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彥
【摘要】課外閱讀要讓學生喜愛,并且有效果,語文教師必須身體力行,勇于創(chuàng)新。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征,探索各種行之有效措施,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內驅力,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筆者在實踐的基礎以下四項活動:深度閱讀,爭做“超級演說家”、以讀會友,參加“閱讀擂臺賽”、分層管理,實行“誦讀考級制”、依托分數(shù),掛鉤“期末成績”,讓孩子們感受到閱讀其實是一種享受,一種成功,一種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有效。
【關鍵詞】初中生 課外閱讀 有效策略
中生的課外閱讀是一個開放式的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約束的語文學習方式,有其特有的開放性和廣泛性??v觀各校的課外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仍較多地停留在激發(fā)學生的一點興趣,推薦一點書目,口授幾條要領,因此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課外閱讀的實效性卻不怎么明顯。經(jīng)過研究和分析,我們認為課外閱讀缺乏實效性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在課外閱讀的指導過程中缺少有效策略。要使學生愛讀書,且有序、持續(xù)地讀書,只有建立常規(guī)化、科學化、多樣化的有效策略,才能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一、深度閱讀,爭做“超級演說家”
課外閱讀評價要體現(xiàn)激勵性原則。教學評價的主要功能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診斷和激勵,通過評價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并讓學習者在感受進步中獲得信心。課外閱讀評價的主要目的無非也就是這樣。老師通過評價能有效地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從而開展適當?shù)恼n堂教學,同時通過評價還可以把握學生閱讀的正確方向,在各種評價形式的作用下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利用學生樂于參加活動的特點,引導學生閱讀必讀的名著,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閱讀能力。
案例1:
學生們很喜歡參加觀看一些綜藝節(jié)目,根據(jù)這一特點,我為學生經(jīng)常舉辦“超級演說家”,即讀書交流會的一種形式。
全班在規(guī)定的時間看完一本書后,推選出一名主持人。每次活動前,在自愿報名和集體推薦(根據(jù)“擂臺賽”的情況)的基礎上確定四到六名嘉賓。讀書會上,先由主持人來一段活動的開場白,然后請嘉賓帶凳子到講臺或教室環(huán)形座位的正中入座。接著根據(jù)事先由主持人設計的話題進行演講。演講的主題,主持人與老師或讀書積極分子商定,如最精彩的一幕、我最崇拜的人物形象、我最欣賞的故事情節(jié)、讓我沉思等。嘉賓圍繞議題作演講,而在座的同學可以補充,甚至可以與嘉賓的意見產(chǎn)生分歧展開討論。每個人演講結束后,全體同學舉手表決,舉手過半為通過,全部舉手的贏得“超級演說家”的稱號。最后主持人模仿《實話實說》節(jié)目,請“超級演說家”就書或活動發(fā)表一句感言。
學生在活動中表現(xiàn)異常積極,他們往往會搶著爭當嘉賓。雖然作為嘉賓要在閱讀課外書要多做工作,但他們樂此不疲。主持人與嘉賓都不是終身制實行滾動制,每周評選一次,它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深入開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帶來了一片生機。
案例中,我們通過“超級演說家”這種活動形式來調動學生的閱讀的興趣。由于形式新穎,所以學生參與熱情高,學生樂于去讀。每次活動就是一種展示,展示就是一種分享,分享就是一種快樂,收獲快樂就是一次激勵。所以交流展示、評選評比都是有效的策略手段。
二、以讀會友,參加“閱讀擂臺賽”
課外閱讀有效策略要體現(xiàn)差異性原則。由于課外閱讀具有開放性、廣泛性,所以不能強行對每一位學生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步調、統(tǒng)一內容,評價的標準不能一刀切。
案例2:
