為大人”似乎已成為文化基因。針對當前少部分家長對自家孩子的護犢子行為,只要自家孩子有一丁點兒的委屈,動輒就去找老師的麻煩,非要據(jù)理力爭的行為。一位經(jīng)歷較為豐富且也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表示:“如此做法,簡直讓人氣憤?!彼囊欢螖⑹鹿雌鹆瞬簧偌议L的童年記憶:

      我記得小時候,無數(shù)的家長雖然不懂教育,但是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無條件地支持學校的管理,為學校的大膽管理撐腰、幫襯,讓學校理直氣壯地“教育”學生,不必瞻前顧后,患得患失。比如,某生在學校挨了教師嚴厲的批評后,回到家里給父母親告狀尋找安慰,結(jié)果,父母親非但沒有袒護,反而是義正言辭地再次批評一頓,認為孩子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反思不到位。還當面說,老師的批評是負責任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一次嚴厲的教訓之后,犯錯誤的孩子再也不敢輕易地向父母親告狀了。盡管老師不可能是圣人,所做的事情都正確,但起碼所有的付出都是基于孩子的成長。偶爾有點失誤,是可以原諒的。家長們可以私下悄悄地反饋或者單方面地溝通。(32)周雅梅《家校關(guān)系決定孩子發(fā)展的走向》,發(fā)表于2018年7月11日,引用于2019年10月5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7291f0102z1bi.html。

      記憶中的場景很難原樣再現(xiàn)了。但是,教師作為專業(yè)工作者,在長期生活工作于校園、教室這一教育場景中,面對的更多的是學生群體,不管是從年齡、學識、權(quán)力等方面,自然都處于權(quán)威地位。即使是面對家長,老師們也往往具備教育專業(yè)知識的優(yōu)勢。一份問卷調(diào)查顯示,56.8%的“家長依賴教師太多”(33)王忠玲《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小學家校合作問題及對策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3頁。。在這一遷移作用下,我們依然可以見到“教師把自己對學生教導的一貫作風再次實施于家長身上,家長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成為教師的‘學生’……在溝通過程中家長的聲音的消失和教師聲嘶力竭的呼喊只能讓雙方僵持于合作的邊緣”。(34)肖川主編《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yè)成長》,新華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頁。在中國,諸如班主任讓家委會來商量春游地址選擇,讓個別學生的父母為班級參觀博物館居間協(xié)調(diào),名為邀請實為分派家長輪流作為各項活動的志愿者,其根源在于教師本位觀使然。教師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更樂意讓家長來承擔本該自己承擔的任務(wù)。教師們對個別學生的偏愛,也不能排除“借此獲得個別家庭的資源”的想法。

      但家長們表面的拍手叫好、對老師的歌功頌德、對布置任務(wù)的來者不拒背后,卻往往是心不甘、情不愿。網(wǎng)上流傳的“上輩子造了什么孽,今生要陪孩子寫作業(yè)”,得到了無數(shù)人的轉(zhuǎn)發(fā)和點贊,實際上就是對學校布置的“監(jiān)督孩子完成家庭作業(yè)”這一任務(wù)不滿的一種宣泄。雖然家長們不敢在微信群或者QQ群里公然這么說,但他們頻繁在個人微博或者是屏蔽了教師的朋友圈等教師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吐槽,足見家長們對學校轉(zhuǎn)移給家庭的任務(wù)是不滿的。家長為什么依然容忍這種“教師本位”行為,概因“自已的孩子在他們手中”,“小不忍則亂大謀”。一位80后家長的記憶中,“哪有家長天天看著我做作業(yè),看完還要訂正”。談起女兒的老師發(fā)的第一次作業(yè)要求,語氣仍難掩震驚:“難道批卷不應(yīng)該是老師做的事嗎?……可是,有的同學家長只是簽字,沒有批改作業(yè),老師會讓這些學生全都站起來,相當于懲罰?!币虼耍议L不論社會地位多高,在老師面前都表現(xiàn)得“言聽計從”。還必須時不時地點贊、積極參與教師布置的活動、甚至主動做出些特別貢獻,除了提升或維持孩子在班級與老師心目中的地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求得老師對于自己孩子的關(guān)照(如班級與座位安排、多給予提問與表現(xiàn)機會等),最起碼不要給自己的孩子“穿小鞋”。

