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錢軍
摘? 要:體育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練習過程,學生在已有經(jīng)驗基礎上的感知判斷以及做出相關動作,“錯誤”動作的產(chǎn)生有其背景成因,它是學生成長進步的催化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觀察,正視“錯誤”,及時捕捉,合理利用,用資源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緊緊抓住技能形成契機,有效引領,讓“錯誤”資源成為促進學生技能掌握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錯誤”資源;正視;巧用;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4-0035-03
體育課堂教學是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的技能學科,是個體認知與身體活動的協(xié)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個體認知與主客觀條件的矛盾沖突決定了學生的鍛煉效果,過程中形成的“錯誤”動作在所難免。心理學家蓋耶曾說:“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币虼?,不能簡單地在面對學生的“錯誤”動作時武斷判定它的不合理性,而應該從學生立場理解它出現(xiàn)的必然與“合理”,這是一種強化學生正確動作形成與鞏固的資源。教師只有關注教材,方能突出重點,關注學生,方能突破難點,跳出教師本位、教師視角去教學。能否積極挖掘、發(fā)現(xiàn)可以作為資源利用的“錯誤”動作,是檢驗教師教學能力的標尺。下面就結合《雙手胸前傳接球》課堂實例談談體會。
一、正視“錯誤”——多維互動的出發(fā)點
明確了學生練習中出現(xiàn)“錯誤”動作的合理性,教師就會探究其背后的成因與價值,多角度多維度去考慮、去糾錯,這是教師教學預設所不能達到的領域,其蘊含的教育價值十分巨大,換句話說,“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試路石。
(一)正視問題,切莫回避
據(jù)調查,在課堂上當學生動作掌握遇阻或非教師自己期望的答案時,教師往往不由自主地對學生不夠準確和近似的動作予以默認不予推敲,采用轉為繼續(xù)向他人提問的形式,直至問到自己期望的答案,很少有關于這個技術難題該如何解決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啟發(fā)、點撥及師生對話。更有甚的是在轉問無果時,干脆教師代為回答。其實,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錯誤,殊不知其出現(xiàn)的原因、形式、性質、層次里面蘊藏著大量的有效資源,都是教師課堂通向成功的“墊腳石”。
如水平二“雙手胸前傳接球”案例(表1)中,在傳接球環(huán)節(jié),學生傳球過高過低或過重過輕導致對方接不住球,這些問題教師沒有直面正視,卻提問:為了接球更穩(wěn)、球不脫手,我們應該怎么做?于是學生回答“要專心不開小差,手抓球要牢,傳球的同學傳球力量不能很大”等。學生答案中沒有“重心迎前緩沖”的預設答案,于是教師繼續(xù)發(fā)問“還有其他答案嗎?”一遍遍的發(fā)問讓人感覺在猜腦筋急轉彎,最后還是教師自己講出了答案。
這個案例中學生對教師提出問題的理解思路符合動作的本質屬性,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傳球“錯誤”,教師并沒有就“錯誤”傳球動作進行講解,而是按照課前設計去完成接球“迎前緩沖”的技術重點。試想,如果傳球不到位,再充分的迎前緩沖也是接不住的,這里教師沒有正視存在的問題,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動作加以分析, 沒有分析“錯誤”的來龍去脈,也沒有發(fā)揮“錯誤”資源的教育功能。
(二)預計“錯誤”,防患未然
學生在課堂上產(chǎn)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錯誤”教師是可以課前預設到的。讀懂教材之后還需讀懂學生,根據(jù)學生年齡認知特點,找出認知一般規(guī)律,預測學生學習某技術動作時可能會發(fā)生哪些錯誤。因此我們在學生先前認知基礎條件下尚未發(fā)生認識偏差之前,把一些“錯誤”放大顯示出來,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識角度,憑借已掌握的體育知識識錯和改錯,從而預先實行控制。
