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英 熊 璐 屈婉聰
(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高校收費制度的實施,部分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引發(fā)一些心理問題。高校貧困生作為大學校園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傾向。做好這部分學生的思想工作,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根據長期工作的觀察與分析,我們可以把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
1.積極心理
該類貧困大學生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意識到貧困給自己帶來的不幸與痛苦,承認貧困,正視貧困,并充分利用貧困中的積極因素,努力克服貧困帶來的消極影響,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眼前的困境。他們能正確面對貧困,具有堅強、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把生活的壓力變成學習的動力,把貧困和不幸作為磨礪意志的基石;他們刻苦學習、尊敬師長、積極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他們在學習之余,積極勤工儉學,利用校外兼職和校內提供的勤工助學機會,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他們認為自卑、痛苦、自暴自棄對改變自己的處境都是無用的,緊緊依賴國家、社會和學校也不是長久之計,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實實在在的努力才是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方法。
這類貧困生心理健康、思想上進、樂觀向上,是貧困生的主流心態(tài)。他們能正視自己的困難,認為貧困沒什么可怕,是暫時的,只要自己努力奮斗,貧困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只要自己學有所成,將來完全有可能改變家庭經濟狀況。這些學生一般學業(yè)成績、綜合表現(xiàn)都比較令人滿意,部分特別優(yōu)秀的貧困生更是學生中的骨干。
2.消極心理
該類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自卑、焦慮、抑郁等方面。
(1)自卑。自卑是對自我認識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表現(xiàn)為對自己能力評價過低,懷疑自己,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擔心得不到別人尊重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自卑情緒的貧困生整天愁眉不展,情緒低落,郁郁寡歡,不茍言笑,遇事退縮。在校園里他們看到其他同學生活無慮,衣食無憂,聯(lián)想到自己總覺得低人一等,矮人一頭。于是聲音變小了,與別人交流少了,集體活動也不怎么參加了。他們一般總是獨來獨往,很少與同學接觸,更不會在公共場合露面。自卑問題在貧困生中相當普遍。
(2)焦慮。在日常生活中因預感到困難將要到來,感到沒有把握無能為力而又無法加以有效預防和解決,而產生擔心、緊張的情緒就是焦慮。貧困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興趣和能力的發(fā)展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易產生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心理。他們常常表現(xiàn)為整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安,憂心忡忡。由于他們焦慮不安,心理煩躁、煩悶、內疚,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將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
(3)抑郁。抑郁情緒就是感到壓抑和憂愁的情緒,它是一種自我封閉、內心苦悶的心態(tài)。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做什么事情也不感興趣,打不起精神,更不愿意與他人交往,在校園里,他們情緒低落,自我封閉,缺乏應有的自信。他們不愿意與別人坦誠自己的內心,更不愿意公開求助于學校、社會、老師和同學,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了圍墻,把別人的關心和幫助當成是對自己的嘲弄、憐憫,充滿了敵意。
(4)冷漠。生活困難對貧困生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對挫折,他們往往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喪失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表現(xiàn)為對外界的任何刺激都無動于衷,無論是悲、歡、離、合、愛、憎都默然視之。缺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消極地對待人生,抑郁孤僻,自我封閉,使整個人生帶有濃重地灰色調。冷漠者初期主要認為生活沒有意義,心情平淡,隨后逐漸發(fā)展到強烈的空虛感,內心體驗日益貧乏,不愿進行抉擇和競爭,缺乏責任感和成就感。
(5)依賴懶惰。一些特困生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行為,抱著上大學就該有人管的心態(tài),不愿吃苦,不愿勤工儉學,缺乏應有的責任感,一味依靠國家、學校、社會及個人的獎、助學金、困難補助、減免學費等。“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自立自強的奮斗精神,甚至把貧困作為資本,四處伸手,而且把得到的錢用在與自己經濟條件不相稱的消費上。
(6)悲觀消沉、麻木空虛。少數貧困生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緒低落,心理灰暗,意志消沉,自卑自賤,自我封閉,對人對事漠不關心,無所事事,沒有目標,缺乏追求,我行我素,得過且過。對學習、對集體活動、對正常人際交往沒有興趣,性情怪異。
(7)人際關系不適應。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心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人際關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適應狀態(tài)。自卑與自尊的矛盾性是貧困生的心理特點。貧困生因家庭貧困而自卑,但作為一個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緒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由于這種心理特點,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他們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愿望,但又往往因為自身的問題導致矛盾和沖突;他們有得到周圍環(huán)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卻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憐憫,心理上往往有一種無形的壓力。
