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人文學科,其在義務教育初級階段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語文學科作為中國經典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的作用不僅是傳播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水平,更應以文化人、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完成其道德與情感教育的使命。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德育,以達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滲透;方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9-007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068
小學語文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對小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傳授,更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健全的人。綜合素養(yǎng)中應排在首位的,是道德素養(yǎng)。沒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做支撐,再多的知識也是無本之木。近幾年教育部對基礎教育語文、歷史和思想政治“三科”教材重新編寫,體現(xiàn)教育的最根本任務就是要“以德立人”。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是老調新談,是我國新時代社會發(fā)展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感責任重大,因此談幾點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以德立人”的想法和做法。
因為培養(yǎng)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現(xiàn)如今很多家庭都是選擇生育一個孩子。這樣不僅父母對于獨生子女寵愛有加,社會和學校對于青少年成長也高度關注。因此導致很多小學生生活過于安逸,意志力和心理素質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導致很多小學生養(yǎng)成了一些壞習慣,最常見的自私自利和懶惰。大部分獨生子女生活中除了長輩就是電子產品,在學校找不到知心的朋友,一個人獨來獨往形單影只。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有義務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精神面貌,比如,讓學生喜歡上讀書,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引導,讓他們在書籍中找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意識到自私自利對自己的成長有多大影響,引導學生看待事物能從客觀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小學語文教師把“以德立人”的落腳點放在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方面,有利于德育的滲透又區(qū)別于課堂上簡單的說教,使學生在沐浴語文閱讀陽光的同時,也受到德育的熏陶。
當然,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尤其是學生的家庭情況,教師要采用電話調查、網絡調查或實地走訪等方式,將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情況透徹了解,有的放矢的開展各種教學引導,使得德育“潤物而無聲”。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德育教學的資源,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接受德育思想。教師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把語文教材作為德育教學的藍本,再輔以適當?shù)慕虒W手段,促使學生感悟人生哲理、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目前已經使用的小學低中年級教材是在國家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德育材料比較易于尋找。而語文教材未更新的高年級課本,需要教師用心去挖掘德育資源。
例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的作者是國學大師季羨林,課文的大體內容是講述作者在德國留學期間觀察到的德國人種的花跟中國人不同,他們種的花全部放置在陽臺上。教師在講解這段課文時就要格外注意,不僅要分析作者使用的擬人和白描寫作手法,更要深入分析,為什么他們種的花全部放置在陽臺上,而我們種的花卻放置在室內。讓學生能從課文中自己感悟到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給別人才會更美好,自私自利不利于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這樣的重要意義。
而作者在文章的后面還有一段寫道:“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堵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去,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苯處熞ㄟ^對這一段課文的賞析讓學生們明白分享是一個優(yōu)秀民族的特性,同時更宣揚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思鄉(xiāng)什么是愛國,雖然作者認識到自己的國家并非那么的完美、國民素質并非那么的高水平,但是作者仍然熱愛自己的祖國并且堅信總有一天國民素質也會達到這樣的水平。教師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形成對學生有利的正面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可謂是一舉兩得。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傲⒌聵淙恕苯逃繕寺鋵嵲谡Z文教學中,是語文課程性質的綜合體現(xiàn),因為“立德樹人”既是語文的人文性所寄托,又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具體運用。德育教育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語文學科又不能為實現(xiàn)德育目標,拋開語文知識傳承而單純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應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使德育在語文教學中“有影無蹤”。
例如在語文課前準備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制定導學案的時候,注意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將具有德育意義的問題設計在其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道德角度去理解課文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將教材中的德育目標學習引導到位,還應該在組織學生討論以及合作學習等活動中,引導學生找到不能高效合作的原因,把小問題上升到道德層面來認識。每堂語文課的結尾,教師必須在總結知識收獲的同時,談談自己在思想意識方面的提高,以升華教學的德育成果,使德育目標得以真正落實。
總之,“百善德為首”,語文教學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如果德育目標得不到有效落實,就沒有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真正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臣.試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理念[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
[2]黃媛.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研究[J].漢字文化,2018(19).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董翠穎(1987.4— ),女,漢族,河北任丘人,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