      (二)教育競爭與家庭本位

      中國自古就是人口大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占世界人口的1/4左右(35)張岱年、方立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頁。。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人口多意味著必須通過競爭才能獲得足夠的資源從而成為“人上人”。而在歐洲,人口與資源的關(guān)系問題長期表現(xiàn)為“患人少”,直到18世紀之后才表現(xiàn)為“患人多”(36)連亦同《略述我國的自然資源與人口問題》,《人口研究》1983年第3期。。當人口不足的時候,則不具備競爭的條件,更強調(diào)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中國人口眾多,通過競爭獲得社會上升渠道非常集中于教育,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教育競爭中又聚焦于“學業(yè)成績”(科舉考試)的競爭。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刺激下,科舉考生無不傾盡全力以競爭,甚至鬧出科場舞弊等惡性競爭事件。此時,學生(包括其所代表的家庭)需要的是戰(zhàn)勝對手,而不是和對手合作、共同進步。

      中國古人有“家國天下”的說法,其實無論是家還是國,乃至整個天下,都可以看作是大小不同、層次有別的共同體。同樣在集體主義的旗幟下,究竟優(yōu)先為哪個級別的集體服務(wù),為哪個層次的集體著想,其實差別是很大的?!吧嵝〖摇㈩櫞蠹摇敝惖陌咐倘活H為吸引眼球,但從整個中國發(fā)展歷史上看,卻并不占據(jù)主流。諸如木蘭從軍等并非舍棄小家庭為國奉獻的“先進事例”,而是出于“為了家庭”的目的方才“代父從軍”。以家庭為重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非常強勢,甚至讓中國人長期陷入“但知有家、不知有國”的局面(37)《桐鄉(xiāng)勞先生(乃宣)遺稿》,桐鄉(xiāng)盧氏??蹋蛟讫堉骶帯督袊妨蠀部返?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238頁。。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陳獨秀為此感慨:“說什么愛有等差,施及親始,未免太滑頭了。就是達到他們?nèi)巳擞H其親長其長的理想世界,那時社會的紛爭恐怕更加厲害;所以現(xiàn)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38)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么》,《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126頁。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其實是一種習以為常的以關(guān)系、親疏冷暖為特色的“差序格局”,其實是小團體本位的集體主義,是以小團體(家庭、單位)利益至上的一種價值觀念,為了小團體的利益,大團體的利益可以不予考慮,集體越大層級越高,就離我越遠,就越可能被忽視乃至被犧牲掉。

      而家長們在微信群、QQ群內(nèi)的溜須拍馬,為學校提供各種資源或智力貢獻之類,則是為了讓教師“記著自己的好”,從而多做有利于自己的孩子(自己所在小團體的一員)的事情的緣由所在。家長們對這類事件的不滿,則是“小集體”利益受到了侵犯但自己卻無力反抗(反抗之后小集體受到的損害更大)的表現(xiàn)。而在這樣一種相互推卸責任、挖空心思地獲取來自對方的利益的過程中,大團體的作用和價值則被架空了。家校合作在中國的基礎(chǔ)教育階段時常表現(xiàn)出被異化的現(xiàn)象,根本原因就在于“小集體”主義觀念在作祟。尤其是當家長們紛紛把關(guān)注的焦點集中在“我的孩子能否高人一頭”而不是“能否和其他家庭的孩子共同進步”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自然就不可能實現(xiàn)。而一些大城名校的家委會常常被媒體稱為“權(quán)貴俱樂部”,不乏有家委會成員與校方為了各自本位利益而交易之意。比如,有些家長利用家委會的權(quán)力干預學校的教師安排,盡可能地讓有經(jīng)驗的教師任教其子女所在的班級,或者主要根據(jù)自己子女的學習情況對學校和教師進行評價,而不考慮學校的整體發(fā)展狀況等(39)王佳佳、喻宇軒《家長委員會的立場迷失與回歸》,《當代教育科學》2019年第6期。,都可看作是教育競爭背景下假公濟私的家庭本位表現(xiàn)。作為非權(quán)貴或精英家長,則通過在微信群、QQ群內(nèi)的點贊,盡可能地提供義工服務(wù)。有的家長表示,“進家委會兩年,感覺就像是義務(wù)兼職了一份工作,除了學校的教學,其他事都要管起來”。家庭本位與對學校的依附就這樣悖論地存在著。

