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
摘 要:近年來,隨著農民工進城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多,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涌入城市,因經濟條件、教育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差異,農民工子弟留守農村這一現象突出。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和心理上問題不斷增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文章著重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研究,重點探討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存在問題以及解決對策,旨在為城鎮(zhèn)化進程中對農村留守兒童倫理關懷提供積極有效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農村教育;留守兒童;城鎮(zhèn)化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27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5-0011-02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fā)展的轉型期,農村留守兒童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誕生的比較特殊的一類未成年群體。這一群體中蘊含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與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連,還涉及家庭結構的轉變,充分體現了這些矛盾的多重性以及問題的綜合性。但毋庸置疑,教育問題始終是其核心所在。我們必須予以這個問題更多關注,使其得到切實地解決,讓全民的素質得以提升,這不僅是助力我國未來進一步搞好經濟建設工作的重要基礎,也是促使社會更加安定、團結、公平的必然要求。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
自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國內人口開始出現大規(guī)模地自由流動,農村留守兒童這一新的社會問題隨即出現。總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仍在不斷提升。
目前,在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管理監(jiān)護的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四種形式:單親監(jiān)護、隔代監(jiān)護、親戚監(jiān)護以及學校管理。具體而言,第一種指的是父母仍與留守兒童一同生活,父母承擔管理監(jiān)護的職責;第二種指的是由留守兒童的(外)祖父母來承擔管理監(jiān)護的職責;第三種指的是父母委托他們的親戚來負責留守兒童的管理監(jiān)護工作;最后一種指的是將留守兒童送到寄宿制學校,讓他們在學校進行住讀,由學校來全權負責他們的學習與生活。除上述方式外,也存在民間監(jiān)管等其他監(jiān)管方式,但存在的比例較低。相對而言,單親監(jiān)護、隔代監(jiān)護是采用比例最高的監(jiān)管方式。
生活方面,臨時監(jiān)護人基本只會對留守兒童的吃穿問題予以關注,很少愿意付諸更多精力去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管理教育,這就導致一些留守兒童逐漸形成了任性、隨意,甚至是放縱的不良性格。學習方面,由于常常缺乏父母必要的支持鼓勵,許多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嚴重不足,這是他們最終輟學或失學的重要原因之一。思想方面,父母因為不在孩子身邊,自然也就很難與孩子保持密切的溝通交流,從而缺乏對孩子思想的深入了解,因此良好的思想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更是無從談起。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方面,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較弱的自我保護性,相對于一般兒童而言更易出現安全問題。正常監(jiān)護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更易受到傷害,這顯然非常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對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帶來的問題和挑戰(zhàn)
當前,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導致農村地區(qū)的人口大量減少,農村學校以較快速度撤并,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的傷痛”。
(一)家庭關懷的缺失
家庭倫理關懷是指家庭成員對留守兒童成長過程應負的責任。諾丁斯提出:“在人類的生活中,關懷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苯涍^全國婦聯(lián)的調查顯示,大約有百分之四十的留守兒童常常會出現孤獨感,甚至還有過自殺的念頭。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更是常常被各新聞媒體報道,社會開始對留守兒童的家庭倫理關懷缺失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有些留守兒童要承擔家務活,這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他們的學習時間。還有些家庭中監(jiān)護孩子的老人只管孩子的溫飽問題,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則很少關心。
(二)學校關懷的缺失
學校倫理關懷主要是指學校行政領導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和心理上的關懷。學校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成才的責任,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yè)知識,還必須對學生的生活乃至心理予以更多的關注,要看到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以此來安排具有針對性的倫理關懷。當前許多農村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往往只關注學生所遇到的學習問題,卻忽略了他們對留守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對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撫慰與鼓勵。最令人擔心的是,部分教師常常抱怨留守兒童,而很少予以關愛。由此可知,當前農村學校的教育體系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很難得到教師的真正理解與關懷。
(三)社會關懷的缺失
社會關懷指的是整個社會中各個階層對留守兒童所表現出來的關心與愛護,以此盡可能讓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關懷得到彌補。而事實上,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生活被窺探、無心學習、安全隱患等問題,在這些問題上尚未彰顯出一些社會組織的倫理關懷力量。當前,包括民間慈善機構在內的許多非政府社會組織雖然舉辦了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并達到了相應的積極效果,但是對如此龐大數量的留守兒童的關懷仍然有相當大的空白點。物質方面的嚴重貧乏是所有農村留守兒童都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他們幾乎處于物質層面的最底層。因此,對他們來說,最基本的需要是獲得社會給予的物質上的關懷與幫助,獲得生命得以延續(xù)的物質保障。人只有先擁有了生存權,繼而才能擁有發(fā)展權。2012年貴州畢節(jié)5名留守兒童在垃圾箱取暖窒息身亡的事件,正反映出了當下社會主體對農村留守兒童倫理關懷的缺失。
