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張海珠
摘 要:作為一名一線的中學生物教師,我就自己這幾年的教研經歷,談一談一些個人的感想與體會。
關鍵詞:有心有緣有情有得
一、有心
我一直“有心”在教學教研方面有所作為,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及時把自己的教學體會記錄下來,上完課后和同事們交流教學心得。例如,在高三實驗專題復習教學中,幫助學生能有效的達到考試大綱對實驗的相關要求,從教材中的學生實驗,教材的演示實驗,經典實驗,現代生物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復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高中生物高考中遺傳部分是考試的重難點,學生常常因為得分率很低而產生畏懼心理,在高三第二輪復習中和同事們經過認真的分析,充分的準備,面向當屆的全體高三學生做了“如何提高遺傳專題復習的有效性”專題講座,從遺傳的物質基礎、遺傳的細胞學基礎、遺傳的雜交實驗及其特例等方面進行了講解和分析,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并整理成文并發(fā)表于《中學生物教學》2010年第1期。后來,又在《太原教育》發(fā)表了2篇教研文章。盡管有所收獲,我仍感覺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教研的道路上感覺困難重重,進步很慢。
二、有緣
前年(2016年),在一次與史江寧老師交流中,當我提到不知該如何撰寫教研論文時,他鼓勵我從小處著手,從解決一個小問題出發(fā),我不禁茅塞頓開,大受啟發(fā)。之前,在我的生物老師圈中,恰巧有一個問題存在爭議。于是,我很快將其整理成一個草稿。經過多次修改,最終完成了“一道遺傳概率題的異議”。忐忑中,我們嘗試投稿到《中學生物教學》,沒想到竟被采納錄用,發(fā)表于2016年第8期。在《中學生物教學》這樣高級別的生物教研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使我信心倍增。接著以“DNA分子的復制”為例,運用了假說演繹推理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我們不能只把科學方法凌駕于知識之上,認為只有科學家才能夠做到,我們應該把這種科學的方法滲透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假說演繹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發(fā)表于《中學生物學》2016年第9期。后來,我又根據自己在實驗教學中的經歷,“固定化酵母細胞凝膠珠的制作”這個實驗是帶領學生做了很多次來探討影響凝膠珠形成的因素,剛開始的許多次都不成功,堅持不懈,直到做出的圓形的凝膠珠。撰寫了題為“酵母細胞固定化實驗的教學改進及建議”的文章,成功發(fā)表在《生物學通報》2016年第12期。就這樣一步步,我與“教研”結上了緣。
三、有情
“一道遺傳概率題的異議”文章的成功發(fā)表,不僅給了我莫大的喜悅,還讓我對“教研”有了一絲情愫。2016年暑期,在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一院一策”項目與山西師范大學“卓越中學生物教師培養(yǎng)改革項目”的幫助與推薦下,我有機會參加了《中學生物教學》編輯部組織的“生物教科研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高級研修班”的培訓,結識了生物學科的大伽,結交了全國各地的生物同行老師。與此同時教學論文“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中‘引言部分的教學建議”獲評二等獎。就在今年(2017年)3月,我再一次有機會參加《生物學教學》雜志社主辦的“全國中學生物學教育教學研討會”,教學論文“章首頁在生物教學中的巧妙運用2例”榮獲一等獎,培訓后的收獲很大,指引了我以后教學教研的方向。2018年隨著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落地,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怎樣才能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同年11月申請參加了首都師范大學舉辦“全國中學生物教學研討會”,有機會聆聽課標專家劉恩山教授得的講座,人教社生物學科編輯趙占良老師的講座,內心震動很大;而且還觀摩學習了北京,上海兩地教師的公開課研討課,了解到全國的實驗教學的進展。通過對教研的不斷地接觸、探索及交流,使我慢慢地加深了對教研的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感覺自己迷戀上了教研,就像一個陷入單相思的少女,對教研有了很深的情感。
四、有得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苯處熯M行科學研究,最終成果常常以文字材料(如論文)和公開課形式顯示出來。參與交流得到別人的肯定,參與評比得到獎勵或證書,這是顯性的成果,還有在研究過程中個人意志的增強,胸懷的拓展,學識的增長等隱性的成果。經歷是一種潛力,在一定條件下就能轉變?yōu)橐环N能力,而能力就是一種實力。三年多來的成果是四大生物學期刊《生物學通報》、《生物學教學》、《中學生物教學》和《中學生物學》都有論文發(fā)表。在發(fā)表論文或獲獎的同時,最重要的成果是自己的成長。以成長為目的,教學為基點,教研為手段,勤奮為鑰匙,去獲取生命律動的密碼,那一刻就會驚喜地發(fā)現一線中學生物教師的生活也是可以五彩繽紛的。
結語
寫文章不僅收獲的是榮譽,更重要的是自己學會了思考,并且應用于教學實踐。按照“教師”的新定義的標準,我將繼續(xù)努力,讓自己從“教”的專家逐漸地轉型為“學”與“研”的專家,在教研的道路上做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