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華
摘 要:目前,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各學科課堂教學逐步向著開放、自主、有趣的方向邁進。同時,新課改也為我國的體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變化。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我國的小學體育教育都在不斷地向多樣化發(fā)展。游戲是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它獨特的趣味性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因此,將一些相關的體育游戲納入小學體育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本文以小學體育為出發(fā)點,探索將體育游戲融入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此推動小學體育教學改革進程。
關鍵詞:體育游戲;小學體育;運用研究;新課改
小學體育對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和加強學生綜合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這就需要教育人員針對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但是目前小學體育教學中仍存在課程內(nèi)容枯燥單調(diào)、教學觀念落后等問題,并沒有把體育游戲教學法靈活地運用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所以在該背景下,探究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方式是必要的。
一 采用情境游戲教學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雖然體育游戲的運用使課堂氛圍輕松有趣,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方式,應該擴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zhì),更新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情境游戲教學法就是一種有效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小學生的主要特點是愛玩,喜歡聽故事,上課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針對這些特點,情境游戲教學法是符合小學生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指教師運用學生感興趣或者熟知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這些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的欲望。教師還可以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二者結合進行教學,這樣在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同時,也使學生鞏固了其他科目的知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例如,在進行跑步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龜兔賽跑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不能因為自己的長處而驕傲,相反,踏實努力的人最終才會取得成功。通過這個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跑步的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 體育游戲滲透競爭力
小學體育教師應組織一些具有一定整體意識和長遠眼光的游戲化教學活動。應該在這類教學活動中巧妙地滲透競爭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懂得協(xié)作,具備集體榮譽感,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展現(xiàn)出更強的主體優(yōu)勢,當然,也方便教師實施各項人才培養(yǎng)計劃,有序地推進其他類型的實踐工作。如教師可以選擇接力賽跑的游戲比賽來鍛煉學生。在正式開始接力賽跑的比賽之前,教師可將班上的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三個小組的學生依次排好隊伍站在起點處,等待比賽的開始。在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先講解一下規(guī)則,每個隊伍的第一個學生手持一根接力棒,聽到發(fā)令槍響迅速沖向終點,然后再折返回來將接力棒交給下一位學生,直至本小組成員全部完成,計算該小組最終的成績,所用的時間最少的一組獲勝。通過這項競技體育比賽,鼓勵學生參加體育訓練,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
三 結合實際教學內(nèi)容開展游戲活動
現(xiàn)如今,大部分體育教師已把體育游戲融入課程教學中,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之中,而且有利于體育教師的教學效率提升。所以,在開展體育課程教學的時候,為了確保教學質(zhì)量,教師應當結合體育教學內(nèi)容開展體育游戲活動。比如:在指導學生百米賽跑的技巧時,假設教師在教學當中只是針對學生開展理論知識的教學,就會使學生缺乏相應的實踐經(jīng)驗,并且還會影響體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所以,為了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jù)相對應的教學內(nèi)容把體育游戲融入其中。如為了能讓學生在體育教學期間有效提升自身的跑步速度和能力,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可以在體育教學期間正確指導學生開展有關追逐的游戲,從而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之下,進一步提升學生體育水平。
總之,體育游戲是一項目的性、意識性很強的教學活動,小學體育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觀念,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結合教學實際和教學內(nèi)容,科學選配智力性游戲和活動性游戲,營造生動、活潑、輕松、快樂高效的體育課堂,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馮斗.小學體育教學與游戲的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2]孫英進.小學體育游戲式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1).
[3]代金琪.淺談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8.
[4]邵建華.新課標視角下運用體育游戲教學方法及其作用的探討[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7(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