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基于任務或以任務為基礎的語言教學途徑,它把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即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使用語言。本文將探討如何在日語會話課程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從而達到更好地提高學生日語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日語會話;口語表達能力
現(xiàn)今,行業(yè)對于日語人才的需求是能夠熟練運用日語的綜合型人才,即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日語聽說能力,工作中能夠流暢自如地運用日語和日本客人進行交流。
然而,現(xiàn)在高職高專的日語教學還是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日語基礎知識,但口語表達能力卻比較欠缺,在實際的運用中,他們很難將課堂上所學的日語知識靈活地運用出來。因此,為了能夠培養(yǎng)出適應行業(yè)和社會需求的人才,我們需要加強日語會話課程的教學,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以往,日語會話課堂上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的教學方式,即根據課本的會話文章,講解其中的新單詞和語法點,并朗讀、背誦,雖然也會讓學生根據課文會話做模擬會話練習,但由于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用于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的機會較少。
這種教師講授為主的灌輸型教學方法,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無法充分調動學生說練日語的積極性,學生缺少實際的訓練,因而在遇到實際情況時,無法用日語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句子。
因此,傳統(tǒng)的“講單詞、讀課文、做練習”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不能適應新時代對于日語人才的需求。日語會話課堂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尋求更靈活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關于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在國際上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的一種新的語言模式。[1]任務型教學法全稱是“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法”,以這一教學法思想為指導的具體方法,也叫做以任務為基礎的語言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是通過任務來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充分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及其他方面的綜合知識,完成設定的任務目標。[2]
任務型教學法,改變了以往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方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語言,“做中學”、“用中學”,從而達到掌握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課堂上通過讓學生完成任務,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同時,學生和小組成員共同協(xié)作完成任務,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協(xié)作等交際能力。
三、任務型教學法在日語會話課程中的運用
在日語會話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并練習了很多詞匯和句型,在與日本留學生做真正的日常交流時,卻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他們只會說簡單的問答句,很多已學的日語基礎句型都不能靈活運用出來。此外,學生的語言輸出過分注重語法形式,而忽視了語言的流暢程度和語言習慣。我們雖然不能要求學生的日語口語表達水平和日本人一樣,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問題的產生和我們傳統(tǒng)的口語教學方式不無關系。
在日語會話課堂運用任務型教學法,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完成多樣的任務活動,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任務型教學法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那么,如何將任務型教學法運用于日語會話的課程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看。
1.任務設置
在日語會話課堂中,教師首先要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的任務,任務既要實用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鞏固知識。
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其交互特點可大致可以分為五類:故事鏈任務、信息差任務、解決問題任務、做決定任務和觀點交換任務。[3]
故事鏈任務,就是小組成員用外語每人講一段故事,全組協(xié)作講出完整的一個故事;任務差任務,是指教師給各組學生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是互補的,各組只有互助協(xié)商、共享信息,才能共同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任務,教師給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用所學外語表達出來;做決定任務,各組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多項選擇,討論各個選擇的利弊,最后做出決定;觀點交換任務,是指每組同學圍繞某個問題,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并用所學外語表述觀點、相互交換觀點。
在日語會話的課堂上可以靈活地運用這些任務形式,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日語民間故事時,就可以使用故事鏈任務的形式,設計講故事任務,每組用日語講一個故事,每人用日語講一段,全組講完一個完整的故事;民間故事也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根據故事情節(jié),把學生分成5-6人一組,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編寫臺詞,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每組完成一個演劇。
再如,在學習有關購物的會話表達的課堂上,可以運用解決問題任務的形式,把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扮演銷售物品的店員,一組扮演購買物品的顧客。扮演店員的學生努力銷售自己的物品,看誰的賣出的物品數量最多、總額最多;扮演顧客的學生每人有100元,要根據老師給出的購物單購買物品,他們可以向不同的店員詢問價格,看誰能用最少的錢買到要求的物品。然后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
此外,在學習“拜訪”、“參觀”的會話表達時,可以設計“拜訪日本朋友家”、“帶日本朋友參觀校園”等任務,將學生分成2-4人一組,進行角色扮演; 在學習“陳述觀點”的日語表達時,可以運用觀點交換任務的形式,設計“用日語談一談對于手機的看法”的任務。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討論并相互交換觀點等等。
2.實施過程
(1)任務前
布置任務。教師在前一次課上給學生布置任務,詳細說明具體的任務,并教授學生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相關句型、知識點,并提供相關資料,也可以讓學生課后通過上網或借書查找資料。
(2)任務中
完成任務。課堂上,根據任務內容將學生分成小組,學生也可以自由選擇小組成員。然后,讓學生和組內成員協(xié)作完成任務。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如果遇到問題,如不會翻譯的生詞和表達,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問同學,最后再詢問教師。此時,教師可以在教室里走動,以幫助學生解決任務中遇到的問題。
展示成果。教師讓各組學生或各組的學生代表依次展示他們完成任務的成果。如果是情景對話任務、故事講述任務等,則由全組同學參加,如果是觀點陳述任務,則由小組代表展示,各組應該每次選不同的代表發(fā)言,這樣才能讓每位學生都有鍛煉口語的機會。在小組展示成果后,由老師評分,老師和其他組的學生也可以就展示中的相關問題提問?;卮饐栴}時,可以是小組同學共同協(xié)作回答。每組學生任務完成后,教師都會就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做一個簡單的評價和總結。
(3)任務后
課后,讓各組學生根據課堂上進行的展示進行歸納和整理,以書面作業(yè)的形式提交。如果是情景會話任務,則由小組提交編寫的會話文,如果是觀點陳述任務,則由小組成員共同總結和歸納成員討論的內容和觀點。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書面作業(yè),進行修改,并在下一次的課堂上就各組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并講解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同時,就這個任務的日語表達進行總結講解,鞏固課程的重點內容。
綜上所述,任務型教學法是語言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要求學生通過完成任務的形式來掌握和運用語言。在日語會話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完成具體任務,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
當然,任務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還存在一些不完備的地方。比如,由于課堂時間的原因,不能將學生完成的成果中的錯誤一一糾正和指導;成果由小組的代表展示,不能保證其他成員的完全參與度等等。因此,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使任務型教學模式能夠在提高學生的日語語言運用能力上發(fā)揮出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薇.論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來源及“任務”的實質內涵[J].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理論),2014年第6期181
[2]曹云.英語任務教學法的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9年11月第12卷第2期10-11
[3]佚名.淺談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B/OL].
https://www.docin.com/p-2000821965.html.2017.8.22.
作者簡介:
張蓓(1980--)女,漢族,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