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水凡 孫新杰
摘 要:教育意味著生活、經驗的改造和成長的過程,它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理念的主要內容。面臨當前新形勢下對卓越教師培養(yǎng)的需求,該哲學理念對于培養(yǎng)師范生將實踐技能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起到了引導作用,從而促進了師范生綜合技能、專業(yè)素養(yǎng)的成長。本文基于實用主義哲學理念下的知識論,客觀分析了當前高等師范院校對師范生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從而為師范生的培養(yǎng)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向。
關鍵詞:杜威實用主義;師范生;專業(yè)成長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09
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著力提高師范生實踐教學質量,建立健全貫穿培養(yǎng)全程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實踐教學前后銜接、階梯遞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從而提升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專業(yè)化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關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舒爾曼曾提出PCK(學科教育學知識),它是教師個人所掌握的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知識的統(tǒng)稱,具有一定的經驗性和實踐性?;谶@樣的綜合性知識能夠使教師針對具體境遇下的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呈現符合學生認知的教學知識。這種知識具有一定的經驗性、反思性、個體性和情境性。因此,它涵蓋了教師對學生分析的知識、課程和教學法知識以及教學語脈的知識等。PCK的提出對當時美國職前教師學科培養(yǎng)模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影響著世界各國對于師范生教育的重新思考。20世紀杜威提出的實用主義哲學理念下的知識論也為我們客觀審視當前高等師范院校對師范生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向。
一、對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認識
實用主義哲學發(fā)端于美國,最初由哲學家查爾斯·皮爾斯在1878年提出,后來經過詹姆斯和杜威的拓展與深化,使得實用主義哲學成為美國哲學史上影響較大的哲學流派之一。而杜威作為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是對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系統(tǒng)概述,對后世影響較深。
因為文化的差異,實用主義被引入中國后產生了一定的誤解。田良臣(2017)認為杜威哲學理念上的“實用”不同與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人往往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理解實用——即有用,能帶來效益;而西方哲學史上的“實用”則是從實踐、驗證、和意義三個層面去解讀,通常理解為通過實踐經驗,然后反思實驗經驗,最終實現個體經驗的意義構建。
杜威的實用哲學跳出笛卡爾主客分離二元論的框架,在一種不斷變化的整體中分析主、客體的互動。因此,杜威認為,個體經驗的產生正是主體與客體在這種運動的整體中相互作用,互動產生的。杜威(2001)認為生物體(包括人類)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正是知識建構的過程,而整個知識獲取的過程也是生物體與周遭環(huán)境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這種知識的形成過程被認為是認知性經驗知識獲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伴隨著個體對客觀事物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被杜威用“識知”(knowing)來形容而非“知識”(knowledge)。在他看來,前者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性、實踐性,將事物的不穩(wěn)定因素通過探究、挖掘指向確定的情境;而后者僅僅是行為的結果,是穩(wěn)定的,明示的(陳向明,2012),這符合其教育哲學理念“教育既是生活、成長和經驗的改造”。
實用主義哲學論影響最大的即是杜威的教育哲學觀:教育意味著生活、經驗和成長的過程,它是主客體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互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個結果可能為下一次的經驗提供了引導,并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情況。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經驗的不斷增加和改組對于未來的教育教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而作為教育者,要在增加個體經驗的同時,還要關注受教育者的經驗狀態(tài),在教學內容或者課堂互動組織的過程中,基于學生的認知有策略的引導受教育者對知識的探究,從識知中增加和改造以往的經驗,最終促進個體的生長。
二、師范生專業(yè)發(fā)展的困境