如水平二“雙手胸前傳接球”(表2),接近50%的學生在持球時肘關節(jié)外翻,兩手合力向前少、向內多,顯得力量不足。學生錯誤動作的形成主要是手小持球多為左右兩側而非中后方,這是一個下意識的動作,特別是女生由于力量小、手小,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因此在學習持球過程中,當學生出現(xiàn)了持球動作不正確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上臂與軀干之間夾氣球的心理暗示,夾緊或抬肘都不利于發(fā)力,告訴學生氣球有彈性,動作要自然放松,從而有意識地糾正學生持球的手型與部位,在錯誤動作形成前先進行一定干預。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從錯誤中獲得對事物的認識遠比只從正確的結論中感受要深刻得多?!睂嶋H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預先設計學生容易發(fā)生“錯誤”的典型問題,并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智力支持,及時消除學生疑惑,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類似錯誤的重復發(fā)生。
二、巧用“錯誤”——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
體育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對于一些稍縱即逝的錯誤學情反饋信息,教師要善于觀察、捕捉。當然,快速有效地判斷其教育價值,從而篩選出可以作為糾錯的資源素材,完成建立新知在學生知識體系中的鞏固位置。在此過程中,輕松、和諧的教與學氛圍有助于“錯誤”資源的產(chǎn)生。
(一)將錯就錯,順水推舟
人的認知過程依循一定的規(guī)律,由簡至深、由偏及正。因此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偏差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必急于告訴他們正確的答案,因為這中間跳躍了學生思維的一貫性與一致性。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通過思辨碰撞來得出合理正確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同伴互助的作用,讓教師簡單的說教轉化為學生主動尋求建構正確知識體系的過程。
在水平二“雙手胸前傳接球”課例中(表3),有的學生接球動作兩手間距過寬,導致漏球;有的間距過窄,直接將球擋在身前掉球;還有手心向上去兜球等問題。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其實效果并不好,如讓學生4人小組學練比傳球多、比傳球快,在一定目標要求下學生動作存在的問題會顯露出來,學生也能直觀地觀察并予以分析。經(jīng)過小組內的討論、組間的比較,學生認識到“錯誤”動作的問題,明確了正確的動作要領,這比教師苦口婆心的教導來得更深入人心。學生的“錯誤”不可能簡單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完全糾正,必須讓學生有一個“直面錯誤”的沖突過程,而“直面錯誤”又以自我反思為必要的前提。因此,當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不能只想躲避。相反,我們應該將學生微小的共性的“錯誤”呈現(xiàn)出來,再引導他們進行比較與思辨,這樣的處理既能讓學生明確“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又可以改正“錯誤”的方法,也能從對“錯誤”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對“錯誤”的辨別能力,盡可能做到少犯錯,甚至不犯錯。
(二)順錯汲精,發(fā)散思維
應善于辨析學生的“錯誤”,錯誤中有時蘊含著獨有的思維特點,有時也會是一些創(chuàng)造性想法的前奏。教師因此要善待這樣類型的“錯誤”,細加辯證、去偽存真,加以利用,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在水平二“雙手胸前傳接球”課例中的傳球路線,根據(jù)傳球動作要求和接球位置的確定,傳球路線以平直為主,一般在中、近距離運用雙手胸前傳球。在實際教學中,中近距離的確定對不同身高、力量的學生是個變量,也就是說對個子高、力量大的學生而言,4~4.5米的傳球距離是近距離,相反,對于個子低、力量小的學生就是中距離甚至是遠距離。因此在傳接球過程中,學生為了調節(jié)距離差而改變了傳球路線,出現(xiàn)了過高過低的路線,這些看似錯誤的動作并非學生有意而為之。為了進一步掌握傳球動作,教師接下來安排了一個帶有消極防守的傳接游戲,為了越過防守者,傳球的學生會有意加大傳球角度,充分蹬伸腿部動作。這個游戲安排讓學生明白了傳球路線的多樣性,只要對方能舒服接到球就是好的傳球,同時也明確了最快速有效的傳球就是充分發(fā)揮時間和空間上的優(yōu)勢,讓對方追不上你的速度。在傳球路線上,個子低的學生可以上前一步完成動作,彌補了距離過大的問題,個子高的學生不要追求絕對力量,以適中的速度力量進行傳球,腿部蹬伸不用做得特別充分。
這里學生開始并不統(tǒng)一的傳球路線并非完全錯誤,而是學生根據(jù)個體差異的自我調節(jié),是學生潛意識的一種行為,教師需要運用實踐證明其合理性,從而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之后去粗取精,得出我們本課教學的技術重點。
三、反思“錯誤”——意義建構的延伸點
