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登
摘要:學習評價體系是外語學習和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學習模式和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其學習評價體系也必須有相應的變革,保證評價的效度性,保障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有效實施,使學習和教學達到預期目標。文章是在對泛在學習的概念和理論的基礎進行簡要梳理基礎上,針對外語泛在學習內容模塊和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的評價體系展開的較為詳細的闡述,用科學的評價和反饋指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從而促進外語學習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外語泛在學習;模式;評價體系
隨著網(wǎng)絡應用的普及、電子科技設備的廣泛應用,學習活動也從教室、課堂逐步移到電腦、手機等各類電子設備,學習者借助計算機和網(wǎng)絡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開展學習活動。這樣的移動學習是隨著無線通信技術與移動設備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是一場學習方式的革命,大大拓展了學習者的學習空間。1988年Mark Weiser提出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強調把計算機嵌入到日常環(huán)境中去,應用到工具本身中去。隨著普適計算技術的發(fā)展,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情景認知理論的引導下,教育界提出了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的概念,即利用信息技術給任何人提供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使用手邊可以獲取的科技工具來進行任何學習活動的3A(Anyone,Anytime,Anywhere)學習方式。泛在學習已經(jīng)成為很多教育者關注的重要課題。
1泛在學習理論基礎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行為是學習者對環(huán)境刺激的反應,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環(huán)境,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泛在學習通過普適計算設備信息傳輸、提出問題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學習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塑造和矯正,完成學習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泛在學習理論的行動指導。
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知識的學習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已有的經(jīng)驗主動建構而習得的。學習者是學習行為的中心,是學習行為的實施者,學習是對知識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創(chuàng)造積極、主動、愉悅的學習情境。泛在學習通過給學習者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創(chuàng)造語言情境,讓學習者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趣味性學習,組織和分析已有信息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泛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夠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習行為更有效。泛在學習內容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構建了以學生自我為導向的學習平臺,支持、指引和擴充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新的、更豐富的知識體系,有效完成學習行為的全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建立泛在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
2外語泛在學習
隨著泛在學習成為國內外眾多學習者、教育者的焦點,大量各學科的泛在學習軟件系統(tǒng)平臺被開發(fā)出來。其中,尤其外語泛在學習的發(fā)展最為快速,在外語教學和學習中應用廣泛,外語泛在學習模式得到眾多外語學習者的認可和應用。外語泛在學習技術以普適計算技術為基礎,通過移動終端和服務器為外語學習者提供學習支持服務,其學習模式因其易獲取性、即時性、語言學習的沉浸性以及高度協(xié)作性等優(yōu)勢受到眾多學習者的認可和追捧?;谛袨橹髁x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的外語泛在學習行為的生成由三個基本模塊組成。一是信息資源模塊:學習者查找和閱讀大量的語言信息,并進行篩選、分析、處理、整合;二是基于普適計算設備的語言交流模塊:學習者利用泛在學習平臺進行人機交流、人際交流,進行研討和協(xié)作,開展語言學習行為;三是解決問題模塊:學習者通過前兩個模塊的學習行為,增長語言知識和技能并解決未知領域的新問題。外語泛在學習因其資源豐富、便利等優(yōu)勢受到學習者的歡迎和大范圍的應用,但如果缺乏一定的管理、監(jiān)督和評價,很容易出現(xiàn)松散、隨意、重復性的學習行為,最后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沒有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與高校的管理,再先進的教學平臺、再豐富的教學資源都無法產(chǎn)生有效的學習行為。
3外語泛在學習評價體系
外語泛在學習評價體系根據(jù)其生成理論基礎及內容模塊分析,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評價要素:學習者、教師、學習內容、支持平臺及服務系統(tǒng)。每個評價要素都包括若干更為具體、詳細的子項目評價,使評價體系能夠有效運作,評價結果可信度高。通過對這四個要素的評價可以判定泛在環(huán)境下的學習行為是否有效,學習者能否取得預期的成果。評價要素及子項目包含內容如下:
外語泛在學習評價體系要素:A教師;B學習者;C學習內容;D支持平臺及服務系統(tǒng)。
A教師評價要素子項目:A1跟蹤監(jiān)督——記錄和評閱;A2反饋指導——答疑和調整;A3組織活動——布置任務和提供資源;