緣起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位綽號為“水滸迷”的男生,讓我出題考對方,看誰能說出108將的綽號。我卻不急于考二位,與二位“約定”一周后再決上下。要求每人相互出題考對方,老師做裁判,評出勝負??荚噧热轂槿宋锏木b號,及主要人物綽號的來由。
后來,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兩位男生一改看課外書偷工減料的習慣,讀得格外細心,不僅背了第71回的人物綽號,還細看有關綽號來由的章節(jié)。細想后,覺得那個“約定”不正是對他課外閱讀情況的一種評價嗎?看來換一種學生喜愛的形式,會促使學生主動有效地閱讀。于是我在班級中開展了一次“課外閱讀擂臺賽”活動。
在語文特色課上,我動員班內的四個小隊舉行課外書閱讀比賽。(我們班分成4小隊,分別以四位科代表的名字來命名,每學期四個小隊在隊長的帶領下互相競爭)規(guī)則是:每位隊員在其他對手隊找一個閱讀搭檔,約好同看一本喜愛的書,在看書的過程中,在閱讀本上隨時可以記下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并設計問題考對方。等雙方都看完了,組織“閱讀擂臺賽”,獲勝的同學可為自己贏得積分,同時也為小隊贏得積分。使得學生閱讀興趣空前高漲。
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還你一個驚喜。這樣的擂臺賽,為學生提供了閱讀成果展示與分享的舞臺。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彼此分享,互動評價,共同進步。學生體會到了閱讀帶來的成就與快樂,釋放了能量,綻放了生命。
三、分層管理,實行“誦讀考級制”
課外閱讀有效策略要體現(xiàn)過程性原則?!伴喿x考級”是目前眾多學校采用的一種課外閱讀的激勵方式。而我們在此基礎上提高要求,不僅讀,更要背。把課外閱讀的考核分成幾個不同的等級,并制訂每個等級的相應標準,對學生進行閱讀量的考查。
案例3:
初一新生進校之后,就向所有同學明確初一學年名著閱讀的量,每天背誦主題閱讀范圍內的經(jīng)典的片段、句子。每天至少100字,每學年不少于30000字。學生人手一張誦讀卡,記錄每一位同學朗讀、背誦的情況,由語文教師助理、四個科代表、十六位小組長分層管理。每人管理3至4人,定期進行抽查、記錄、簽字、考試、定級、發(fā)證。記錄卡分為個人、小組、全班三種(表格見附錄),依次由教師助理、科代表、小組長分層記錄。每周在黑板報上公布本周背書英雄榜。一個學期匯總一次,達到8萬字為一級,5萬字為二級,3萬字為三級。學校頒發(fā)證書,并在期末考試中記錄成績。
我校把閱讀考級分為三個層次,暗示著學生讀書數(shù)量的遞增,讀書質量的提高,人文素養(yǎng)地提升。
誦讀考級評價機制,使評價過程成為一個“激勵—提高—再激勵—再提高”的良性循環(huán)過程,把學生一步步引上書山。學生在攀登書山的過程中接受鼓勵,體驗快樂,養(yǎng)成習慣,磨煉意志;與書結伴,與書同行,走向成功。
四、依托分數(shù),掛鉤“期末總成績”
課外閱讀有效策略要體現(xiàn)整體性和綜合性原則。各種形式必須綜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校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質量。課外閱讀成果與期末語文成績掛鉤,直接推動了學生課外閱讀持續(xù)前進的步伐,有效地遏制了對名著隨便翻翻的隨意的散漫的閱讀狀態(tài)的蔓延。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教師在課外閱讀的策略中一定要注意終結性評價。要善始善終,不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有的項目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真正體現(xiàn)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強調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的結合。
總之,不管是從理論的角度還是實踐的角度來看,有效策略探討就是指導,就是激勵。只有建立常規(guī)化、科學化、多樣化的課外閱讀策略措施,才能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和鑒賞的水平,從而讓有效策略給力課外閱讀,真正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參考文獻:
[1]丁朝蓬.新課程評價的理念與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嚴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