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摘 要:新版語文教材的新變化,傳遞了最新的教改信息: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語文在古詩文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小學語文;詩詞教學;復興
新版語文教材有了新變化,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明顯增加了,6個年級12冊共選優(yōu)秀古詩文129篇,約占總篇目數(shù)的30%。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了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笠翁對韻》等傳統(tǒng)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那么,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如何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呢?下面談談我的淺見。
一、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論述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習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要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習總書記也高度重視對少年兒童的教育培養(yǎng),曾寄語全國各族少年兒童“要從小學習做人”。小學語文教學,正好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教育學生學習做人結合起來。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等美文、美詞、美事與教育學生做人做事結合起來,而且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奉獻力量,意義和責任都很重大。
二、豐富教育教學手段
(一)注重誦讀,瑯瑯書聲明其義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崩首x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任務之一,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打通與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教師可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文的熱情。
(1)范讀。教師是學生心中的活榜樣。普通話標準、音質美的老師以身作則進行范讀,用詩文的韻律美來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經典詩文的韻律美是學生愛讀的原因之一,好的范讀,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啟迪,美的熏陶。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夠感染學生,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2)樂讀。音樂是沒有國度的情感大使。在古詩文教學中借助音樂調動情感,烘托渲染內容,創(chuàng)造唯美氛圍,學生更容易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如用古箏《浪淘沙》配合誦讀《念奴嬌.赤壁懷古》可表現(xiàn)豪邁的情感;在琵琶聲中誦讀岳飛的《滿江紅》定是蕩氣回腸,繞梁三日,可深深感染誦讀的學生。
(3)美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美美地誦讀。有的學生喜歡打節(jié)奏讀,跟隨作者的節(jié)拍,融入作者的世界;有的學生喜歡找?guī)讉€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讀,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有的學生喜歡找旗鼓相當?shù)耐瑢W賽讀,挑戰(zhàn)自我,提升自我。這樣形式多樣的誦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積累,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二)分層施教,有意插柳通其義
各個學段的教學要求是不同的,那么教學方法也不會相同。
(1)循循教讀法。低年級安排的古詩文只要求鞏固識字、寫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誦、積累,做到“囫圇吞棗”即可。對這些學生可以采用循循教讀法:利用他們善于模仿的特點,老師讀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讀完一段后學生自己讀一遍、兩遍、多遍,或者采取齊讀、接龍讀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喜好,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記憶力、直覺力。
(2)主動養(yǎng)成法。中年級要求了解古詩文的意思,一般對詩人表達的情感不作要求。對這些學生可以采用主動養(yǎng)成法,在誦讀實踐中檢查學生的誦讀效果,糾正學生在誦讀中的字音、語氣、語調、節(jié)奏的錯誤,提高誦讀的準確性,給學生相應的成就感,增強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自覺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3)表演背誦法。高年級要求學生在理解古詩文意思的基礎上,初步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這些學生可采用表演背誦法,提供畫面背景和音樂,配合適當?shù)恼Z氣和動作,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進而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更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三)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用其義
新教材與以前人教版教科書相比,增加的古詩文的量主要在“日積月累”這個欄目上。例如,一年級識字的第一課就是《三字經》中的“三才者,天地人”,體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只有在聲情并茂地誦讀下,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體驗天、地、人關系的奧秘。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帶領全班學生誦讀經典語句,或是讓學生輪流上臺背誦,日積月累,等他們成長到一定的年齡,社會閱歷逐漸豐富,自然而然就會把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內化為自身的氣質與涵養(yǎng)。
三、提升教師自身水平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積極推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復興,首要的是提升教師自身水平。一是提升教師傳統(tǒng)文化鑒賞水平。只有教師提升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鑒賞水平,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才能給學生更好的心靈滋養(yǎng),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二是加深對“中國夢”的理解。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師的理解能力與水平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通過自己的理解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三是提高教書育人能力。教師的偉大就是不僅僅自己學懂弄通,還得教會學生學習,這就是教書育人的能力。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工作任重道遠,在小學語文的古詩文教學中采用誦讀對學生進行熏陶,也算是為之略盡綿薄之力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未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