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群英 呂曉麗
摘要:初中生處于青春期這一發(fā)展關鍵時期,在與父母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諸多現(xiàn)實問題。而父母的有效支持是青春期初中學生發(fā)展所需要的重要條件。本文以“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這一主題班會實踐案例為依據(jù),對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實踐策略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包括角色扮演等體驗活動方式在內(nèi)的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主題班會的有效方式,同時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關鍵詞: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初中生;親子關系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就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2018年12月22日,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2018年工作會議召開,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朱之文在《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引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新發(fā)展》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要求,要把“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其中特別強調(diào)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直接關系到中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對學生學習成績、道德養(yǎng)成、人際交往、社會融入等都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初中階段處于人一生中發(fā)展迅速的關鍵時期,即青春期,其生理、認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識等都在迅速發(fā)展,且由于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tài),因此容易引起種種心理沖突,這些心理沖突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便會引發(fā)種種心理障礙,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有的還會波及他人和社會[1]。主題班會是團體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在團體的人際互動和活動體驗中進行自我覺察和提升。因此本文以一次主題班會為案例,對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實踐策略進行探討。
一、案例背景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個體的早期經(jīng)驗中與父母相處和互動的情緒及行為的模式會成為潛意識里的內(nèi)容,并在成年生活中變相重復出來[2]。因此個體在成年前的原生家庭生活里體驗到的情緒以及人際互動模式會對其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特別是初中開始之后表現(xiàn)異常明顯,很多父母感到與孩子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出現(xiàn)了人們經(jīng)常說的“代溝”,即由于年齡的差異而導致產(chǎn)生的認識、態(tài)度、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但初中生的心理又極不成熟,特別需要來自父母的有效支持。有研究表明,良好的親子信任、親子溝通等家庭關系能有效預測中學生較少的違紀、反社會行為以及較低水平的焦慮、抑郁、孤獨感和更高的情感水平,從而更容易學會適應社會的積極方式,會更多尋求幫助,表明情感,融入社會,從而減少回避和自我傷害的概率[3]。因此,主題班會《如何與父母有效溝通》具有非常現(xiàn)實的意義。
二、主題班會實踐
本次主題班會是由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共同到四川省內(nèi)江市一所中學開展實踐教學和研究的成果,內(nèi)容是為初一學生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該案例為其中一次主題班會活動。為了更好地設計和實施本次主題班會活動,我們在之前對教師、家長、學生開展了以訪談為主的調(diào)查工作,發(fā)現(xiàn)初一學生和父母的關系中最大的問題是在遇到分歧和問題時無法進行良好溝通,從而導致沖突和隔閡。以此為基礎我們把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作為本次班會的主題。具體流程包括:
(一)活動導入
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從身體和情緒兩方面進行“暖場”。教師簡單開場語后帶領學生先做了一個時間很短,節(jié)奏較快的身體游戲小活動。讓學生進行簡單、有趣的游戲和運動以便“熱身”,這不但有助于在短時間內(nèi)讓學生彼此拉近心理距離,而且可以讓學生的身體處于一種溫暖、活躍的狀態(tài),從而形成開放、接納的心理氛圍,為后面的活動開展打好基礎[4]。之后引導學生集體合唱《當你老了》這一首歌。音樂具有很強的感染性,而《當你老了》這首歌也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
(二)正式活動
1.暢所欲言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分享自己聽歌后的感受。先讓學生分享自己和父母之間充滿愛和溫情的點滴故事,為后面做鋪墊。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和父母之間的矛盾、沖突和隔閡,目的是引導學生覺察生活的不完美,面對現(xiàn)實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2.案例模擬
由教師提供事先準備好的三則模擬案例,這些案例是在前期訪談過程中所了解到的學生和父母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普遍沖突事件,這些事件的誘因包括學生玩手機、冬天早上起床很慢、早戀。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案例中的人物當然均用化名。
