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芬
(河南省尉氏縣中心醫(yī)院婦產科 尉氏475500)
子宮肌瘤為婦科常見腫瘤,好發(fā)于育齡期女性,臨床表現(xiàn)為經量增多、腹部脹大、經期異常等[1]。目前,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為臨床治療子宮肌瘤重要手段,但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且影響患者生育能力,因此,患者多選擇藥物治療[2]。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可抑制雌激素釋放,并使垂體敏感性降低,常用于治療子宮肌瘤;米非司酮可減少雌激素分泌,降低孕酮(P)含量,以縮小子宮肌瘤體積。本研究旨在探討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年齡 25~67歲,平均年齡(45.13±9.76)歲;肌瘤部位:黏膜下29例,肌壁間10例,混合型2例,漿膜下 7例;病程 3~19個月,平均病程(10.87±3.26)個月。觀察組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5.34±10.02)歲;肌瘤部位:黏膜下30例,肌壁間9例,混合型1例,漿膜下8例;病程2~20個月,平均病程(10.56±3.31)個月。兩組患者的病程、年齡和肌瘤部位等基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納入標準 經彩色B超檢查和婦科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者;伴下腹疼痛、經血量增多和經期延長等癥狀者;患者知情并簽署承諾書者;6個月內未使用影響內分泌的藥物者。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腎、肝、心等器質性疾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合并其他肌瘤或腫瘤者;瘤體直徑7 cm以上,宜手術切除者;精神意識障礙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國藥準字J20160091)治療,每隔28 d皮下注射1次,3.6 mg/次。持續(xù)治療6個月。
1.4.2 觀察組 給予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聯(lián)合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10950203)治療,米非司酮10 mg/次,1次/d;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用法同對照組。持續(xù)治療6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療效。(2)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纖維蛋白原和血漿比黏度,采用MEN-C100全自動血流分析儀檢測。(3)兩組治療前后的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黃體生成素(LH)和孕酮。(4)兩組治療前后的子宮肌瘤體積。(5)療效判定標準:肌瘤消失,癥狀完全消失為痊愈;肌瘤縮?。?/2,癥狀顯著改善為顯效;肌瘤縮小1/3~1/2,癥狀改善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對照組的79.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纖維蛋白原和血漿比黏度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纖維蛋白原和血漿比黏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
2.3 兩組性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FSH、E2、LH和P水平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 FSH、E2、LH 和 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性激素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性激素水平比較(±s)
?
2.4 兩組子宮肌瘤體積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的平均子宮肌瘤體積為(24.92±3.08)cm3,治療后,平均子宮肌瘤體積為(6.42±1.19)cm3;治療前,對照組的平均子宮肌瘤體積為(25.31±3.10)cm3,治療后,平均子宮肌瘤體積為(12.36±1.81)cm3。治療前,兩組子宮肌瘤體積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618,P=0.538>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子宮肌瘤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999,P=0.000<0.05。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子宮肌瘤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3]。相關研究認為,子宮肌瘤的發(fā)生與激素水平(孕、雌激素及其受體)密切相關[4]。隨著病情的進展,子宮肌瘤組織中激素(孕、雌)受體水平會顯著升高,引起性激素(FSH、E2、LH、P)水平升高,腫瘤體積增大[5]。因此,臨床治療關鍵在于調節(jié)激素水平,抑制肌瘤生長。
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可抑制雌激素釋放,減少子宮表皮血流和生長因子受體,以縮小子宮肌瘤體積。但停藥后肌瘤會快速增長,因此,需與其他藥物聯(lián)用,以提高治療效果。米非司酮為人工合成孕激素受體拮抗劑,可與孕激素受體相結合,并抑制表皮因子m-RNA表達,以降低孕激素受體水平;同時,可抑制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tǒng),促使腫瘤細胞凋亡,縮小肌瘤體積,改善臨床癥狀。李環(huán)[6]的研究表明,子宮肌瘤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療,可有效降低其FSH、E2和P水平,縮小子宮肌瘤體積,且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對照組的79.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 FSH、E2、LH 和 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子宮肌瘤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可調節(jié)患者的性激素水平,縮小子宮肌瘤體積,療效顯著。有學者指出,子宮肌瘤可引起微循環(huán)紊亂狀況及功能障礙,改變患者血液流變學,最終導致“血瘀”[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纖維蛋白原和血漿比黏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可改善患者子宮微循環(huán),進而改善血液流變學。綜上所述,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可調節(jié)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改善其血液流變學指標,縮小子宮肌瘤體積,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