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贄作為明代中后期的“異端”人士,是中國歷史上令人矚目的思想家,他對許多問題都有不同于時人的見解。本文基于李贄的獨特個性,分析他提出的圣凡平等、侯王與庶人平等、男女平等的新觀念,李贄提出的這些觀點石破天驚,對后世之人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李贄;平等;個性
作者簡介:王林(1993.7-),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xiàn)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B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1
李贄生活在明代嘉靖、隆慶和萬歷時期在這一時期,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有人對他的思想贊嘆不已,也有人對他嗤之以鼻。在批評者的眼中,李贄放言橫議,直抒胸臆,毫無忌憚之心,自古以來,像李贄這樣的人是極為罕見的,因而被認為是一個“異端”的存在。
一、李贄的獨特個性
李贄自幼便倔強難化,倔強,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固執(zhí)的態(tài)度,一種對自我的堅定,不會為了迎合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而輕易改變,跟隨自己的內心,堅定自己的道路,既顯示出一種李贄對自我本身的自信,也使我們窺探到在自信基礎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狂者姿態(tài)。李贄曾自評:“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癡,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盵1]表現(xiàn)出其性格之獨立自信、傲視一切的狂放,因而能夠不以古人之是非為是非,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不為外力所擾,從容于禮法之外,不受世俗束縛,在人生有限的生命里能夠超前于同時代的人,走在時代的前列。
二、李贄平等觀的主要內容
(一)圣凡平等
傳統(tǒng)觀念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先天固有的差異,存在著先天稟賦的差別,《中庸》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2]把人分成“生知”“學知”“困知”三個不同等級,即是在人的稟賦、認識能力上,先天地存在著差異,“生而知之”者是上等人,而“學而知之”和“困而知之”又次一等,人一生下來,人的稟賦先天就存在差異,這種等級區(qū)分是由先天決定的,不同等級之間不可改變。
針對人們先天稟賦中的不平等之說,李贄提出“天下無一人不生知”來否定這種差異,提出在“生知”上人人平等,他說:“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者。”[3]在他看來,人人都是“生知”的,每個人的認知能力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下之分。這實際上強調的就是人的天賦稟性上的平等,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天賦差異,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平等的。
那么,這就消除了圣凡高下之分,圣人所能之事,愚夫愚婦也能;愚夫愚婦所不能之事,圣人也不能,愚夫愚婦與圣人是平等的,“圣人之所能者,夫婦之不肖可以能,勿下視世間之夫婦為也……夫婦所不能,則雖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視一切圣人為也。”[4]這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是平等的,這是一種天賦本能的平等,民眾天生就是圣人。
(二)侯王與庶人平等
從人的天賦“生知”的平等,李贄最終推出了否定一切貴賤高下的“致一之理”,他說:“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特未知之耳……人見其有貴、有賤、有高、有下,而不知其致之一也,蜀嘗有所謂高下、貴賤者哉?彼貴而不能賤,賤而不能責,據(jù)吾所見,而不能致之一也?!盵5]在強調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的社會中,有著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人們依據(jù)各自的身份被劃分為不同等級,男女之間的不平等表現(xiàn)尤為突出,但在李贄看來,侯王與庶人從自然意義上而言是平等的,人生而平等,人與人之間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只有真正體悟了這個道理,才是真平等。事實上,高下、貴賤都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可以相互轉換的,又豈能因人的身份而貴之、賤之?
(三)男女平等
傳統(tǒng)觀念認為,男女之間存在著先天固有的差異,比如男性比女性高貴,或者男性在智力、才能等方面比女性優(yōu)越,女性在道德上天生存在缺陷等。任意地斷定女性天生不如男性,這是一種從先天生理上對女性的鄙視,在這種觀念中,人在其內在本質上是有所不同的,存在著先天稟賦的差別。但是,李贄認為:“男與女對,蓋有兩則有對。既有兩矣,其勢不得不立虛假之名以分別之。如張三李四之類是也。若謂張三是人,而李四非人,可歟?”[6]在李贄看來,男與女只是兩兩相對的假設之名,雖然名稱不同,但無論是男性抑或是女性,究其實質而言,都是人,人雖有名稱的不同,但是名稱并不能成為衡量一個人高低貴賤的標準,名稱所表示的身份背后都是平等的人。
三、李贄平等觀的影響
綜上所述,從圣人到愚夫愚婦,從侯王到庶人,及至男女兩性 ,世間一切之人都是平等的,因此,也就不存在尊卑貴賤等級差別,這是對男尊女卑和身份等級觀念的否定。毫無疑問,李贄能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以一種寬廣的胸懷和視野提出四百多年后才真正實現(xiàn)的觀點,不可不謂振聾發(fā)聵。自明代中后期以后,李贄的書籍雖幾經(jīng)焚毀,但仍然擁有很多擁簇者??梢姡钯椀乃枷胗绊懼钸h,他的不同凡響的觀點為他贏得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追隨者。
注釋:
[1]張建業(yè)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冊《焚書注》(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頁。
[2]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785頁。
[3]張建業(yè)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冊《焚書注》(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
[4]張建業(yè)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4冊《道古錄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頁。
[5]張建業(yè)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4冊《老子解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頁。
[6]張建業(yè)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冊《焚書注》(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頁。
參考文獻:
[1]張建業(yè)主編:《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2]廈門大學歷史系編:《李贄研究參考資料》(第一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張建業(yè):《李贄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許蘇民:《李贄的真與奇》,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5]許建平:《李贄思想演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吳根友:《中國現(xiàn)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8]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
[9]魏義霞:“個性、獨立人格、平等意識與李贄的啟蒙思想”,《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