3.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就三個沖突性事件進行充分討論,重點討論如果自己遇到類似的場景和問題,應該如何積極應對,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準備匯報分享,并對時間要求等進行說明。這個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
4.角色扮演
讓各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分享匯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根據(jù)情況靈活回應,對好的應對處理方式進行積極鼓勵和表揚,對不太有效甚至負面的應對方式以詢問感受的方式予以提點。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整個主題班會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5.交流總結(jié)
讓學生就“以后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進行自由發(fā)言。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補充和總結(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對“如何與父母進行溝通”這個問題提出積極有效的策略,包括如何向父母委婉表達自己的心聲,如何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父母要求的合理性方面等。
(三)結(jié)束活動
以低聲輕音樂為背景,教師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呼吸放松后和父母進行心靈的對話,教師引導詞的內(nèi)容包括感恩父母、接納父母,以及未來愿意用更積極有效的方式和父母進行溝通等。
三、效果評價
從主題班會實施過程的觀察和覺察情況看,大部分學生參與熱情較高,對三則案例產(chǎn)生了一定的共鳴,角色扮演匯報環(huán)節(jié)除了一個組有點“嬉鬧”(經(jīng)過調(diào)控,其負面影響得到及時控制)外,其它三個組態(tài)度都很認真,并且情感比較投入和真實。最后的冥想結(jié)束活動中,部分學生有較大情緒的流露。
此外,從學生課后對主題班會的反饋評價表填寫情況看,83%的學生對本次班會的滿意程度打分都在8分以上(滿分為十分),在開放性問題中反饋較多的收獲是對與父母發(fā)生矛盾沖突的根本原因有更多的認識,開始思考以后如何選擇更積極有效的方式和父母主動溝通。7%的學生打分在5分以下,認為本次班會課的主題不太符合他們的需要。7%的學生沒有進行打分,可能是這些學生沒有聽清老師的要求或是主講人沒有表達清楚要求。另外3%的學生打分在7分左右,認為有收獲,但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深度不夠,對現(xiàn)實的指導性還不夠明確和具體。
四、思考和建議
基于對傳統(tǒng)灌輸說教式主題班會的反思和批判,注重情感體驗已成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者的共識。不過,很多一線教師在如何實施體驗式主題班會活動上面臨著很多困惑和困難。此次主題班會正是一次嘗試,盡管并不完美,但已經(jīng)取得的積極效果足以說明,在活動中進行體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體驗式教育最早源于自庫爾特·漢恩的戶外拓展訓練學校,通過野外訓練讓參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際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質(zh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體驗式教育其內(nèi)涵已更為豐富。體驗式教育強調(diào)在學生的真實生活世界中,或設置與學生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模擬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思考、發(fā)現(xiàn),從而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產(chǎn)生積極有效的影響。角色扮演是體驗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方式,這種方法既能改變學生因輔導員老師一味說教而產(chǎn)生的疲勞感,又能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充分融入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從而有利于教師進行觀察和應對。
此外,根據(jù)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可以看出,不同的學習方法達到的學習效果是不同的:在兩周之后學生對知識的保持率在5%-90%不等;用耳朵聽講授,知識保持5%;用眼去閱讀,保持10%;討論為50%;而親身體驗、操作實踐達到75%;馬上應用則達到90%[5]。這表明體驗式學習方式的確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保持。實際上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是一種特殊的學習和成長,體驗方式更為重要。因為心理健康和真實的生活世界關系更為緊密,如果教育活動中缺少學生實際的體驗,是很難真正引導學生健康發(fā)展的。而班會課作為一種團體輔導方式,其系統(tǒng)動力所起的作用是個體輔導所不具備的。當然,要成功或者完美地實施這種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包括教育情懷、對學生的尊重和接納、對活動進程的靈活調(diào)控等。這需要持續(xù)的專業(yè)成長才能真正徹底做到。不管怎樣,體驗式班會活動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推進體驗式班會活動的開展是滿足學生實際需求、順應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張英會.淺議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32):267-269.
[2]蔣彥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早期經(jīng)驗思想在兒童人格發(fā)展中的影響[J].甘肅高師學報,2017(7):58-59.
[3]茹福霞.中學生親子依戀及其與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8(5):683.
[4]左群英.體驗:讓德育走進學生心靈[J].中國教育學刊,2017(4):58.
[5]陸祥桂.體驗式主題班會課的探究與實踐[J].科學大眾,2017(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