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玥俐
摘 要 經(jīng)濟和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將社會推入E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推動了新技術革命,許多傳統(tǒng)行業(yè)受到巨大沖擊,包括翻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和CAT技術的逐漸成熟,很多人擔憂人工翻譯是否會被機器取代。漢語言博大精深,尤其是文學中的詩歌翻譯,人工理解并翻譯或只能轉譯其中七八分神韻、意味,更不用說機器翻譯。翻譯是個古老的職業(yè),隨著時代發(fā)展可以借助科技力量與時俱進,但并不意味著人工翻譯就必然被機器翻譯取代,機器翻譯亦不可盲目納用。
關鍵詞 詩歌 機器翻譯 人工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人工智能領域最火事件之一莫過于谷歌人工智能機器人“阿爾法狗(AlphaGo)”在韓國首爾進行的人機大戰(zhàn)中擊敗李世石九段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已然成為社會發(fā)展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必然。事實已經(jīng)證明機器人進行深度學習成為可能,部分傳統(tǒng)行業(yè)正在進行顛覆性的變革,翻譯行業(yè)也是其中之一。機器翻譯涉及計算機、認知科學、語言學、信息論等學科,是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之一。
1990年統(tǒng)計機器翻譯的開山鼻祖Peter F. Brown 發(fā)表了《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開啟了現(xiàn)代機器翻譯紀元。20世紀末市場上已出現(xiàn)了很多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簡稱為CAT(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系統(tǒng),例如世界排名第一的主流軟件Trados、法國的D€閖€?Vu、國產(chǎn)的“雪人”等。鑒于CAT技術有自動記憶和自學功能,系統(tǒng)可根據(jù)翻譯記憶建立的語言數(shù)據(jù)庫搜索出重復或是相似的句子給出翻譯建議和參照,并且會隨著譯者的使用學習單詞、語法和句型。此外,它還可以建立并管理術語庫,讓譯文選詞更加專業(yè)、精準。此外,還有很多線上翻譯詞庫或是工具,如金山詞霸、有道、百度翻譯,后續(xù)更是推出了手機版應用,查詞譯句都非常方便。時至今日,谷歌翻譯已經(jīng)可以提供 100 多種語言的即時翻譯,包括很多稀有語種。這些CAT系統(tǒng)、在線詞典和智能翻譯工具能夠幫助譯者高效地完成翻譯工作,被很多翻譯公司和翻譯員所鐘愛。
在翻譯領域,科技不僅僅改變了僅靠查閱紙質字典的筆譯模式,同時也極大沖擊了口譯領域。2001年,谷歌翻譯項目啟動,提供了 9 種語音互譯。2012 年,微軟研究院創(chuàng)始人Rick Rashid在天津的“21世紀的計算大會”上公開演示了一個全自動同聲傳譯系統(tǒng),他的英文演講經(jīng)處理實時轉變?yōu)橹形恼Z音。系統(tǒng)在演講前的1小時學習Rick的演講錄音并模擬了他的發(fā)音特點。超強的學習能力、流暢的表達、個性化的聲音,使得位于翻譯金子塔尖的同聲傳譯失去了光彩。2014年底,美國華盛頓州和墨西哥市兩所小學的孩子們首次用 Skype Translator 進行了跨語言的順暢通話,簡單的日常對話已經(jīng)完全不需要人工交替?zhèn)髯g或同聲傳譯,而口譯也告別了高端消費的帽子。2015年,APP市場上甚至出現(xiàn)了支持圖片翻譯的國外旅行神器,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的攝像頭即時翻譯圖片內的文本,大受酷愛國外自由行的年輕驢友們的歡迎。而機器不斷智能化對人類的發(fā)展和生產(chǎn)力的解放都是一件幸事,但同時也誘發(fā)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恐慌。很多傳統(tǒng)行業(yè)的勞動力已經(jīng)因為科技的沖擊而失業(yè)或是轉業(yè),那么問題就來了。翻譯這個職業(yè)是否也會被機器取代呢?倘若如此,大批以此為業(yè)的筆譯員和口譯員又該何去何從?