三、城鎮(zhèn)化進程中實施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懷的有效路徑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在人類的生活中,關懷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轉型期背景下誕生的比較特殊的一類未成年群體。對留守兒童而言,無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在心理、思想道德以及安全方面,父母關懷的缺失都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我們首先必須明確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農村的現實條件無法使他們的發(fā)展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可以說這些問題與其生存的環(huán)境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密切相連的??梢钥吹?,一些人確實會把留守兒童與問題兒童畫上等號,這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偏見與誤解,實際上兩者之間并無必然聯(lián)系。雖然他們因為發(fā)展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滿足,可能會出現一些消極情緒或行為,但我們必須明確,大部分留守兒童仍然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在行為上也是努力向善的。
(二)突出重點,加強預防
當前我國的城鎮(zhèn)化進程不斷加速,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同樣也在急劇變化,相關問題展現出新的特點,給留守兒童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在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面,必須做到與時俱進,銳意創(chuàng)新,應時代要求而行,改變以往以“堵、圍、疏”為主的工作模式,逐漸地將預防工作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從而在根源上徹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這將可以很好地幫助留守兒童免受新的傷害,也有利于真正實現留守兒童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三)強化責任,彌補親情
必須加強留守兒童家庭監(jiān)護責任的落實工作。目前部分父母在留守兒童的照養(yǎng)問題上過于依賴政府,他們覺得讓老人、親戚或者是學校、政府來幫他們養(yǎng)育孩子理所當然。因此首先必須讓這些家長充分意識到他們才應當是孩子的第一監(jiān)護人,并真正擔負起養(yǎng)育子女的職責。此外,國家應當出臺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促使農村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數量提升上去,予以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更多的鼓勵與扶持,讓農民在農村就能發(fā)家致富的夢想真正得以實現。這樣,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減少了,留守兒童問題自然也就得到了相應的解決。
(四)強化服務,形成合力
(1)政府應當制定更多的扶持政策,投入更多的資金,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讓外出務工的父母可以通過更加便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交流,進行親情互動,使父母在兒童成長監(jiān)護中所應當扮演的角色不再缺失。如果父母選擇帶著孩子一同進城務工,政府應當落實必要的制度性保障與適當的經濟補貼,讓農民工在住房、就業(yè)、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到更多實惠。政府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扶持力度,為愿意返鄉(xiāng)務工的農民工提供更多優(yōu)質的工作機會,讓他們有留在農村發(fā)家致富的信心。另外,要使特困戶的相關補貼落實到位,盡可能地消除親子團聚的經濟阻礙。通過以上工作,能使留守兒童常常需要面臨的親情與監(jiān)護缺失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要讓家長切實擔負起留守兒童第一監(jiān)護人的職責。要求外出務工的父母定期通過電話等形式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以此來掌握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并充分了解其思想動態(tài)。對有條件的家長,應當鼓勵其?;丶铱纯春⒆樱瑥亩谧畲蟪潭壬鲜购⒆訉τH情的訴求得到滿足。
(3)人類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各種社會組織,這是人類社會性的重要表現方式。社會要重視留守兒童這個群體,讓留守兒童感覺到整個社會對他們的關心。社會各界需要采取實際行動來幫助這些留守兒童(例如,婦聯(lián)、團委等相關團體可以通過印發(fā)宣傳手冊、召開講座等形式來提升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和了解程度;社區(qū)可以通過留守兒童家庭的入戶走訪或者開展培訓班來對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進行再教育,以保證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4)學校方面,除了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還要盡量豐富留守兒童的生活。如學??梢越iT的留守兒童資料庫,以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進行跟蹤;也可以向政府申請專項資金以對留守兒童進行補貼,以滿足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需求。教師需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其留守兒童的身份而輕視他們,在學校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幫助,還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平時可以多找他們聊天、談心,以及時發(fā)現他們在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學校和他們的監(jiān)護人,并協(xié)助監(jiān)護人來引導他們,讓留守兒童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要想真正從根源上解決城鎮(zhèn)化進程中出現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還在于社會轉型的逐漸定型、倫理關懷的程度,以及城鎮(zhèn)化的推進。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家庭給予情感關懷,學校給予校園關懷,社會給予人文關懷,政府給予政策關懷,各方面力量匯集在一起,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就不難。
參考文獻:
[1]申璐涵.始于家庭:論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的完善[J].中國外資,2011(14):277.
[2]馬多秀.論農村留守兒童的意義關懷[J].教育學術月刊,2012(1):61-64.