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赫蔓
摘 要:隨著機器翻譯的快速發(fā)展,在翻譯界引發(fā)了沖擊。機器翻譯有著實時快速、節(jié)省人力物力、且越來越精準的特點,這引發(fā)了翻譯人員,尤其是口譯譯員的憂慮。機器發(fā)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口譯翻譯者該何去何從,是退居到機器后面,還是提高自身素質,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本篇文章立足于這一觀點,重新思考機器翻譯社會,翻譯人員如何凸顯自身價值。
關鍵詞:機器翻譯 ;同傳譯員;翻譯價值重塑
前不久熱映的電影《流浪地球》讓國人為中國科幻的光明前景大為振奮。筆者也與很多關心翻譯事業(yè)的學子一樣注意到在電影中,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都佩戴可以起“同聲傳譯”作用的耳機這一細節(jié)。在同聲傳譯領域,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腦?在機器翻譯逐步精準和日益完備的今天,從事同聲傳譯的人員是否會有朝一日失去其價值?這些問題在翻譯領域“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將人工智能支撐的機器翻譯推向風口浪尖,引發(fā)很多學者“百家爭鳴”,也導致很多立志于翻譯的學子陷于迷茫。因此,在機器翻譯發(fā)展迅速的今天,筆者站在口譯專
業(yè)學習者的角度,探討作為一名口譯學習者或是勵志從事口
譯的人,應秉持何種心態(tài),重新定義自己的位置,重拾自身價值。
機器翻譯是指電腦翻譯,電腦翻譯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1此處所指的機器翻譯,不僅是日常的筆譯助手,更是指日益吸引人注目的口譯翻譯機器。在中國國際智能產業(yè)博覽會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與會時表示:“今天的英漢翻譯,在日常用語領域已經超過大學六級水平(2017年)。又因為它的自我學習能力,再需半年就可以達到專業(yè)八級水平”。2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訊飛翻譯機再次吸引國內外大眾的眼球。2019年5月5日在鳥巢舉辦的《亞洲文化嘉年華》上,舞蹈表演《墨之韻》節(jié)目最后,字幕用漢英雙語書寫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其實,在很多大型學術會議上,用高科技做字幕同傳的現象已經被廣泛使用。因此,在機器翻譯不斷搶占翻譯市場的當下,作為口譯人員或是勵志成為口譯人員的人,我們有焦慮是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雖然“憂從中來”,但也并非“不可斷絕”。我們應該有“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積極心態(tài)和堅強斗志。科技越是進步,越倒逼人才需兼容并蓄,多方面發(fā)展,成為綜合性人才。所以,我們面對這些“新事物”,著眼點不應在于與
機器賽跑,而應在于如何調整心態(tài)“御風而行”。當自己積極地去
學習翻譯工具時,能熟練駕馭翻譯機器的能力也是一項必備技能。
科技越是發(fā)達,越需要有能力的駕馭者。因此,本人認為,翻譯人才在機器翻譯深入發(fā)展的時代更為重要。第一,管理翻譯機器需要翻譯人才。如今的翻譯機器尚無法做到全自動化,也無法涉及到各個領域,雖然訊飛翻譯機在中國國際智能產業(yè)博覽會上被高度曝光,但正如劉慶峰本人所說,還是集中在“在日常翻譯領域”。3語言不是簡單的程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代碼,語言存在著一種美學的體驗。同傳翻譯一場演講或是學術會議,某些專業(yè)領域的術語,或是文學上藝術的表達都是機器翻譯無法精確做到的。但因為人腦有其特有的邏輯和對文學、藝術、美學上的把握,此類翻譯還是人腦更勝一籌。但這也對同傳人員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即加強自身的底蘊和知識儲備。
第二,機器翻譯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之一,這一橋梁從屬于人的翻譯。在機器筆譯中,有很多文辭不通之處都需要人來操作,需要人腦進行加工處理。因此,筆者認為無論機器翻譯如何進步,它都應該從屬于人的翻譯。另外,機器翻譯無法完全取代人的翻譯,是因為語言存在語感。語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語言中濃縮著人類的文化和情感,這些集中體現在語感中。人能對感情進行反應,在社會心理學中,也只有人能對語言中存在的微妙情感進行捕捉。而且,口譯并不是單純地翻譯語言,口譯現場演講人的神態(tài)、肢體動作、語氣也影響語言傳達的信息。在這一點上也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第三,一萬臺機器翻譯也只是一種聲音,眾多翻譯人才才能打敗這種“語言霸權”。歐盟20多個成員國共有24種官方語言,這在全球所有國際機構中數量最多,翻譯隊伍自然也是最龐大的。4歐盟的24種官方語言雖然增大了翻譯的難度,但卻在一定意義上保護了各民族語言的平等。因此,批量的機器翻譯再優(yōu)秀也只是“一種聲音”,只可視為“一名優(yōu)秀的譯者”。由于機器翻譯在固定的框架下,遵循語法標準只是進行簡單地變化輸出,翻譯的結果可謂“簡單粗暴”。因為翻譯沒有絕對的標準,對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譯進行翻譯批評,如此有助于翻譯的進步,但由于機器翻譯的單一性,就失去了對比發(fā)展的意義。
雖然機器翻譯不能完全取代人腦,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機器翻譯帶來的沖擊,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第一,外語學習者和翻譯的門檻在逐步提高。機器翻譯在日常領域的翻譯水平隨著深度學習的不斷進行注定會不斷提升。而在日常對話領域之外,在新聞等應用文領域,翻譯水平也在迅速提升。因此,要求外語學習者和翻譯學習者應該不斷提升能力,不能學而不精。第二,翻譯需要跳出語言和文化的范圍,在科技領域(與機器翻譯相關的科技)也需熟練運用。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主題知識”?!爸黝}知識是指議員在每次具體的口譯任務中需要應對的中心話題……議員通過細致而充分的譯前準備了解了某一專題的基本信息、基礎原理和背景知識,熟悉該領域的專業(yè)術語,依然能夠做到對講話人信息的聽解和重新表達?!?5這就需要譯員提前準備工作,提升個人素質。
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日,隨著機器翻譯的強力介入,同傳翻譯人才之難,“難于上青天”,但此難題并非無解。時代的發(fā)展為翻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譯人員不僅應該熟練運用同傳設備,還要對翻譯機這些新生事物熟練駕馭,這樣才可稱為翻譯人才。新時代新發(fā)展新需要,翻譯人員更應該迎難而
上,把握時代脈搏,判斷市場走勢和需求,積極創(chuàng)造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盧雪花,漢韓互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3
[2]金永壽,全華民.漢朝朝漢翻譯基礎,延邊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