      (三)正當性訴求與學校本位

      雖然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學校與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會的“烙印”,遵循著各種社會規(guī)則。家委會是個新鮮事物,但因為國家制度和政策文件有明確要求建立家委會,取得成功的家委會舉措常常作為正面典型宣傳報道。在這樣一種制度環(huán)境下,為了贏得社會的認可,對于很多學校來說,家委會是為了“應(yīng)付上面檢查的需要”而成立,因為“文件有規(guī)定,上面有要求”,“市里評比文明單位,要這些東西”。也即,中國家委會的設(shè)立是基于組織正當性的需要。因此,現(xiàn)實中學校和家庭的弱關(guān)系與學校和政府的強關(guān)系已經(jīng)形成了鮮明對比。學校與政府的關(guān)系被稱為婆媳關(guān)系,人們批評學校只對上而不對下負責。(40)劉興春《家校合作的動力之源——組織社會學的闡釋》,《中國教育學刊》2010年第4期。家校合作制度或家委會制度歷史較悠久的美國,家長參與學校,參與家委會,則是出于“納稅人”的權(quán)利意識,是一種主動行為。在中國,尤其是公立學校,其辦學資金主要由財政直接劃撥,于是從表面上看學校是依靠國家而存在,與家長沒有直接關(guān)系,家長作為納稅人的身份被掩蓋,從而也削弱了家長參與學校的權(quán)利。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家國同構(gòu)”長期歷史的國度,家與國是最重要、最有力的組織,在兒童成長與個人遇到困難時,最能提供支持的組織。這里,學校是國家正式組織,學校是國家的代表。學生、家長與家委會都是學校這一“鐵打營盤”里的“流水兵”。在家校合作活動的組織上,學校掌握了主導權(quán),家長個體僅作為參加者,無法參與其設(shè)計與管理。作為個體的家長,除了少數(shù)精英之外,難以與學校有平等的地位,進行平等的對話。而對于一些來自低下階層或有特別需要的父母和學生,則往往不經(jīng)意間被校內(nèi)一些霸道、官僚、歧視或排斥措施而排拒于外。