第一,理論課程和實踐技能培養(yǎng)的脫節(jié)。當前,很多高師院校為了讓師范生能夠很好地融入教學狀態(tài)中,加強了實踐學分,縮減了理論課程。但是實踐知識的增加,實際技能的提升需要相應的理論知識的引導,而理論課時的縮減,造成很多教學論、教學法、學科課程如何與教學銜接等理論知識不能系統(tǒng)地讓師范生掌握。雖然教師作為教育者,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職業(yè),但是這種實踐是在理性思維的引導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基于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對學生的分析進行教書育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對理性知識的再思考和實踐技能的提升,從而指引未來的教學。
另外,當前理論課程的講授和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很多都是由不同的教師講解,如理論課老師講任務型教學法,而實踐技能課的教師卻是在培養(yǎng)如何使用情景教學法,兩者沒有很好的融會貫通。因此,學生無法很好地進行理論課程與實踐技能課的圖示構建,在未來的職業(yè)教育中對此種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的安排等也會出現無序的狀況。
第二, 專業(yè)實踐技能評價單一。很多高師院校的師范生在實習或見習期結束,會通過實習匯報、教師課程觀摩、寫教學心得這樣的方式來匯報個人在實習期的狀況,屬于終結性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或者模式不能對于師范生專業(yè)的成長起到引導的作用。在測試學中,經常被教育學者認可的是形成性評價,通過對師范生在教育見習期的跟蹤調查、訪談、課堂觀摩等方式及時評價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指引學生改正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引導其慢慢成長,而非經過最后的一次師范教學,就判定該學生的實踐技能是否有所成長,學科專業(yè)知識是否能夠與教學有機融合是不全面的。
第三, 導師制流于形式。很多院校的學生在實習時都有本校的帶隊教師和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該模式有利于及時監(jiān)管學生的教學狀態(tài),互相了解學生的教學經歷、成長軌跡。但是,雙方教師由于無任何監(jiān)管機制的約束,對學生的指導僅僅流于形式,學生沒有從教學實踐中得到任何助推個體專業(yè)實踐發(fā)展的智慧,從而影響實習生的學習動機和個人專業(yè)身份認同的構建。
三、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理念下的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策略
面對師范生在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中的困境,鑒于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師范生專業(yè)技能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本文提出以下發(fā)展策略:
第一,優(yōu)化課程設置。在師范生的課程設置中,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比例分配應合理,不能為了加強實踐而忽略了基礎理論的引導。只有兩者兼具,讓師范生在具體教學情境中能夠在理論的指引下進行教學設計、反思過往的教學經驗,促進個體的教學成長。同時,理論課程的教師和實踐技能培訓教師應在教學的設計中合理搭建橋梁,讓學生能夠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而在教學體驗過程中基于理論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行動。
第二,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在平時的指導實習過程中,及時跟蹤學生的教學實踐技能狀況,分析學生的教學行動,指導學生反思教學實踐,從而改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最終的終結性評價中,通過同伴競爭和反饋,學生認真反思以往的教學經驗,借鑒和欣賞別人的教學成果和經驗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歷,學生的教學成長和發(fā)展會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
第三,完善“雙導師制”的指導和監(jiān)管。高師院校應和實習學校建立良好的互通機制,完善彼此的導師監(jiān)管制度,讓導師互通信息,彼此了解學生的教學實習現狀,指導學生反思個人的實踐教學,改進學生的教學行為,提升學生教育教學能力。學生也可以基于雙方指導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實踐中更新個人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提升教學實踐技能。
四、結語
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理念自引入我國以來,對我國的實用主義教學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面對師范生專業(yè)技能發(fā)展的困境和當前眾多高校轉型發(fā)展的需求,我們應堅持以實用主義理論為引導,以提升個體的專業(yè)成長為引領,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優(yōu)化課程設置,完善雙導師制的監(jiān)管,促進師范生的專業(yè)成長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趙康.從杜威的實用主義知識論看教師的實踐性知識[J].教育研究,2012(4).
[2]田良臣,胡冰潔.中國語境下杜威教育思想的誤讀與澄清[J].教育科學研究,2017(11).
[3](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張翼翔]
作者簡介: 潘水凡,女,講師,研究方向:教師發(fā)展,二語習得。
孫新杰,男,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