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超
【摘要】: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轉型的步伐不斷深入,高中階段的體育健康教育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實際上,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以及在高考的強大壓力下,高中階段的體育健康教育始終不如人意,高中學生體質健康薄弱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已經成為高中體育教育工作的難點問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高中學生不同時期和不同生活領域的體育健康教育實踐。在調查訪談以及綜合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基于社會學的視角設計了“高中學生體質健康教育情況調查問卷”,對深圳地區(qū)3所高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了處理和分析。
【關鍵詞】:社會學視角 高中學生 體質健康
高中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以及體育健康行為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綜合影響。改善高中學生體質健康的思路需要從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個層面共同進行,關注的核心要素主要集中七個潛在因素,包括“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教學條件”“體育教育制度”“家庭體育鍛煉示范”“家庭體育鍛煉支持”“社會體育活動”和“社會體育開展條件”。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不但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群體特征和體育健康的現(xiàn)實情況,實施可分類指導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方案,還要充分整合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整體體育健康教育資源,使之形成一個優(yōu)化的整體,形成社會合力,將體育健康教育延伸到學生的課外、校外、家庭乃至社會等更長遠的體育健身需求上,實現(xiàn)體育健康教育校內和校外的一體化。
一、研究方法與內容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高中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設計調查問卷了解高中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和特點,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煉學校、家庭和社會不同影響維度的潛在因子構成以及載荷值,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對潛在因子與題項的擬合情況進行驗證,并據(jù)此構建出影響高中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的核心結構因素,以此為基礎制定高中學生體質健康干預策略和方案,本研究的調查對象面向高一至高三不同年級的在讀學生。
2.調查問卷設計
高中學生的體質健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不但與高中學生自身因素有關,還有很多外界要素相關。岳超(2014)的研究指出,體育課堂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有最直接的影響作用,但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作用也不容忽視。曲魯平(2014)認為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微觀的意義上看,主要包括學校的體育教育、家庭的支持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等,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要素來共同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杜建軍等(2016)基于“整體政府”理論研究了青少年體質健康改善的服務路徑,提出要促進政府部門之間、政府部門和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組織之間的深入合作,形成跨界性的協(xié)同治理機制和整體合力,并據(jù)此提出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策略。徐滎(2016)對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問題進行研究后指出,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因素不但包括自身的內在因素,還有學校的體育教學以及家庭和社會的關注度等外部要素密切相關。李文源等(2016)的研究認為,對于青年學生體質健康具有較大影響的要素主要包括環(huán)境因素、教育體制和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學生的主觀因素等。
綜合近年來對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成果,結合當前高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以及身體健康情況的現(xiàn)狀,主要從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主要維度確立高中學生體質健康影響要素的調查問卷框架。對于調查問卷的題項設計,主要是基于社會學的視角,從高中學生接受體育健康教育的內容、形式、效果等角度制定,其中教育主體分別基于學校、社會和家庭三個主要方面,對于題項的計分采用李克特的五級評分制,從“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為“1”“5”分。
3.調查問卷的處理
“高中學生體質健康教育情況調查問卷”于2017年3月13日~2017年3月15日發(fā)放和回收完畢,為了保證調查質量,調查問卷采取現(xiàn)場統(tǒng)一發(fā)放、統(tǒng)一指導填寫、集體測試和現(xiàn)場回收的方式進行??傆嫲l(fā)放調查問卷1500份,回收1389份,有效問卷1350份,有效率90%。問卷發(fā)放對象為深圳地區(qū)3所高中高一至高三共三個年級的在讀學生。
為了保證問卷設計的科學合理,采取預調研的方法對設計的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并視情對問卷做出科學調整。
采用SPSS 19.0對問卷預調研數(shù)據(jù)進行信度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對問卷預調研數(shù)據(jù)進行信度分析的過程中,不同要素維度下均有部分題項的總體相關系數(shù)(CITC)值小于0.5,其中學校教育維度下有4項題項,家庭教育維度下有2項題項,社會教育維度下有2項題項,將CITC值低于0.5的題項刪除后,問卷中涉及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題項,其α信度系數(shù)均超過0.7,按照通用的評價標準,α信度系數(shù)超過0.7為“相當可信”,表明剔除相關題項后問卷滿足信度水平上的要求。
對問卷預調研數(shù)據(jù)進行效度分析。其中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顯示,所有維度的KMO值均大于0.7且P(Sig.=.000) <0.05,表明調查問卷具備實施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條件,表3給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
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運算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
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所有因子載荷均大于0.5,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滿足要求。根據(jù)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對于“學校教育”維度,將涉及到體育課堂教學的教師因素、教學形式以及教學內容方面的題項劃歸為“體育課堂教學”潛在因子,將學校有關體育鍛煉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情況的題項劃歸為“體育教學條件”潛在因子,將學校有關體育鍛煉的組織和評價等題項劃歸為“體育教育制度”潛在因子。
對于“家庭教育”維度,將涉及到家長督促、引導和示范效應的題項劃歸為“體育鍛煉示范”潛在因子,將家庭對體育健康方面投入的題項劃歸為“家庭體育鍛煉支持”潛在因子。
