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杰
內容摘要:隨著國民聽書率的增高,“聽”書漸漸成為和“看”書并駕齊驅的閱讀方式。然而關于聽書的質量和效率問題,仍舊有不少的質疑的聲音。聽書,作為閱讀方式的嬗變,它呈現的是知識深入淺出的過程,體現了思維閱讀的快感和活躍,同時,也能帶來閱讀時美感的意境。因此聽書,作為新的閱讀方式,應該參與到閱讀的活動中來,開發(fā)閱讀的新視野,提升閱讀的新臺階。
關鍵詞:聽書 優(yōu)勢 深入淺出 空白點 意境
聽書作為新的閱讀方式,通過互聯網等手段已經逐漸成為人們閱讀的新方式。然而面對聽書大潮,更多的反應是,聽書要么是過于簡單,屬于通俗大眾之流;要么就是被動看書,缺少了必要的思索過程,不利于知識的深度解讀和深度延伸;要么就是聽書實屬休閑系列,不能和正規(guī)的閱讀相提并論。其問題沖突的關鍵在于,聽作為閱讀一種方式的嬗變,能夠獲得和視相同的思考效果。因此聽書作為閱讀推廣的一部分,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聽覺相對于視覺閱讀而言,它能夠給人們的思考帶來什么樣的啟發(fā)?它本身又具有什么樣的優(yōu)勢或者弊端,使得它能夠成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
聽覺閱讀的優(yōu)勢一:聽書意味著復雜知識“深入淺出”的過程,它能促進復雜知識簡單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促進知識的傳播和接受。視覺閱讀實際上是需要閱讀門檻的,首先是語言文字符號的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對文章邏輯脈絡的把握和結構的理解。這兩者成為評判讀者是否能夠實現有效的視覺化閱讀的重要標準。然而聽書卻將這個問題變得簡單很多。首先聽書打破的是語言文字符號對于知識的壟斷。它真正實現了知識的平民化和普遍化的過程。當語言文字從書面語言轉換為口頭語的時候,它意味著它需要進行二次加工。它要將復雜的、晦澀的語言表達過濾掉或者簡化為可以理解和可供溝通的口頭語言。這樣的轉變,盡管有時會錯失精華,然而正如古文言文向白話文的過渡一樣,在傳統(tǒng)教育語言文字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下,真正能夠接受到更高層次的知識文化的書籍的人數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這個時候聽書的優(yōu)勢就能夠脫穎而出。在魚龍混雜的情況下,依舊有認真堅守的讀書人能夠借助各種網絡媒體平臺,將深刻的思想和復雜的概念進行深入解剖,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使得思想的精華借助聽覺的手段浮出水面,這意味著思想界限的打破。在這個角度上看待聽書,它不僅傳播簡單易懂的知識和文化,而且它還“推廣”與“促進”了復雜領域知識讀物的傳播與深入。
聽覺閱讀的優(yōu)勢二:聽書能夠帶來思維的空白點和活躍點,促進思維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聽書相對于讀書而言,它可以呈現出更加靈活的特點。讀書,因為需要有嚴密的因果邏輯推理,同時也需要遵循語言本身的線性結構,因此在閱讀的時候需要全神貫注地理解字里行間所表達出來的意味。然而對于聽書而言,播放語言的速度遠遠無法匹及閱讀時眼球運動的速度和瞬間掃描的文字的數量。因此聽書相對于讀書無論是從難易度還是從效果上來講,都是要更加輕松一些,也更加容易接受。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征,在聽書的過程中,思維更容易被打開。它的過程仿佛就像陶淵明所說的讀書要不求甚解的慢慢讀,欣賞的心境。它取消了因為不解和未知所帶來的焦慮性,同時也取代了因為迫切要知道結果而帶來的急迫性,它更多的是因為容易和接地氣而帶來的思想的放松。這種思想的放松和短暫帶來的空白,恰恰是思維的飛躍期。在這樣讀書間奏的階段,過往的思想和現實的思想容易發(fā)生切換和融合,從而使得時間以“圖像化”的樣式表現出來,能夠促進思維對于聽到的思想的接受。它使得閱讀以一種嶄新而且愉悅的過程呈現出來,體現了知識本身的吸引力。
聽覺閱讀的優(yōu)勢三:聽書促進了美的意境的行程?,F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使得閱讀成為了一種快餐消費。快餐消費的海量運轉流程,使得閱讀的美感完全消失。人們只是沉浸在語言本身所傳達的知識量或者知識所帶來的解決方案的結果層面上,卻忽視了知識本身所帶來的美的意境。聽書,以適當的節(jié)奏和優(yōu)美的聲音,重新還原了語言本身所在的語境和它所富有的抑揚頓挫的特點。它使得語言文字符號不再僅僅是一個工具媒介的呈現,而是作為其本身呈現出語言獨特的特點。追溯語言符號的起源可以發(fā)現,最早的語言產生是詩樂舞的三者聯合。根據馬克思關于藝術的觀點,優(yōu)美的語言符號就來自于日常的勞動。因此聽書,以它的生動活潑性、通俗易懂性、抑揚頓挫性重新返回到了語言文字的本身。它擺脫了抽象符號的束縛,讓人們在聽的過程中學會欣賞和感受語言符號的魅力和它所帶來的心靈的愉悅與安寧。
總之,聽書推進了對閱讀的新認識和新視野。無論是聽書也好,看書也好,它涉及到的都是閱讀本質的問題。莊子說過,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外之意,語言只是傳播的工具和方式,關鍵在于傳達意義的本質性作用。同樣,聽書和看書,其實都是閱讀的方式,但并不涉及到閱讀的本質問題,因此沒有必要厚此薄彼,而是應該相互補充,共同促進,才能開拓閱讀的新視野,提升閱讀的新臺階。
(作者單位:淮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