      在校方眼里,有一種主流認識就是:家委會是一把雙刃劍,能解決問題,也會制造麻煩。所謂“能解決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兩方面:一是“學校有活動,家委會能搭把手”,即“家委會最主要的作用,是學校組織活動最有力的校外幫手”;二是“家委會有資源,學校很看重”,學校有什么事情要找政府部門,一般也會先找到在該部門工作的學生家長幫忙解決。家委會自然會把這些相對“有資源”的家長吸納進入,一旦有需要,家長多數(shù)都會主動承擔,“碰上特別難溝通的家長,學校出面解決,也不如請家長(家委會)幫助溝通好。”所謂“也會制造麻煩”,往往指“強勢家委會讓學校害怕”。面對家委會,許多學校的負責人心情微妙。一方面,希望家委會的資源能夠幫助學校,家長手中資源越多,學校開展活動就越容易。但另一方面,越有“資源”的家長組成的家委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參與得越多,也越強勢,他們聯(lián)合在一起的力量足夠?qū)W校的教學施加壓力,甚至改變教學計劃。如武漢一所小學的負責人介紹,該校四年級一個班從一年級開始,已經(jīng)連續(xù)換了四個班主任,每次都是家委會對老師的教學和管理不滿意,反映到學校后,學校迫于壓力只能把老師換掉。又如武漢另一所小學的德育主任表示,開學時本計劃在中高年級舉行一次學生社會實踐觀察活動,最終卻因為高年級家長委員會的反對而夭折,理由是活動時間太長影響孩子升學。(41)陳玲《家長委員會:一把教學雙刃劍》,《武漢晚報》2014年10月17日第56版。另外,由于長期受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致使學校教育和管理比較封閉,這與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理念和舉措是相排斥的,學校無論在觀念和管理措施上都沒有做好開放辦學的準備,即使成立也只是受正式的制度環(huán)境約束所致。學校歡迎的是家長作為學習者與支持者身份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但限制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或決策,以確保自身對權(quán)力的絕對占有。家委會甚至成為了學校發(fā)布通知或宣傳政策的傳聲筒,成了學校運作的“虛假伙伴”,也成為家委會的象征符號。對于這一點,教師也心知肚明:“校領(lǐng)導并不是很希望將家長委員會壯大,偶爾需要家長配合時,才會提及希望家長代表參與配合。”

      四 附屬型家?;悠凭值奈幕∠?/h2>

      社會分工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是分工的,家庭和學校各自承擔不同的職責時,家校關(guān)系最團結(jié),教育的效果最大。因此,自工業(yè)化社會以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越來越?jīng)芪挤置鳎议L很少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學校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封閉的體系。二戰(zhàn)以后,家校開始各自的跨界行動,家校合作理論興起。雖然國內(nèi)學者多以“家校合作”命名,其實歐美國家已經(jīng)在家庭學校關(guān)系中容納了社區(qū)合作的深度內(nèi)涵,他們認為,兒童成長所依托的家庭、學校和社區(qū)都抱有相同的目標,承擔共同的教育責任,他們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是相互交織且難以區(qū)隔的。為了從當前附屬型家校互動中走出來,除了認識其可能存在的文化根源因素外,更需要尋找文化出路。在中國大地上撐起教育大格局,豐富家校關(guān)系這一維度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內(nèi)涵,既需要從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尋找資源,也需要從世界教育發(fā)展史上尋找資源。本文為此提出“和而不同”與“兒童立場”這兩大文化取向。

      為什么兒童立場在家?;拥母綄傩螒B(tài)的突破中如此重要?不妨再回到文化歸因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是教師本位、家庭本位還是學校本位立場中,均是兒童空場,兒童(學生)的興趣、利益和權(quán)利被漠視甚至有意無意中被剝奪。在應(yīng)試教育背景下,家長、教師、學校甚至家委會眼中的“為了孩子”,更多的是為了孩子的學業(yè)成績。而為了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又是為了各自的本位利益,如家長(家庭)的社會地位的獲得與維持,以及教師和學校業(yè)績(政績)的獲得與維持。他們在開展活動時,往往只是根據(jù)成人世界的意見和態(tài)度行事,對學生的需求則不聞不問,幾乎不顧及學生的個人興趣和長遠發(fā)展的需要。家委會也很少關(guān)注與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升密切相關(guān)的學校教育生態(tài),如學校管理、德育工作、后勤服務(wù)等。更有的家委會非但沒有發(fā)揮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化解學生煩惱等作用,反而成為應(yīng)試教育的“幫兇”,如增加兒童課業(yè)負擔,從而導致兒童心理負擔加重。這種附屬型家?;由踔脸蔀閴涸诤⒆由砩系拇笊健?/p>