對于“社會教育”維度,將涉及到社區(qū)有關體育競賽和有關活動開展等題項劃歸為“社會體育活動”潛在因子,將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健康推廣的題項劃歸為“社會體育開展條件”潛在因子。
為了進一步驗證各因子與相關測量項之間的關系和潛在因子的劃分是否科學,需要實施驗證性因子分析,具體采用LISEREL8.7軟件實施,結果如圖1所示。
圖1給出了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與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的適配情況,結果顯示相關擬合情況較好,主要擬合指標也符合相關標準,表明潛在因子與相關題項的劃分是科學合理的,具體如表4所示。
二、社會學視角下改善高中學生體質健康的策略分析
通過對深圳地區(qū)3所高中學生的問卷調查,并對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結果表明,高中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以及體育健康行為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綜合影響。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改善高中學生體質健康的思路需要從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個層面共同進行,關注要素要集中于核心的七個潛在因子,包括“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教學條件”“體育教育制度”“家庭體育鍛煉示范”“家庭體育鍛煉支持”“社會體育活動”和“社會體育開展條件”。
1.學校層面的干預策略
從學校的層面,首先,應拓展視野,發(fā)揮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對于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主渠道作用。針對高中學生體質健康存在的問題,改革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容、手段、方法,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給予學生進行自主鍛煉身體的實用方法,讓學生掌握增進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把體育課堂教學和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根據(jù)開設體育課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配齊配強體育教師,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其次,應加大投入,改善學校體育基礎設施和條件使之與高中學生體育健康的需求相適應。根據(jù)體育課的設置、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以及學生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和在體育健康教育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加強場館設施建設和器材的配備,全面改進學校體育教學的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再次,應轉變教育理念,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完善學校體育教育制度建設。加強對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的組織和管理,加強體育教育相關法規(guī)的落實與監(jiān)督,在制度層面確保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嚴格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開足體育課,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或擠占體育課,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體育活動時間。要定期開展群眾性的體育競賽,引導更多的學生積極參加,形成人人參與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和群眾性的體育鍛煉風氣。
2.家庭層面的干預策略
從家庭的層面,首先,家長應身體力行,做好體育健康教育的示范效應。家長自身要培育體育健康理念,認同體育健身行為,尤其要身體力行參與體育鍛煉。經常陪同孩子參加戶外體育活動和健身鍛煉,有意識培養(yǎng)其體育鍛煉和健康生活的習慣。采取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促使廣大高中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飲食、娛樂等健康生活方式。其次,家長應轉變觀念,以現(xiàn)實行動支持高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家長在體育健康觀念轉變的同時還要付諸實際行動。例如,鼓勵高中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報名參加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支持參加體育輔導班;增加家庭的體育投入,購置必要的適合在家庭中鍛煉的體育器材;訂閱和購買與體育相關的雜志和書籍等。
3.社會層面的干預策略
從社會的層面,首先,社區(qū)要大力推動社會體育活動的開展。隨著高中學生“減負”后校外活動時間的增加,校外體育健康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社區(qū)要開展多種形式和內容的體育健身活動,通過組織以家庭為單元的健身和趣味性運動會等,從時間和空間上占領校外體育教育陣地,把更多的高中學生吸引到健康向上的體育活動中來,避免校外體育教育的缺位,進一步壓縮影響高中學生身心健康的不良社會活動存在的余地和空間。其次,社區(qū)要進一步為高中學生體育鍛煉創(chuàng)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社區(qū)要把青少年體育工作擺在體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發(fā)揮政府在校外體育教育活動發(fā)展中的主導職責,體現(xiàn)高中學生校外教育的公益事業(yè)主體特征。要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進一步加大體育基礎設施投入,在體育健身設施布局、器材的配備等方面為高中學生參加社區(qū)體育健身創(chuàng)造條件,確保高中學生具有充沛的課外體育活動場所和器材,積極促使經營性活動場所向高中學生優(yōu)惠開放,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對高中學生體育鍛煉的教育引導和健身娛樂功能。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高中學生體育健康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需要從更為寬泛的視野審視高中學生體育健康教育的策略方案。在考慮高中學生群體特征和現(xiàn)實情況的基礎上,實行適宜的可分類指導的具體方案,將學校體育教育的著眼點從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延伸到學生的課外、校外、家庭乃至社會等更長遠的體育健身需求上,基于社會學的視角,整合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體育教育資源,形成社會合力,給廣大高中學生創(chuàng)造體育鍛煉的條件,提高高中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岳超.河南省大學生體質健康與學校體育干預策略研究[D].鄭州大學,2014.
[2]曲魯平.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模型構建與干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4.
[3]杜建軍,張瑞林.“整體政府”理論視域下的青少年體質健康公共服務治理路徑構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
[4]徐滎,徐焰,蒲畢文.廣東省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下降成因與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
[5]李文源,謝清華,蔡旺.影響青年學生體質健康的相關因素[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6.
[6]楊成偉,唐炎,張赫.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的有效執(zhí)行路徑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執(zhí)行系統(tǒng)模型的視角[J].體育科學,2014.
[7]王獻英.學生體質健康增強的難題與協(xié)同促進策略[J].體育學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