B學習者評價要素子項目:B1學習過程——學習時間和資源利用;B2學習效果——作業(yè)和測試;B3主觀感受——交互程度和滿意度;
C學習內容評價要素子項目:C1互動性——實時記錄和鏈接明確;C2語言資料——結構緊湊和實踐性;C3練習反饋——啟發(fā)激勵和檢驗效果;
D支持平臺及服務系統(tǒng)評價要素子項目:D1技術——安全和便捷;D2服務——維護和培訓;D3系統(tǒng)——更新和管理。
3.1對學習者的評價
泛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參與學習行為的主動性、積極性、任務完成情況、完成質量以及各階段的考試成績等都是對學習者進行評價的方式。利用泛在學習平臺設備的數(shù)據(jù),可以了解和記錄學生學習時長、學習時間、學習過程中瀏覽、利用信息資源的范圍及次數(shù)、學生參與討論及發(fā)言內容和次數(shù)、作業(yè)完成時間及完成質和量、各個階段測試成績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觀察、訪問、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泛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疑惑、態(tài)度等。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對學習者的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要形式,需要多元評價、多維評價,注重對學習過程的了解,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饋,積極調整,通過評價、反饋、調整的系列步驟的循環(huán)實施最后達到提高學習效果,提升學習者語言技能的目標。
3.2對教師的評價
在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否起到引導、監(jiān)督、跟進反饋及提供幫助是學生泛在學習成效的保證。首先,教師對學習者是否關注跟進,是否有效組織網(wǎng)上討論與合作活動,是否及時評價學生學習行為并鼓勵學生,是否能夠與學生有效互動是評價泛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評價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其次,教師應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和布置不同程度或內容的作業(yè)、任務,并及時對學生任務成果做出評價,提出建議或指出問題所在,幫助學生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第三,教師需要開展足夠時間的在線教學或面對面教學,對集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講授,同時需要調整學習任務,規(guī)范學習者學習行為,使學習行為順利有效地持續(xù)。第四,根據(jù)學習任務及學生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具有幫助的、針對性強的語言資料或信息資源,使學習者能夠有充足的語言資料基礎進行分析和整理,順利開展學習行為。
3.3對學習內容的評價
對泛在學習內容的評價主要指對學習平臺所提供的網(wǎng)絡課程的評價,包括課程的內容、結構、練習與反饋、技術及互動性。課程內容是否銜接性強、語言技能的實踐是否應用性強、是否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是否能吸引學生關注。課程結構是否合理、連接是否清晰明確、是否能夠對學習行為有較為詳細的實時記錄、是否能夠為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管理監(jiān)督提供一定的選擇或設置權限。練習是否能夠科學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否提升學習者語言應用能力,是否有利于學習者學習策略學習技能的提高;反饋是否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激勵作用,能否對學生的進步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泛在學習平臺的技術是否成熟、是否對學習者的技術要求過高,平臺內容來源是否安全可靠,平臺系統(tǒng)的操作環(huán)境和要求是否局限性較大。泛在學習過程中的人機互動、人際互動設計是否合理、可操作性強。學習者、教學者或教學管理員在應用一段時間之后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對泛在學習內容作出評價,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性。
3.4對支持平臺及服務系統(tǒng)的評價
泛在學習支撐平臺的技術系統(tǒng)及后臺服務系統(tǒng)的有效性能夠保障學習行為的順利開展。泛在學習技術系統(tǒng)符合國家技術相應標準要求的同時應該能夠滿足大部分學習者以及教學者學習、教學相關的一些要求,獲得學習者和教學者的認可。后臺服務系統(tǒng)應該時時維護平臺,保證網(wǎng)絡教學和學習的安全、穩(wěn)定開展;應該對學習者提供平臺使用指南,包括學前指導、學習策略和建議等;應該對教師提供完善的培訓,包括技術培訓、教學方法培訓、教學資源的支持等。
科學的學習評價體系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同時教師也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隨時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了解和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可以對外語泛在學習整個行為的有效性有個基本的判定,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習者、教師或整個學習支持設備系統(tǒng)提出很多建設性的、具有發(fā)展性的意見或建議,從而能夠做出一定調整和完善,最終使學習效果有質的提升,學習行為達到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付道明,徐福萌.普適計算環(huán)境中的泛在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7,7.
[2]楊孝堂.泛在學習:理論、模式與資源[J].中國遠程教育,2011,6.
[3]趙傳兵.從唯量化走向多維優(yōu)化——發(fā)展性評價觀對教師教育評價的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7.
[4]潘基鑫,雷要曾,石華.泛在學習理論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1,3.
[5]龐春紅,酈曉宇.泛在學習的多維透視[J].河北大學學報,2010,5.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