反思是一種主動“再認識”的過程,是思維的高級形式。勤于反思也是教師業(yè)務成長的必要手段,它是對已發(fā)生教學行為的一種自我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教與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孿生子,沒有一味的教或者學。因此教師要提醒自己學生有時也是老師,在學生的錯誤中體驗感悟動作的形成,實現(xiàn)知識的主動建構。
(一)學生反思,以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
教師通過引領學生體驗錯誤、反思錯誤、感悟正確的新方法,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領會如何防止自己再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即使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自己如何去解決,使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
1.活動周記,自我糾錯
學生練習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如何從錯誤的認識、動作中吸取教訓才是最根本的解決途徑。通過讓學生書寫每周技術單元教學活動日記的方式,對自己技術掌握過程中的錯誤進行審視,分析其錯誤的原因,尋求解決途徑,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糾錯、自我反思能力。如水平二“雙手胸前傳接球”課例(表4)。
2.問題收集,觸類旁通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清自己的錯誤動作,教師以全班學生好、中、差原則成立問題收集小組,設立一位組長。根據(jù)學生個人記錄活動周記中出現(xiàn)的典型性錯誤,在小組交流中主要分四步走:(1)錯誤動作原形——組長摘錄本組同學練習中的典型問題。(2)分析錯誤原因——先讓動作錯誤的學生自己說說為什么錯,再讓組成員以旁人的眼光來看看他為什么錯。(3)標明技術動作的正確方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過程)。(4)提出改進措施。通過組內成員相互討論,收集典型問題,不僅可以使學生正視自己的失誤和缺點,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二)教師反思,以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
教師反思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教學中的失誤,主動尋找存在的問題,及時彌補留下的缺憾,它是教師自我成長與教育的有效途徑,從而逐步完善教學水平,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1.單元記錄,教學相長
在每一技術教學單元或者每一節(jié)有所收獲和反思的課后,教師需要及時審視自己的課堂:今天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自己都預測到了嗎?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自己及時處理了嗎?有沒有自己感覺處理不當?shù)模咳绻麓卧偕线@課時自己會怎樣處理等。做好記錄反思心得,“教學相長”提醒我們要學會反思錯誤,師生才能在課堂中共同成長。如水平二“雙手胸前傳接球”課例(表5)。
2.視頻記錄,尋找癥結
教師在平時除了學習有關理論,撰寫教學論文、反思、案例,還要做個有心人,把技術教學中學生最容易錯的環(huán)節(jié)用手機拍攝下來 (如圖1持球、傳球、接球的錯誤動作) ,同時認真分析,尋找問題的癥結。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動作照片或視頻通過室內課呈現(xiàn)出來,同時與標準動作對比,最后以觀看比賽過程中技術動作的綜合運用來解釋動作的合理性與實效性。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學生練習過程中技術動作中的問題,雖看似不大卻可能影響整個發(fā)力順序,產(chǎn)生的效果會大打折扣。但“錯中有序,錯中存真”,學生的錯誤雖有不可預見性,但卻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其間蘊含著寶貴的“亮點”。教師應以細心的態(tài)度去發(fā)現(xiàn),以真誠的態(tài)度去傾聽,牢固樹立“錯誤是資源”的意識,正確地對待錯誤,讓其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讓學生從錯誤中獲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識理解與技術革新。我們要讓“錯誤”動作凸顯出來,最終讓“錯誤”動作成為推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助推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