(8)心身疾病突出,問題行為較多。對自身狀況的客觀認識,使貧困生懂得只有發(fā)奮成才才能徹底改變自身的處境。因此,他們能夠為此而努力,但現(xiàn)實問題又時刻困擾著他們,這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使他們長期處于心理緊張和焦慮狀態(tài);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無法保證,飲食的質量和數量都不能滿足生理的要求。心理上的緊張和焦慮,物質生活匱乏,兩方面的因素使他們的身心受損,形成很多的心理疾病,產生不良行為。調查中發(fā)現(xiàn),比較典型的問題行為是不思進取,學習無目的、迷戀網絡游戲、曠課、頻繁更換男(女)友等。
1.采取助困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貧困大學生“心理脫貧”。
(1)物質解困是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對貧困生而言,導致他們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貧困的影響,因此,物質幫助是必要的,這是精神解困、心理解困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應充分利用國家助學貸款、社會、企業(yè)、知名人士資助等政策及途徑,切實解決貧困生無力支付學費、生活費用的困難,真正實現(xiàn)不讓一個貧困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還要充分利用高校獎、貸、減、免、補等款項,加強勤工助學活動,從而使貧困大學生從根本上消除心理焦慮。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問題的引導。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貧困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jié)能力,對他們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完善自我意識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的艱難險阻可以檢驗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鼓勵他們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引導他們以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心理健康與挫折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同學增進交往、接觸社會、鍛煉更多的能力提供機會和舞臺,有助于他們個性心理的發(fā)展。其次,幫助貧困生轉變觀念,正確認識高校收費制度。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實行上大學收費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增強自立意識,樹立交費意識,成本意識,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教改革的形勢。最后,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并對待貧困。貧困是一個暫時的社會問題,包括物質和精神上的貧困,真正的貧困是缺乏知識、缺乏信息和獲取信息的手段。貧窮并不可恥,可恥的是自己甘于貧窮,不去努力改變貧窮。真正懂得貧窮含義的人會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歷練意志,變貧窮為財富。
2.貧困大學生自己也要采取措施擺脫心理壓力。
如采取轉移注意力、廣交朋友、多幫助別人、善于宣泄等方法調節(jié)自己情緒。求助心理醫(yī)生,閱讀心里健康及人生修養(yǎng)方面的書籍,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學會寬容待人、誠實、大度豁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各種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力,用知識和能力武裝自己;培養(yǎng)健康人格,讓人格朝著有益于身心、適應社會和完善自我的方向發(fā)展。貧困大學生要樹立自尊、自主、自強、自立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自己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自強不息、堅忍不拔、頑強奮進的精神,克服經濟困難,順利完成學業(y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防止思想滑坡產生精神貧困。
3.關愛貧困生,使他們有家的溫暖。
對待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克服歧視心里,傾注更多的關愛。與他們交流是一種生命與靈魂的交流,要用心去付出。要花力氣對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各方面給予充分的了解,設身處地的替他們著想,關心他們,讓他們有家的溫暖。這樣他們才會對老師有信任感和親切感,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困難說出來。同時,對貧困生要分別去了解他們的個性心理,認識能力和氣質類型,并加以區(qū)別對待。
4.社會責任意識教育。
責任意識是現(xiàn)代人的核心素質,責任感的強弱直接反映一個人素質的高低。責任意識強的人往往愛崗敬業(yè),一絲不茍,其專業(yè)技能也會因此在社會勞動的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從而促進其素質不斷優(yōu)化發(fā)展。責任感強的人能迅速打開局面,被上下左右的人接受和贊揚,因而能為其自身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氛圍,開拓更大的空間。勤工助學對培養(yǎng)貧困生的責任意識有著獨特的作用,要讓貧困生從思想上真切的感受到國家學校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和勇氣,培養(yǎng)強大的責任感,堅定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信心和決心。
5.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
新時期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就是要要求貧困生發(fā)揚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繼承前輩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在逆境中堅定信念,開拓進去的意志品質。在克服困難、艱苦奮斗的歷程中所得到的意志的磨練,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走向成功的思想基石。古往今來,在逆境中磨練成才,最終為社會、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先賢英杰比比皆是。要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克服不勞而獲的思想,鼓勵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體力,通過誠實勞動獲取報酬,并在勞動中拓寬視野,培養(yǎng)能力,增長才干,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