首先翻譯從業(yè)人員可以吃一劑定心丸??萍佳该偷陌l(fā)展速度是非常驚人,但是智能機器翻譯的探索和進步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工翻譯的地位確實已經(jīng)被撼動,但是翻譯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模型匹配,尤其是文學中的詩歌翻譯,其中深層蘊含的感情和隱喻,機器至今也沒能體系化地清晰勾勒并轉譯出來。在翻譯領域,詩歌翻譯竟然能夠抵擋機器翻譯浪潮的沖擊,確實非常值得我們仔細分析和探討。
古今中外很多翻譯大師都提出過詩不可譯的理論。歐洲文藝復興的開拓人物之一但丁被公認為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現(xiàn)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他在《饗宴》中對翻譯問題做了明確論述,得出了文學作品不可譯論。中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理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周作人曾說:“詩是不可譯的,只有原本一首是詩,其他的任何譯文都是塾師講唐詩的解釋罷了?!睊侀_翻譯本身必然會破壞詩歌原有的和諧美不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漢姆雷特,每個人對于詩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不同的,而且讀者或是譯者的理解與詩人本身想表達的意思也很有可能不同,這就意味著翻譯出來的詩歌很有可能與原詩想要表達的意境差之千里。而不同國家文化上的差別和不同語言對于音韻美要求的差別也使得詩歌翻譯非常困難。讀一首詩就是要去解讀和感受一個擁有復雜大腦和獨一無二的性格特質的詩人在特定狀態(tài)下要描繪的情境與要表達的情緒和思想。這對于一個高情商的人來說有時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尚處在剛剛發(fā)展不足百年的智能翻譯機器了。
雖然說詩歌很難翻譯,但是并不等于沒有人翻譯。談及詩歌的人工翻譯,就不得不提到當代中國詩歌翻譯大師許淵沖先生。許淵沖,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余年,形成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2014年,譯界狂才許先生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以唐代詩僧寒山的《杳杳寒山道》的英文翻譯為例,通過大師譯文和機器翻譯譯文的對比可看出徐老先生深厚的詩歌翻譯功力,亦彰顯了人工翻譯大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機器翻譯無法超越人工翻譯的必然性。
原詩: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寒山《杳杳寒山道》)
譯文1:Space space hanshan, cold and marina. Birds are common chirp, big star no more. To the wind, snow in succession. ChaoChao disappear, but each spring. (有道翻譯)
譯文2:Yao Yao Shan Road, and cold Jianbin. There are no birds often tweeted, no more. Xixi wind blowing, have snow body. Towards the day, but do not know. (百度翻譯)
譯文3:Yao Yao Han Shan Road, yo cold Jian Bin. Often the birds chirping, knowing no more. XiXi surface wind, snow have accumulated body. Zhao Zhao day gone, but each spring I do not know.(Google翻譯)
譯文4:Long, long the pathway to Cold Hill; drear, drear the waterside to chill. Chirp, chirp, I often hear the bird; mute, mute, nobody says a word. Gust by gust winds caress my face; flake on flake snow covers all trace. From day to day the sun wont swing; from year to year I know no spring.(許淵沖譯)
要探討此詩的翻譯,首先一定要先理解其中文含義。該詩描繪的是詩人居于天臺山寒巖時所見的山景。首聯(lián)描述了寒山道的情境和周邊溪景;頷聯(lián)從聲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靜寂寧遠;頸聯(lián)從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勾畫了詩人頂風冒雪的形象;尾聯(lián)情中見景,抒寫了詩人的情懷。全詩不僅平仄押韻,而且每一句都使用了疊字:“杳杳”、“落落”、“啾啾”、“寂寂”、“淅淅”、“紛紛”、“朝朝”、“歲歲”,使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音韻美。
大致了解了原詩的意思,再來看一下上面四個譯文。譯文1、2、3都是機器翻譯,分別是譯員常用的查詞工具——有道翻譯(附帶長句自動翻譯功能)、中國大眾最普遍使用的搜索工具——百度翻譯和世界排名第一的搜索工具——Google翻譯的翻譯結果。稍微有點英語功底的人在看到這三個譯文后應該都會嗤之以鼻、吐槽不斷,慨嘆機器終究還是機器、難以領會并精準表達中國博大精深的古漢語。且不說語法是否有問題,單只是譯文的意思和單詞選用就已經(jīng)錯誤百出。
例如,首句中的“杳杳”一次是說通往寒巖的山路幽暗深遠;有道譯文“Space Space”完全不知道是從何而來;而百度翻譯和Google翻譯直接“裝傻”,就把拼音擺在那里“充愣”;剛入門的菜鳥翻譯員即便無法很好地表達疊音的音韻美,也起碼會翻譯成“There is a dark road to Cold Hill”,至少意思是對的。
再比如,“澗濱”是指小河或是小溪邊的意思。有道譯成了“marina”(碼頭、船塢;散步道),深山里的碼頭嗎?或許會讓外國讀者看了完全摸不著頭腦吧。百度和Google繼續(xù)選擇用拼音充數(shù)。這樣的翻譯結果是完全不能被采納的。
在古詩翻譯的準確性上,機器翻譯就已經(jīng)慘敗了。更不用說什么押韻、深意和美感了。那么讓我們通過分析最后一句管中窺豹,看看真正的翻譯專家是怎么翻譯古詩的?!俺灰娙眨瑲q歲不知春。”用中文釋義就是:我身處其中天天見不到陽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體現(xiàn)了詩僧超然的心境。徐先生譯文意思上自然是沒毛病,此外他將“朝朝”譯成“from day to day”,把“歲歲”譯成“from year to year”,使詩譯成英文后在形式上仍舊能保持結構上的一致、音節(jié)整齊勻稱,著實令人拍案叫好。
機器翻譯中國古詩詞中出現(xiàn)的各種錯譯和人工翻譯大師們的神翻譯這里我們就不諸多列舉了。雖然人工智能推動的機器翻譯的發(fā)展著實為翻譯行業(yè)帶來了很多便利——提高了翻譯員的生產(chǎn)力和新的想象空間,但是在現(xiàn)階段人工翻譯大咖是無可取代的。而機器翻譯也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其提供的翻譯結果我們可以借鑒,但不能盲從盲信。當然隨著機器翻譯技術的不斷完善,也會在更大程度上沖擊翻譯員們的飯碗,這就要求翻譯員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能力和翻譯素養(yǎng)以迎戰(zhàn)機器翻譯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 周作人.周作人譯文全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