      “和”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chǔ)。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后續(xù)諸子百家更是常用“和”的概念來闡發(fā)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昂汀?,強調(diào)萬事萬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構(gòu)成的統(tǒng)一整體。所謂“和”,不是盲從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無原則的茍同,而是“和而不同”?!巴笨梢孕蜗蟮乜醋魇潜娙送凇耙豢凇保匆笫挛餆o差異的同一,將個性淹沒于共性之中。晏嬰用形象的比喻指出“和”“同”之別。晏子曰“和,如羹焉。火、水、醯、醢、鹽、梅以烹魚肉”,這些作料的“和”便產(chǎn)生了一種新滋味,是不同于醯(醋)、醢(醬)的新滋味。而“同”則好比“以水濟水”,“若琴瑟之專一”,產(chǎn)生不了任何新的東西?!吨杏埂飞险f:“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奔倚:献魅绾握嬲茏龅诫p贏甚至多贏,首先合作雙方要有共同的目標。回到教育的本質(zhì),兒童的健康成長就是家校合作的初心,即培養(yǎng)兒童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其次,合作中的參與各方地位平等。目前家校合作基本上都是局限于“協(xié)作”的意義,雙方關(guān)系中學校為主、家庭為從,家長配合學?;顒?,家長服從學校安排,具有明顯的依附關(guān)系。雙方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和彼此地位的平等性,是開展長期合作的關(guān)鍵,才能形成平等的對話模式,從而深入溝通合作。當然,合作雙方地位平等,并不代表“平等主義的合作”,不是承擔“相似或相同的責任和角色”,而是將異質(zhì)作為資源,在各方異質(zhì)性的基礎(chǔ)上,承認教育形式和教育資源的多樣性。彼此信任并尊重對方的特殊性,建立學校和家庭彼此獨立的合作基礎(chǔ),從而產(chǎn)生新的合作生長點,有針對性地合作,從而相互包容、獨立共生。

      強調(diào)家校合作,試圖強化家庭與學校共同育人,是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中國教育學者從西方“取經(jīng)”,將他人行之有效的做法移植到中國大地的一次嘗試。這一嘗試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因為中國文化實踐中過于注重個人競爭和本位意識,中國的家庭和學校之間也長期存在割裂現(xiàn)象,因而強調(diào)家校合作就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但之所以暴露出不少問題,是因為我們在采用這一方案之前,并沒有對家校合作的文化適應(yīng)性進行分析,沒有對一種生長在強調(diào)個性和合作共贏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方案移植到強調(diào)小團體利益和相互競爭的文化環(huán)境中之后會造成什么局面進行預判。受中國傳統(tǒng)的本位主義思想和競爭主義思想的影響,維護“小團體”的利益和強調(diào)個體之間的競爭才是主流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和強調(diào)平等互利合作的家校合作并不兼容。要扭轉(zhuǎn)這種局面,需要從中外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養(yǎng)份,將西方教育史上積淀的兒童立場以及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嫁接雜糅,消化吸收,為我所用,“各得其所,以致中和”。正是這樣一種環(huán)境,可以為家校合作的理念與實踐在中國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提供土壤。

      猜你喜歡
      家校家長學校
      家校距離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為黨慶生
      家長日常行為規(guī)范
      趣味(語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長
      學校推介
      留學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家長請吃藥Ⅱ
      螢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6
      奇妙學校
      家校合作,讓“名著導讀”落到實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家訪是家校聯(lián)系的"潤滑劑"
      中國火炬(2010年4期)2010-07-25 07:42:47

      佛坪县| 唐河县| 中牟县| 屏南县| 阳山县| 常州市| 库尔勒市| 延津县| 娱乐| 安丘市| 宽甸| 沾化县| 论坛| 静安区| 新乐市| 博罗县| 泗洪县| 专栏| 晋宁县| 茌平县| 乌兰县| 南城县| 乐至县| 漾濞| 巫山县| 秀山| 绥棱县| 保山市| 海盐县| 正阳县| 兴义市| 定西市| 广西| 台南县| 城步| 阜南县| 沁阳市| 栖霞市| 新建县| 措美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